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3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之同儕受害經驗與負向情緒之關聯:檢視希望感的調節角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21-09-??) 呂學育; 程景琳; Hsueh-Yu Lu, Ching-Ling Cheng本研究旨於探討,在國中生的同儕受害經驗(關係受害與肢體受害)與負向情緒(憂鬱、社交焦慮、孤寂感)的關聯之間,希望感(含動力思考與徑路思考)是否具有調節作用。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北部地區十所國中之七至九年級學生875名,研究工具為「同儕受害經驗量表」、「短版憂鬱量表」、「社交焦慮量表」、「孤寂感量表」及「希望感量表」。研究結果發現:(1)不同形式之同儕受害經驗具有性別差異;(2)希望感能夠調節關係受害經驗對於憂鬱情緒的影響,但只有動力思考能夠調節肢體受害經驗對於憂鬱情緒的影響;(3)希望感並無法調節因同儕受害經驗而帶來的社交焦慮;(4)希望感(含動力及徑路思考)能夠調節關係及肢體受害經驗的孤寂感。故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希望感得以緩衝國中生因同儕受害經驗所帶來的負向情緒,並據此提出學校輔導工作的具體建議。Item 教育影片應用於教師希望感團體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3-06-??) 唐淑華; 蔣宛儒; Shu-Hua Tang; Wan-Ru Jiang本研究嘗試以正向心理學中的「希望感理論」 ( Hope Theory )為基礎,設計影片討論團體方案,籍以探討是否能有效提升教師之「希望感」以對抗工作中的倦怠戚。研究採質性取徑,分三階段進行。首先,採內容分析法選取可作為討論教師希望感之影片,並剪輯出適合片段及設計相關討論議題。接著,再以焦點團體形式進行細部討論與修訂,針對四部影片各片段設計出討論提綱。最後,則根據前述所發展之方案內容進行影片討論團體。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影片觀看及討論活動,不但更能增進老師同理學生的能力,也刺激老師思考許多習以為常的教育問題。本研究建議,除了個別希望感之外,未來還可針對集體希望感著力。尤其未來各校在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時,若能在認知方面的增能之外,還能強化教師情意方面的素養,效果將更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