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人際關係滿意度間的中介效果
    (2024) 邱玥容; Ciou, Yue-Rong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在父母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中是否有中介效果,以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大學生在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與人際關係滿意度上是否有顯著差異。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法,獲得469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關係結構問卷—中文版」、「社會自我效能感知量表中文版」以及「中文版UCLA孤寂量表第三版」及個人基本資料。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性別差異;(2)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和人際關係滿意度沒有年級差異,大學生的社交自我效能具有年級差異;(3)大學生的父母依附關係、社交自我效能和人際關係滿意度間有顯著關聯性;(4)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焦慮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無中介效果;(5)社交自我效能在大學生父母依附逃避和人際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進行探討,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文本連貫效果在大學生閱讀科學文章之角色
    (2022) 王孜甯; Wang, Tzu-Ning
    大學是從課室學習邁向獨立自主終身學習的重要過渡階段,倘能在此時期找到有效解讀科學文章訊息的方法,將有助於提升現代公民必備的科學素養。文本連貫性(text cohesion)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文本連貫性對臺灣大學生閱讀科學說明文的理解為研究核心,而臺灣目前並沒有評量大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測驗,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二:第一,因著研究需求,發展一套適用於測量大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測驗;第二,探索文本特徵(即文本連貫性)、讀者特徵(即閱讀理解能力、先備知識)與任務經驗(即閱讀文章加上做測驗為一次任務週期)在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關係,透過眼動等線上(on-line)歷程資料、測驗等離線(offline)測量資料,以及結合線上與離線的提示回溯放聲思考原案,探討大學生閱讀高低連貫性科學文章時的閱讀理解表現和歷程。研究參與者為120名20—30歲之大學生(含研究生),隨機分派至四種實驗組別,每位參與者皆會閱讀兩篇各約1,500字的地球科學文章,閱讀順序採平衡設計,操弄條件為文本連貫性(高連貫性 vs. 低連貫性)和任務經驗(初次任務 vs. 再次任務)。參與者先進行特徵變項的測量,包括研究者自編《大專生說明文閱讀理解測驗》和《先備知識測驗》,隨後依照分派組別閱讀科學文章,同時錄製其眼動情況,閱讀後實施閱讀表現測驗,包括提示回憶測驗與理解表現測驗。第二次任務的閱讀和測驗結束後再進行提示回溯放聲思考(cued retrospective think-aloud),即播放參與者閱讀時的電腦螢幕畫面與眼動軌跡,請參與者解釋自己是如何進行閱讀的,做為閱讀歷程解釋的輔助。在資料分析的部分,閱讀表現和全文層次、主題層次眼動指標資料採線性混合模型(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LMMs)進行分析。閱讀表現結果發現,在控制文本內容後,文本連貫性對大學生科學文章理解表現的效果會受到任務經驗調節,連貫效果(即高連貫文本比低連貫文本更有利)僅出現於再次任務者的理解表現,而初次任務者則否;另一方面,再次任務者閱讀高連貫文本時比初次任務者有更好的理解表現;從全文層次的眼動資料的確可以發現,再次任務者在高連貫文本的總凝視時間、總凝視次數皆顯著高於初次任務者,顯示有過任務經驗的讀者會調整自己的閱讀方式,投注更多心力在高連貫的新材料上,支持自我調整學習理論(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ory),但任務經驗對於低連貫文本的理解表現和全文層次眼動指標並無影響;至於提示回憶表現則未出現文本連貫性與任務經驗的交互作用。此外,不論在理解表現或提示回憶表現,連貫效果並未受到閱讀能力或先備知識調節,因此能力強化效果假說(ability-as-enhancer hypothesis)或補償假說(compensation hypothesis)並未獲得支持證據;但閱讀能力與先備知識皆產生主要效果,亦即高閱讀能力者與高先備知識者皆有較佳的理解表現和提示回憶表現。眼動資料顯示,閱讀能力越高者解碼科學文章訊息越容易(反映在較低的平均凝視時間),且閱讀能力有可能與主題段落較快的理解整合有關(反映在其中一篇文章的主題層次再次注視時間越少);而先備知識越高,主題層次每字凝視時間與首次每字注視時間越少,表示處理科學文章訊息需花費的認知資源越少,尤其是初始處理。概念層次眼動指標資料採滯後序列分析(lag sequential analyses, LSA),結果顯示再次任務者閱讀高連貫文本會進行較為密集的概念參照,尤其是在因果集合、比較對照等結構性強的子主題內會有較多的概念間視覺轉移;初次任務者在閱讀低連貫文本時經常做的是跨主題的參照,再次任務者在閱讀低連貫文本反而增加的是局部參照,或許這也部分反映了任務經驗增加沒有帶來低連貫文本閱讀表現進步的原因。