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多人大型線上電玩對英語學習能供性的研究
    (2013) 許沁渝; Ching-yu Tammy Hsu
    三年前進入師大英語所,角色的轉換、學習態度和方式和的轉變,每一次轉變都是一次成長。回頭看看當初的自己,不免疑惑,當初的我,是在怎麼樣的情形下,克服每一次的困難,一步一步走到這裡的?論文寫完、口試結束的這一刻,我才知道支持我到現在的最大原因,是一路上有這麼多人,除了提供我實質幫助,還對我付出極大的耐心、關懷和無條件的愛。學術生活有時得意,卻也經常備感失落,你們總是在烏雲壟罩我時,幫我劃出一線陽光,讓我始終保持希望,深信自己只要再多努力一點,就可以達成目標。 首先謝謝從國中認識到現在的冠甫兄,因為你,讓我接觸到電玩這個領域,教了我很多相關知識。感謝萬年好姊妹JoJo和阿甄,不斷不斷地幫我加油打氣,從高中到研究所,每年都有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卡片,鼓勵我不斷向夕陽奔跑,一定要一起完成九十歲還一起喝貴婦下午茶的心願,讓我的研究生活添加好多快樂。也謝謝大學時期的好姊妹承郁、文齡、明珊、絢聿、妙儀、小羊和米米,你們現階段的成就和對社會的付出,讓我看見我們都有無限可能和潛力,因為你們,讓我更努力進取,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感謝研究所同窗好友Alicia, Daphne, Summer, Louis, Edward, Ava, Julia和Abby,一路上受你們大大小小的幫忙太多無法細數,研究所時光寶貴,你們的付出,我真心感謝。其中我要特別感謝Julia和Abby,Julia謝謝妳陪我一起加入大學部,陪我一起發牢騷、紓解壓力、分享我很多有用的資訊,最後還幫我找到一個很盡責的受試者,讓我研究更順利。也特別感謝Abby,一路上細心提醒我研究和口試的大小事,幫我想研究方法,陪伴我一起面對緊張壓力。謝謝你們,你們除了是最支持我的戰友,也是我最喜歡的好朋友。 衷心感謝我的口試委員台師大資訊教育所所長陳明溥教授和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的楊接期教授。陳明溥老師在我論文初審時便點出我研究上的不足,讓我在研究方法上可以更加精確、方向更加明確。楊接期老師為了我口試特別從中壢趕來台北,細心點出每一項可以改進的地方,讓我的論文更具有學術價值。特別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陳浩然教授。陳浩然老師從我碩二開始便不斷提供我研究上的靈感,指導我尋找研究題目,除了學術上的啟發,也給我許多空間和鼓勵。因為陳老師一路上的呵護和提點,我才能在這學習能如期完成學業。 還要感謝柏亨,謝謝你近六年的溫暖陪伴,支持我追求夢想。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謝謝哥哥,每次在我遇見困難時總可以提供過來人經驗,和我討論做事情的方法;謝謝爺爺,總是對我很好,非常愛我,也謝謝婆婆,每天一定會打電話問我過得好不好,深深相信我很優秀,幫我祈禱能有美好的未來,生活裡有婆婆爺爺,是我最大的幸福;謝謝爸爸這三年對我的支持和體諒,讓我可以衣食無虞、沒有後顧之憂地追求學業,並且總是在我需要時第一個站出來提供最大的幫助。最後的最後,要謝謝最親愛的媽媽,再忙再累都要照顧我,尊重我的決定並一路支持到底,為我開心為我流淚,把我當成生命中最珍貴的寶貝,我很感動,謝謝妳,如果這份論文有一點點榮耀,我要把這份榮耀完全獻給最親愛的妳。
  • Item
    從語言學觀點分析台灣雜誌平面廣告的說服策略
    (2012) 邱怡婷; Chiu, Yi-Ting
    研究普遍認為廣告語言有著其他文體沒有的特殊結構及特性,其創意性和新穎性一直是研究的主題之ㄧ。從大眾傳播的角度探討廣告語言的相關研究不勝枚舉,然而從語言學角度切入探究廣告語言特性的研究卻相當有限,也甚少研究從語言學的各個面向對廣告語言作全面性的分類及探討。 本研究分析台灣雜誌平面廣告中的說服策略,語料取自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親子天下、漂亮家居和壹週刊的平面廣告。依據語言學的觀點,全面性地把說服策略就音韻、構詞、搭配語、句法、語意、語用及其他策略,進一步分成次分類進行討論。