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雙生涯女性優勢中心生涯適應諮商模式之建構與驗證
    (2009) 王玉珍; Yu-Chen, Wang
    本研究目的在建構雙生涯女性優勢中心生涯適應諮商模式,並驗證其效果。研究一為建構模式。研究參與者為10名雙生涯女性,年齡介於28至47歲(平均年齡為38.8歲)。研究者擔任諮商心理師角色,對參與者進行6到8次的短期諮商。諮商歷程所得之逐字稿資料,以發現取向質性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建構出包含四大巨集與十大段落的生涯適應諮商模式,並形成組型結構與諮商流程圖。 研究二採混合研究中的多重檢證方法,驗證並探究本模式的諮商效果。量化研究目的在探討本諮商模式對生活滿意的影響效果。共招募28名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8到4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5歲。研究採等組前後測控制組實驗設計,自變項為實驗處理,依變項為生活滿意。參與者隨機分派到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組實施本研究所建構出的雙生涯女性優勢中心生涯適應模式諮商,控制組實施雙生涯家庭角色信念量表。實驗處理前後兩組均實施「家庭及工作滿意與平衡量表」。資料處理採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本諮商模式對於提升生活滿意內涵中的追求自我成長與照顧、快樂感受二部份具有效果,工作滿意部分的效果則不顯著。另採質性研究探究參與者諮商的主觀經驗,以了解本模式的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14名參與者於諮商後進行追蹤訪談,所得資料以紮根方法進行分析。結果歸納出影響諮商歷程的因素為個人的內在準備、諮商介入、外在事件影響以及療效內涵等四部份,其中療效內涵可分為自我內在系統的認知、情感與行動層面、外在脈絡系統的人我關係與工作層面以及統轄系統的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層面。據此結果提出一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的改變機制模式。本研究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針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等相關具體建議。
  • Item
    優勢中心生涯諮商對國中學生幸福感與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3-??) 王玉珍; Yu-Chen Wang
    研究目的在探討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方法對幸福感和生涯發展的立即與追蹤的成效。研究對象為30 名國二及國三學生,其中男生9 人,女生21 人,年齡平均數為14.93 歲,標準差為0.59。二年級有12 人,三年級有18 人。分別來自桃園以北之8 所國民中學,透過輔導室協助邀請和招募,各校包括2 到8 名參與者。採量化實驗設計方法,將符合條件之參與者隨機分派後,實驗組實施6 次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控制組實施6 次職業組合卡諮商,比較在諮商結束時以及一個月後,兩組在國中幸福感量表和生涯發展量表中的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探索以及生涯規劃分量表的差異。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方法對於提升青少年幸福感具有立即和持久的效果,但對於生涯發展各層面的影響則不顯著。
  • Item
    優勢中心取向生涯諮商之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6-??) 王玉珍; 田秀蘭; 朱惠瓊; 葉寶玲
    研究目的為探究優勢中心取向生瀝諮商之諮商歷程與療效內涵。參與者為14名已婚的職業婦女,年齡介於28到4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64歲,標準差為5.40) 。參與者均接受6到8次短期優勢中心生涯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一週進行訪談。研究工具為研究者所擬定之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所得資料以質性研究中的紮根方法進行分析,並以參與者諮商過程中所填寫之唔談感受作為輔助分析的資料。研究結果歸納出影響諮商歷程的因素為個人的內在準備、諮商介入、外在事件影響以及療效內涵等四部份。其中療效內涵叉可歸納為自我內在系統的認知、情感與行動層面、外在脈絡系統的人我開係與工作層面以及統轄系統的因應策略與自我效能等層面,據此結果提出一諮簡歷程與療效內涵的改變機制模式。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最後針對未來研究以及實務工作等提出相關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