閱讀階段層次眼動指標資料使用三次成長模型(cubic growth curve analysis, GCA)進行分析,將凝視時間切割為總閱讀時間的每10%為一個波段,針對材料中各個別頁面形成縱貫資料,結果顯示科學文章第一頁在閱讀初期有較多凝視時間,但趨勢持續下降,隨後凝視又會在第八波段左右再度增加,顯示閱讀中後期讀者會回到首頁重讀,至於其他頁面的凝視時間通常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但依照頁面順序,由升轉降的反曲點位置會有波段遞移的情況,到了閱讀中後期又會緩升,但並非每一頁都出現這種斜率轉正的曲線,顯示到了閱讀中後期通常為選擇性的認知處理,帶有特定的閱讀目的。整體而言,本研究為Kintsch建構—整合模式中的表徵層次提供了實徵證據,以歷程資料和測量資料共同描繪大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的樣貌,呈現文本特徵與讀者特徵交互影響的情況,強調理解模型需要考慮文本特徵(即文本連貫性)的潛在複雜性,同時涵蓋一些支持閱讀理解的其他歷程(例如:自我調整),以及通常需要納入的個別差異因子(即閱讀理解能力和先備知識)。最後提出理論與實務上的啟示、限制,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 Item
    以敘事認同觀點探究大學生擔任輔導志工之經驗─以育幼院輔導志工為例
    (2020) 高薇雯; Kao, Wei-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大學期間擔任輔導志工的經驗對於自我認同發展之影響,本研究採取敘事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邀請五位曾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的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Lieblich、Tuval-Mashiach與Zilber(1998)提出的「整體─內容」以及「類別─內容」方法分析研究資料,以了解個體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之主觀經驗以及對自我認同發展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1. 研究參與者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之重要經驗包含:(1)帶著不同起念激盪出不同的生命體驗;(2)轉入個別晤談輔導志工角色之調適;(3)藉擔任輔導志工經驗更貼近自我;(4)在個別晤談服務中成長、轉化;(5)與個別晤談小攜手的關係成為生命中重要的關係經驗;(6)成為幹部的成長與承擔。2. 研究參與者於大學時期擔任輔導志工期間自我認同發展的軸線包含:(1)在攜手關係中照見自我;(2)在督導與夥伴眼中映照出未曾看見的自我;(3)在矯正性的團督經驗中孕育出新的自我;(4)在攜手角色中回觀過去生命經驗;(5)在擔任幹部的經驗中拓展自我同時發展社會認同;(6)在輔導志工角色中探索生涯並發展職業認同。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研究反思,同時針對後續研究者以及相關人員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北區大學生為例
    (2020) 李敬亭; Lee, Ching-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之父母依附、自主性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以雙元自主性之觀點,檢驗個體化自主性及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父母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大專院校之在學大學生,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並使用便利性抽樣,聯繫四所北部大學入班進行團體施測,共回收278份有效問卷為研究樣本。本研究採用「母親依附量表」、「父親依附量表」、「青少年自主性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再將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與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下述為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大學生之母親安全依附高於父親安全依附,且大學生關係自主性發展較個體化自主性高,此外,家庭和諧為大學生心理健康中表現最佳的向度。 二、「性別」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與自我悅納有顯著差異,且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年級」在大學生的個體化自主性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級顯著高於低年級。 三、大學生的「母親依附」、「父親依附」、「個體化自主性」、「關係自主性」及「心理健康」之間,兩兩變項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其中,母親依附與關係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父親依附;而父親依附與個體化自主性的相關顯著高於母親依附。 四、在控制性別及高低年級等背景變項後,「個體化自主性」和「關係自主性」在大學生母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以及大學生父親依附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部分中介效果皆成立,顯示母親依附及父親依附皆可透過雙元自主性間接影響心理健康。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未來研究人員及實務工作者相關建議作為參考。
  • Item
    三種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運用與摘要表現影響之研究
    (2010) 陳茹玲; Ju-Ling Chen