以使用單一策略的分析單位而言,研究結果顯示語用策略為最常見的語言策略,以次分類而言,預設為最常使用的策略,其次為隱喻,再者為祈使句、引用、轉碼和隱涵。這些策略皆有『訊息導向』的特質,其目的在於增加訊息感官收入的可能性、使訊息傳遞更有效率、更直接,亦或使廣告標語更具體化、更生動,進而引起消費者注意並激起其購買的慾望。 就這些策略的組合方式而言,「重複+對稱」不但最常使用,也展現高度與其它組合並用的可能性,而「押韻+重複+對稱」的出現次數也頗為頻繁。本研究指出押韻、重複和對稱之所以易與其它策略結合,在於其皆具有『結構導向』的特質。即使使用它們無法傳遞更多的訊息,但其帶來的韻律及節奏感,能美化廣告標語、加強語氣,以增加消費者對廣告標語的記憶性。這樣的特質使它們傾向和其它策略同時出現而非單獨使用。
  • Item
    一個以語料庫為本對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現象之研究
    (2008) 許展嘉; Chan-Chia Hsu
    本論文採用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方法,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本研究一共選擇了二十五組反義詞,從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中選取三千六百零五個句子作為檢測語料。本研究的分析採用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共現之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 在中文裡,我們發現十三個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其中,對等反義詞(Coordinated Antonymy)與輔助反義詞(Ancillary Antonymy)是最常見的功能。除此之外,本研究發現中文反義詞的篇章功能分佈會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傳統上反義詞分類的類型、詞類、現代化程度、詞素音節結構。本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反義詞共現篇章結構之跨語言差異,可歸因於各個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 本論文也發現,中文裡每種反義詞共現的篇章功能,皆有其典型的詞彙語法框架。這些不斷出現的構式可能會增強反義詞之間的連結。我們又發現當中文反義詞共現時,會偏向特定的詞序。在中文裡,影響反義詞共現詞序的因素包括正面性與詞頻。當篇章中的觀點轉變時,另一種共現詞序可能會出現。 本論文探討現代漢語中反義詞共現之現象,為Jones (2002)針對反義詞篇章功能所提出的理論架構提供跨語言的支持,也觸及中文反義詞共現現象所反映出的認知機制。本篇是一針對傳統上屬於語義學的反義詞現象,以語料庫及篇章分析的角度所做的研究,彰顯出反義詞之間的橫列(syntagmatic)關係。我們建議未來關於反義詞的研究可採用跨語料庫、跨語言的研究方法,探討反義詞此一語內現象,與各語言獨特的語法特徵及各項語外因素之互動。
  • Item
    台灣政論節目中的攻擊策略
    (2010) 孫安霖; Sun An-Lin
    政論節目是一個引起社會、媒體界,以及政治圈廣泛討論及批評的一個議題,過去針對台灣政論節目所做的研究有很多,這些研究都提及在台灣的政論節目中,充斥著口水戰、偏頗、對立衝突的語言。然而,這些研究卻沒有針對台灣政論節目的攻擊語言作分析。   本文從收集的真實語料出發,分析了台灣三個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新聞夜總會、新聞孤狗中用來攻擊他人的語言。結果發現,政論節目的主持人及來賓使用的攻擊策略包含了語言的各個層面,從音韻、構詞、語彙、句法、語義、到語用,呈現了多樣化及創意十足的語言使用。過去的研究發現,台灣政論節目中的語言能夠達到娛樂的效果,而本研究發現此娛樂效果來自於多樣化的語言使用。這些攻擊策略除了達到貶低他人形象的目的以外,有些還可製造幽默或增進團體之間的和諧及團結。   本文發現,三個節目中所用的攻擊語言數量差距不大,但各個節目中使用攻擊策略的偏好各不相同。大抵來說,新聞夜總會的語言是最具創意也最多樣化的,這可能跟節目偏向非正式、輕鬆的型態有關;2100全民開講則偏向使用直接的語彙作攻擊,此節目也是三個節目裡最正式、衝突性最強的。同一種策略在新聞夜總會可能是幽默及笑聲的來源,但在2100全民開講中卻很少出現。新聞夜總會和2100全民開講在屬性上均被歸於反對民進黨的政論節目,但兩者使用的攻擊策略及節目風格卻不相同,顯示攻擊性的語言與節目政黨傾向並無直接的關聯。新聞孤狗的節目型態及攻擊策略並沒有像前兩者這麼突出以及兩極化,是處於中間型態,也許是因為風格並不突出,所以播出數月即遭停播的命運。
