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負傷的心理師--受苦生命經驗的轉化與實踐之敘說研究
    (2010) 陳增穎; Tsengying Cheng
      受苦是人類必經現象,雖然受苦令人不安,但眾多的研究都證明受苦生命經驗可以令人發現生命的意義,並經由受苦經驗的轉化成長,形成個人生命的智慧。在心理治療中,心理師會協助當事人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但在現實生活裡,心理師也會面臨人生的苦難。因此本研究將焦點集中在瞭解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內容、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時獲得意義的方式、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後的轉化,以及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轉化在治療實務工作上的應用。   本研究採用敘說研究法,讓故事反應受訪者的經驗,同時採用「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兩種資料分析方式。本研究共訪談三位資深心理師,第一階段的分析呈現三位受訪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故事,並個別就三位受訪心理師的敘說故事,針對四個研究問題提出主題整理與研究者的詮釋。   第二階段則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進行跨案例分析及綜合討論。在「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內容」方面,歸納出「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及「怨憎會苦」等主題;在「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時獲得意義的方式」方面,則歸納為「承擔與接受」、「寄託與盼望」,及「堅持與相信」等三個主題;在「心理師經歷受苦生命經驗後的轉化」方面歸納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盡其在我」,及「吃苦了苦,回甘人生」等三個主題;在「心理師的受苦生命經驗轉化在治療實務工作上的應用」中則歸納為「悲心作意」、「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及「漫漫治療路,你我同行」等三項主題。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讀者、心理治療實務工作、心理師養成教育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