      本研究透過兩個實驗探討不同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使用差異,以及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閱讀策略運用及摘要表現的影響。 實驗一以42名不同閱讀能力的台灣師範大學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放聲思考原案分析,探討不同閱讀能力的大學生在閱讀策略使用上的差異。結果顯示,高閱讀能力的大學生比低閱讀能力者在精緻化策略、重新建構策略、理解監控策略的使用較頻繁。實驗二根據實驗一的發現,針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較少使用的策略設計三種閱讀策略教學課程,並進一步探討不同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學生策略使用與摘要表現的影響。 實驗二的研究對象為83名低閱讀能力大學生,其中,19名學生接受精緻化策略教學課程(實驗一);20名學生接受組織統整策略教學課程(實驗二);24名學生接受理解監控策略教學課程(實驗組三);另有20名學生為控制組。實驗組接受為期四週,每週一節(50分鐘)的閱讀策略教學課程;控制組不接受教學課程。所得資料以共變數分析、趨向分析驗證假設。結果顯示: 在中測,閱讀策略教學對三個實驗組學生的閱讀策略使用有增進效果,不過在摘要能力上,只有「理解監控策略教學組」有顯著增進效果。 在後測,閱讀策略教學對三個實驗組學生的閱讀策略使用有增進效果,其中,「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的增進效果比「精緻化策略教學組」、「理解監控策略教學組」為高。在摘要方面則是只有「精緻化策略教學組」與「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對於學生的摘要能力有提升效果。 四週閱讀策略教學結果顯示,閱讀策略教學課程有助於三個實驗組大學生的閱讀策略運用。實驗組在前、中、後測的趨向分析結果顯示,各組學生在其所接受訓練的閱讀策略類型之使用進步情形呈現直線趨向。摘要能力方面,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於「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精緻化策略教學組」的摘要表現有增進作用,其中又以「組織統整策略教學組」有較佳的摘要能力增進效果。至於,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對「理解監控策略教學組」的摘要能力增進作用,則會受到文本難度影響,當文本比較簡單時,讀者的摘要表現較好,當文本變難時,讀者的摘要表現反而不理想。
  • Item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中介變項
    (2015) 唐文慶
    心理健康在大學生階段是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石,現況下亦有許多大學生深受心理困擾,因此心理健康之提升甚為重要。過去曾有研究指出,人格特質具有遺傳性,會影響心理健康之程度,研究者好奇人格特質影響心理健康之機制,並根據文獻,推論人格特質會透過一組以自我實現、自我關注與照顧為導向的行為傾向與習慣,亦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來影響心理健康,據此,研究者假設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具有中介效果。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採分層立意抽樣,研究樣本為561位北北基地區綜合大學與科技大學之大學生,使用工具包含「人格特質量表」、「生活型態量表」與「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逐步迴歸及拔靴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1. 本研究之大學生整體而言具有輕度心理困擾。 2. 本研究之大學生性別在心理健康總分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女性之生理健康狀況較差,男性之憂鬱情況較嚴重;大二學生較其他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差。 3. 本研究之大學生越傾向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宜人性、情緒穩定性,心理健康狀況越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況也越佳;另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佳,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佳。 4. 本研究之大學生人格特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情形。 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中介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之影響。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本研究結果支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中具有中介效果,可作為促進心理健康之參考。
  • Item
    台灣大學生共依附諮商團體之團體氣氛與成效關聯性探究
