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6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資源教室與資源學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3-10-??) 郭靜姿作者認為要有效地達到資源學習的教學目標,應有以下的準備:對學生及學科的預先了解、資源學習方式的有效運用、場地及設備的預先準備等。而資源學習的固定場地即為資源教室,故內部之設計關乎資源學習的成敗。作者建議資源教室的設計應顧及以下原則:應有小組討論場地、設立個別學習場地、有分科學習的場所、視聽中心之設置、有觀察的設備等十餘項,堪為設計資源教室之參考。文中並圖示台北市立仁愛國中數學科及自然科資優生資源教室內之佈置以供參考。最後作者認為亦應注重資源教室功能之評鑑,以為改進之參考。並列舉評鑑的項目應包括:學習資優是否充分運用、學生之反應情形、是否顧及個別化教學原則、學生是否有使用設備之能力等十餘要項。Item 資源教室方案在資優教育中的運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985-12-??) 郭靜姿在本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有關資源教室方案在資優教育中的運用:(一)源起與 意義-資源教室首先由Irwin 於1913年應用在視障兒童的補救教學上,(二)基本概念 -學校中的任一設施,凡能提供學生特殊服務的,均稱為資源教室,因此所有有關人 員均屬資源教師。(三)種類-計有單類、多類、綜合、巡迴、單科教學、多科教學、團體教學、個別教學及學習中心等九種。(四)組織-全校行政人員及教師通力配合。 (五)轉介與鑑定。(六)設備與佈置-以學習中心式最適合。(七)教師的角色-(1)診斷 及評量學生的需求(2)準備、設計與實施教學計劃(3)提供諮詢服務。(八)個別化教育 計劃-是一份對於學生提供課程設計與特殊服務的資料,亦是資源教學的主體。(九) 評鑑-包括行政、設備、師資、教學及學生等五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