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失落者夢工作歷程的敘事分析
    (2009) 楊雯燕; Wen-Yen Yang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Hill夢工作模式探索失落者的夢境內容,從中帶出失落者的失落經驗與哀悼歷程並呈現失落者的夢工作歷程。研究對象為三位具有失落經驗並對夢境探索感到好奇的研究參與者,研究者以夢工作模式協助失落者探索自己、洞察內在世界運作並進而改變夢境與生活。本研究以敘說分析為研究方法,分析治療歷程中,研究參與者的夢境內容、失落經驗、哀悼歷程與夢工作歷程。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探索夢境,研究參與者會自然的與失落經驗連結。失落經驗的產生是因人們對重要他人或外在期待落空,進而產生許多複雜的情緒。人們發展許多認知與行為模式來調適失落經驗,而因應失落的方式將廣泛影響生活的各層面。其次,在夢工作歷程中發現,若能營造安全的晤談關係與氣氛,夢將成為探索自我的有力素材。隨著夢工作三階段的進展,三位研究參與者在探索階段,開始連結到失落或生活經驗;而在洞察階段深入探索其失落議題如何影響其情緒、認知與行為,進而鬆動其內在對世界的假設認知架構,重新建構對失落的意義;最後,在行動階段根據其洞察來改變其夢境與生活。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