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兩岸教科書中「兩岸關係」的認識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12-??) 楊景堯; Yang, Ching-yao
  • 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四大學科的性別論述探究:從公民主體觀點出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8-06-??) 陳素秋; 劉勉均; Su-Chiu Chen, Mien-Chun Liu
    本文旨在以公民主體觀點,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中所包含之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等四大學科所呈現的性別論述。分析結果發現,社會學冊次開啟多元性別公民的討論,但仍偏重尊重論述;政治學冊次訴諸所有性別之公民皆應被平等對待,卻也因此忽略了性別議題分析;法律冊次雖部分呈現了性別結構所帶來的壓迫,但在與性別密切相關的婚姻議題中,卻仍以二元性別體制為討論基礎;經濟學冊次將經濟活動中的行動者預設為原子式的理性自利公民,相對忽略分析經濟行為背後的性別結構。依據前述分析結果,本文指出在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中,儘管政治與經濟二學科的知識內容不同,但卻都同樣預設著去性別、普遍性的自由主義公民主體,也因此導致忽略分析性別結構所帶來的不平等現象。因此,本文建議未來的公民與社會課程之發展應由著根於文化以及鑲嵌於特定群體社會處境的公民主體出發,以有助於引領學生探究與回應公民生活中的性別議題。
  • Item
    女性主義史學視角下的國中臺灣史教科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06-??) 蔣淑如; Shu-Ju Chiang
    2004 年政府公布《性別平等教育法》強調學校教材內容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的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然而在現行教科書研究中仍可發現存在許多的性別刻板化和偏頗的意識型態。本研究以女性主義史學視角切入,檢視從《認識臺灣﹒歷史篇〉開始,及之後依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編輯而成的《社會》第一、二冊中的「歷史J '發現國中臺灣史教科書存在如下問題:( I )對女性主體的忽視; (2) 偏重政治軍事史及菁英史觀;(3) 男主女從的性別關併、與積武的男性互動; (4) 重視男性和公領域,輕忽女性和私領域歷史;(5) 社會領域基本內容的束縛。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的結果,針對課是岡與教科書內容編輯提出若干建議,供後續進行相關研究的參考。
  • Item
    現行高中家政教科書性別偏見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4-12-??) 李素君; Su-Chun Lee
    本研究旨在分析現行高中家政教科書的內容是否呈現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偏差失衡、性別隱藏不見、性別語言偏見等性別偏見,主要檢視教科書的內文與圖片。主要採量主質輔的內容分析法,期使能達成以下研究目的:一、檢視高中家政科教科書呈現性別偏見之內容、次數與幅度。二、提供未來出版業者及編者修訂高中家政教科書之建議。研究發現,整體而言,高中家政教科書以「性別刻板印象」情形最為嚴重;「性別偏差失衡」次之,其中又以「出現數量失衡」之性別偏見情形較為嚴重;其餘在「性別隱藏不見」與「性別語言偏見」方面均無任何性別偏見情形。
  • Item
    「叫賣聲」的同與異-評析〈吆喝〉與〈聲音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5-06-??) 黃亦萍; Yi-Ping Huang
    〈吆喝〉與〈聲音鐘〉兩篇散文皆以小販叫賣聲為主題,分別收錄在兩岸的國中國文教科書當中。本文以〈吆喝〉與〈聲音鐘〉為討論中心,就謀篇佈局和寫作特色進行分析,發現在佈局上兩文皆以時間為主軸,羅列各類叫賣聲,但同中有異的是:〈吆喝〉到文章尾聲仍著重在叫賣的手法與臺詞,而〈聲音鐘〉則轉向討論叫賣是城市的活力。在寫作特色部份,對叫賣聲的描述兩文皆重視音樂性,但〈吆喝〉兼注意叫賣聲臺詞的多樣, 〈聲音鐘〉則表現叫賣聲使用語言的多重性。
  • Item
    兩岸教科書中「兩岸關係」的認識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12-??) 楊景堯; Yang, Ching-yao
  • Item
    美國中學教科書「認識民主臺灣」內容分析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1-03-??) 楊景堯
    本研究希望藉由美國現行中學教科書,探討美國教科書對於臺灣的認識。所分析的美國教科書是加州的高中正在使用的《世界的文明» (World Civilizations' the Global Experience) 一書當中有關臺灣的介紹。本文屬於實證主義研究典範,研究途徑是後現代史觀,本文的檢視範圍包括:內容重點、史實差異、臺灣印象、價值與史觀評述等。本文分析以1949年為界,以及1949年以前蔣介石有關的內容。根據檢視結果,美國教科書對於近二十多年來在臺灣發生的「臺灣傅奇」 (Taiwan Legend) ,「 認識民主臺灣」似乎沒有助益。其內容重點在1949年以前對「國共內戰」的敘述都是採共產黨的觀點居多; 1949 以後是以蔣介石為主,但是時間範圍只有到中美建交(1979 )前後,臺灣與北京開啟交流之際。史實差異不大。但是該書所建構的臺灣是屬於「歷史印象」與「共產黨觀點」,與現在的實況差距太遠;價值與史觀評述方面在1949年以前明顯偏向共產黨的角度, 1949年以後則是以較客觀的「局外人」 (outsider) 角度講述臺灣。有關於臺灣近十多年的民主發展,美國教科書World Civilizations-Global Experience著墨不多。相信藉由此一研究,將使我們更加珍惜我們的民主,並且也增加對美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