  • Item
    國語的回應標記:從網路即時通對話探討
    (2006) 林欣怡; Grace Shin-Yi Lin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回應記號(response token),包含「是喔」、「喔」、「真的喔」和「真的嗎」在中文即時通(Instant Messenger)的言談功能 ,利用長達126,462詞綴的語料庫來討論回應標記的異同。整體而言,去除在句首的回應標記「喔」(Initial response token),其餘的回應標記總是在聽話者接收到出乎意外的訊息之後所出現的回應。同時和回應標記一起出現的詞語可以更進一步證實我們的論點。例如,所有的回應標記都可以和一短詞(statement)一起出現,但是「喔」和短詞一起出現的組合和其他回應標記很不一樣,因為在「喔」後面的短詞只會描述說話者的現在已接收到完整訊息的心理狀態,並且「喔」本身沒有顯示說話者對於正進行的話題有太多興趣。出現在「是喔」後面的短詞常會說話者負面情緒有相關連,但出現在「真的喔」和「真的嗎」後面的短詞卻不會有負面語意的關連性。這也是為何「喔」和「是喔」常可以用來中斷正在進行的話題,而轉移到另一個說話者比較有興趣的話題。另一個常常和回應標記一起出現的就是問句(question),因為問句可以讓正在討論的話題繼續發展下去。但是問句比較少在「喔」後面出現,畢竟出現在「喔」前面的訊息通常不會讓聽者感到驚奇,相同的話題因此比較少繼續發展下去。另一方面,問句較易出現在「是喔」、「真的喔」、「真的嗎」之後,因為前面的訊息往往是令聽者感到驚奇而想讓前一說話者更進一步敘述正在討論的話題。 本研究亦探討社會因素如性別和年齡以及回應標記的關連性。統計資料顯示社會因素大多和回應標記出現的頻率沒有太大關係,除了三個例外。第一,大學年齡的女性喜歡常用出現在句首的「喔」,雖然常常表示說話者的冷漠的句首「喔」比較可能是男性說話的特色,但可能因為在大學年齡的女性受試者都是關係親近的同儕,會比較傾向使用多一點男性用語,來增進彼此的關係。第二,本研究亦顯示整體女性比整體男性使用較多的「是喔」,這可能是因為「是喔」可以用來表示說話者的禮貌。在表示說話者對目前的話題沒興趣,或者是要表示反對意見,或者要轉移目前話題,說話者可以先用「是喔」預告接著的訊息。第三,統計資料顯示「是喔」和問句同時出現的頻率在三十一到三十九的年齡層特別容易出現,比起年輕人使用「是喔」預告相反意見時。這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一點的女性比起年輕的女性,傾向使用比較有禮貌的語言。
  • Item
    台語因為和所以的言談功能
    (2008) 蘇欣儀; Anne Hsin-Yi Su
    本研究以言談分析的方法研究台灣閩南語因為和所以在口語中的言談功能。研究語料長達7.5小時,內容包括電視連續劇、電話聊天、電視訪談以及親戚朋友間的日常對話。雖然因為和所以的根本功能是標示因果關係中的因和果,兩者在言談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不對稱。為了互動上不同的需求,因為和所以各自發展出各式功能。 因為的言談功能具有高度互動性(interactional),而且大部分是以聽話者為考量(other-attentive)。因為的功能分為兩大類:標示因果關係(causal marking)和非標示因果關係(non-causal marking)。標示因果關係的因為有四種功能:(1) 標示單純原因(pure-cause marking)、(2) 標示解釋 (explanation marking)、(3) 標示正當性 (justification marking)、(4)表達理解(understanding display)。標示正當性的因為又可分為三種:(1)標示衝突性言論的正當性(justifying conflicting statement)、(2)標示面子威脅行為的正當性(justifying FTA)、(3)減輕尷尬(mitigating embarrassment)。