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折翼與單飛:輟學離家少女自我分化之敘事研究
    (2016) 周珮琪; Chou, Pei-Chi
    本研究從研究者的實務出發,企圖對輟學離家少女之問題成因有所探討。 研究者採用Murray Bowen的自我分化觀點來了解受訪者與家人之關係,過程中以敘事研究為研究方法,先以整體-內容方式分析訪談稿,呈現整體的生命故事;接著以類別-內容方式進行內容分析,進而了解三位受訪者自我分化的情形與輟學離家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自我分化情形與早期生命經驗相關。整理如下:(1)受訪者童年階段若未能與父母建立良善的互動關係,對受訪者的人際關係造成影響;(2)受訪者與家人在緊張的互動關係中,彼此的心理情緒未能受到照顧,使受訪者缺乏情緒表達能力;(3)當外在環境提供支持而形成拉力,或是因家庭支持不足而形成推力,受訪者逐漸和家人形成疏離現象,甚至產生家庭衝突,以輟學離家為解決問題之途徑。 本研究指出,輟學離家少女面臨單親、隔代教養的家庭結構,以及家庭暴力、遺棄等議題,受訪者亦有藥物濫用、不當親密行為、未成年懷孕等問題。然而,輟學離家是危機也是轉機,受訪者和家人將能重新開始重塑彼此的關係。本研究對學校輔導工作提出建言,以系統合作的概念,來找回中輟生,讓輟學少女逐步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