    (2019) 吳珍瑩; Wu, Chen-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際歷程取向(IP團體)與Bowen家庭系統理論(Bowen團體)之大學生共依附諮商團體,此二種不同理論取向團體之團體氣氛發展和差異,以及團體氣氛與成效之關聯性。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14位具有共依附特質傾向與人際困擾之大學生,其中6位參與IP團體、8位參與Bowen團體,兩團體均持續八週、一週2.5小時,共20小時。本研究採混合研究之聚斂平行設計,同時蒐集量化與質性資料,於每次團體結束後施測簡版團體氣氛量表和團體氣氛回饋單,另於團體前一週和第八次團體結束後進行團體成效之前後測,以及團體結束後一週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本研究量化資料以廣義估計方程式和多元階層迴歸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則採詮釋現象學取向之觀點,以主題分析法進行編碼和分析,並將團體分為團體前、中、後期以清楚地顯現團體氣氛發展歷程之變化。 在團體氣氛的發展和差異上,本研究量化資料分析結果發現,IP團體與Bowen團體兩者在投入氣氛的變化量上有顯著差異,且相較於IP團體在團體前、中、後期均維持高程度的投入,Bowen團體的投入氣氛則隨團體前、中、後期有顯著提升。在IP團體與Bowen團體成員感知之團體氣氛經驗上,質性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兩團體在團體前期有四個共同主題,分別是「凝聚與正向的環境」、「團體工作的推進」、「團體焦慮與張力」以及「團體中具體的指引」,在團體中、後期則均有前三個共同主題,然兩團體在共同主題之次主題則顯示其在團體氣氛發展上有些差異。在團體氣氛與成效之關聯性上,本研究量化資料分析結果發現,IP團體的整體衝突氣氛越高,成員的自我立場分數越低,而Bowen團體整體衝突氣氛越高,成員的自我立場分數則越高;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則發現,兩團體的共同主題為「團體中的距離感與擔心減少成員的表達」,而IP團體另有「團體經驗引發自我反思與調整」以及「團體正向環境和情感連結促進相互分享與理解」兩個主題,Bowen團體則為「團體經驗引發自我和關係系統的觀察、思考與調整」以及「團體中的連結與差異促進自我觀察與區分」兩個主題。本研究量化與質性資料之研究結果發現,此二種不同理論取向共依附諮商團體的投入氣氛有較明顯的差異,而逃避與衝突氣氛則為較細微的差異,且團體會依其理論取向不同而在團體氣氛與成效上有不同的關聯。最後,本研究綜合討論量化與質性研究結果與發現,並對共依附團體諮商實務工作和未來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
  • Item
    大學生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之關係:學業控制信念暨自我慈悲的雙路徑中介效果檢驗
    (2018) 施亦玞; Shih, I-Fu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時間觀、學業控制信念與自我慈悲對於大學生學業拖延行為的影響,並探討學業控制信念及自我慈悲在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之中介效果。調查對象為臺灣北中南東部,公私立大專院校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817位學生(男生398人,女生419人)。研究工具包括自編「學業拖延量表」、採用「時間觀量表」、自編「學業控制信念量表」與修編「自我慈悲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在本研究中,近半數大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的傾向。(2)男性大學生學業拖延傾向高於女性大學生;年級則無顯著差異。(3)過去負向、當下享樂/宿命及未來負向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呈正相關;過去正向與未來正向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呈負相關。(4)學業內控信念與學業拖延呈負相關;學業外控信念與學業拖延呈正相關。(5)自我仁慈與學業拖延呈負相關;自我批評與學業拖延呈正相關。(6)自我批評與自我仁慈在過去正向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間具完全中介效果,多元中介競爭則無顯著差異;學業外控信念部分中介過去負向、當下享樂/宿命,以及未來正向/負向時間觀與學業拖延行為之關係,多元中介競爭結果顯示過去負向、當下享樂/宿命以及未來正向/負向時間觀主要透過學業外控信念路徑,間接影響學業拖延行為。本研究針對以上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供教育輔導實務與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9-??) 陳慧珊; 吳麗娟; Hui-Shan Chen; Li-Chuan Wu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1)不同性別、出生序之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差異;(2)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指標的關係;(3)親職化現象與個體化程度的關係。本研究採立意抽樣從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中,抽出287 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個體化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不同性別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上,且男性高於女性。不同出生序之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有顯著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上,且老大高於老么。(2)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呈現出大學生若表現出較少的「功能性照顧」、較多的「情感性照顧」以及較多的「不公平性」,其身心狀況就越不健康。(3)大學生的親職化現象與個體化程度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第一組的關係組型呈現出大學生有高度不公平感受時,雖外表獨立堅強、其內心仍感衝突矛盾與不平,亦即大學生有高度不公平感時,雖其外的行為在功能、態度和情緒上表現獨立自主,但心理與父母情感分離的衝突仍是大的。第二組關係組型主要呈現出當大學生擔任較多照顧家人的情緒責任時,則其個體化程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