非標示因果關係的因為,其功能為標示資訊插入(information-insertion marking)。研究發現,在一般敘事時要表達原因的時候,絕大部分的情況不會使用因為。雖然大多數的因為仍標示某種因果關係,因為只在特定的對話情境中使用,亦即只有當說話者認為需要特別地強化提供對話者更好更友善的對話情境時,才會使用因為。整體而言,嚴肅的談話主題、對話者間疏遠的社會關係、說話者對於要用因為導入的資訊所抱持的態度,這些和因為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 相對的,所以的言談功能比較不以聽話者為考量,而比較偏向以內容為考量(content-based)。所以的功能分為兩大類:標示因果關係(consequential marking)和非標示因果關係(non-consequential marking)。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又分為基層言談層次(local level)和高層言談層次(global level)二種。在高層言談層次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有兩種功能:(1)標示結論(conclusion marking)和(2)標示評論(comment marking)。非標示因果關係的所以又有兩種功能:(1) 標示談話主題切換(topic transition marking)、(2) 形塑(framing)。雖然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所以都帶有其最根本的意思—標示因果關係,但所以不是為了語法上的理由而使用,而是為了修辭及言談結構上的需求而使用。說話者使用所以以增加談話的嚴肅性,並且用所以來建構言談結構以達成其表達上的各種需求。只有在說話者對於談話有特定的目的,而且渴望能夠以此談話達到目的時,說話者才會使用所以。 本研究也探討因為和所以在言談功能上的差異。並且,研究他們有標記(markedness)及無標記 (unmarkedness)的情況以釐清此二者不同的言談語用動機。除此之外,研究中也比較了因為所以和其英文及台灣華語同義字在言談功能上的差別。因為的大部分言談功能在其英文及台灣華語同義字中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用法,差別在於使用頻率、使用動機和功能比例。而所以的言談功能雖然和其英文同義字相似,卻在互動上應用更廣。所以的使用和嚴肅且有特定目的性的談話關係密切,但其英文同義字卻沒有這樣的關連。經由這樣的比較,更能清楚發現因為和所以不同的使用動機。
  • Item
    閩南語「你知道嗎」之詞串分析─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
    (2018) 曾瓊儒; Tseng, Chiung-Ru
    摘 要 本研究根據十八小時四十四分鐘、共約二十五萬字之閩南語自然言談語料,探討閩南語三字詞串「你知道嗎」 (do-you-know bundle) 之言談功能。閩南語三字詞串「你知道嗎」(do-you-know bundle) 在所有「知道」 相關閩南語口語詞串中出現最為頻繁,其對應之閩南語分別為li tsai bo (你知bo)(LTB), li tsai-iann bo (你知影bo) (LTIB), li kam tsai(你敢知) (LKT), 以及li kam tsai-iann (你敢知影) (LKTI)。研究發現,閩南語三字詞串「你知道嗎」 (do-you-know bundle) 主要具四種語用功能,分別為話輪管理 (turn-management)、吸引注意 (attention-getting)、表達立場 (stance-marking)、以及分享具報導價值之信息 (newsworthiness and extreme case formulations)。該詞串主要被用於調節說話者與聽話者間之談話過程,在口語中已有相當高比例成為固定化結構類型,從詢問聽話者是否具有特定知識,逐漸演變為高度熟語化之言談標記 (discourse marker)。 關鍵詞:知道、詞串、言談分析、言談標記
  • Item
    中文的自我貶抑:從網路論壇探討
    (2016) 陳薰磬; Chen, Hsun-Ching
    在華人文化的人際互動中,自我貶抑為常見的禮貌策略之一,藉以展現說話者的謙遜態度。然而,過去與禮貌相關的研究大多試圖提出足以解釋華人社會禮貌之理論,鮮少深入檢視自我貶抑在禮貌實踐中的角色與功能。因此,透過網路論壇中的語料,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的中文母語者如何藉由自我貶抑營造人際間的和諧關係。四十篇含有作者照片的分享示範文章(information-sharing and demonstration-giving articles)收集自批踢踢實業坊(PTT)中的美妝板(MakeUp)與網購板(e-shopping),挑選出文中所有具自我貶抑意涵的措辭並加以分析。 本研究的分析主要分為三個面向:自我貶抑的主題(topics)、語言形式(linguistic features)、及語境(contexts)。結果顯示,分享示範文章的作者貶抑自我的外貌、能力、個性、與環境。美妝及穿搭的文章性質使得讀者特別重視作者外貌和能力,作者的自我貶抑能預防讀者的質疑,甚至引導讀者回以讚揚,因此外貌和能力的貶抑頻率尤高。自我貶抑的語言形式包含否定詞(negatives)、增強詞(intensifiers)、減弱詞(downtoners)和語言創造性(linguistic creativity)。否定詞、增強詞、與語言創造性能強化作者的自我貶抑,其中否定詞的使用隱含作者認為自身並未符合該角色的理想標準。而減弱詞協助淡化自我貶抑,避免作者失去太多面子(face),影響文章可信度。自我貶抑出現的語境則多為文章中的離題(digression)部分,於看似與主旨無關的分享中揭露更多作者的隱私與弱點,與其自我貶抑緊密連結。自誇(self-praise)雖不多見,偶爾也用以回復作者自我及文章的價值,並與減弱詞或自我貶抑合併,以免直接威脅讀者面子而違反禮貌原則。最後,讀者對於文章正向且充滿誇讚的回應(complimentary response)顯示出作者自我貶抑策略之成功。
  • Item
    英語外語學習者口說中介語裡的If條件句:言談語用觀點
    (2006) 邱馨嫻; Shelly Shin-hsien Chiu
    本研究旨在探討18位台灣英語外語學習者口說中介語(interlanguage)裡If假設條件句的使用,透過質性分析的方式,研究重點可分為三大部分:(1) 針對學生在If假設條件句的結構使用(form-construction)上做錯誤分析(error analysis);(2) 探索學生如何應用If假設條件句的言談語用功能(discourse-pragmatic functions);(3) 探究可能影響學生使用If假設條件句的因素。本研究之語料來自於學生針對3個情境式對話題目所做的會話,這些題目包括一、「樂透彩」,二、「寒假/暑假計畫」,和三、「921大地震」,所蒐集的語料顯示出許多值得注意的發現。 第一、對學生而言,使用與事實相反之假設句(counterfactuals)比開放預測性的假設句(open if-conditionals)困難,研究發現多數錯誤類型導因於If假設條件句裡的If子句與主要子句的假設程度(hypotheticality level)或認知觀點(epistemic stance)不一致,由此可見,學生並不清楚If假設條件句在結構與意義上的對應關係(form-and-function mappings);再者,學生會運用各種策略以避免使用If假設條件句,例如:簡化句法結構、或用其他結構或詞彙來代換等,這些都間接反應出If假設條件句在英語外語學習者中介語的發展過程中的困難性。 第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會運用三種If假設條件句的言談語用功能,包括:假定(assuming)、對比(contrasting)、和可能性探索(exploring of options),這些功能大致與英語母語者的使用情況相符;然而,研究語料中並未發現If假設條件句的互動用法(interactional use)如緩和(mitigation),此類用法於真實溝通情境中卻是很常見的,這個結果可能是受制於指定的對話題目、或受學生先前所接受的語言輸入(input)的影響、亦或是因為學生不擅長用第二外語(L2)進行較人際互動式的對話(interactional talks)。 第三、研究發現兩個可能影響學生If假設條件句使用表現的因素,其一是母語–也就是中文–的移轉(L1 transfer),學生在If假設條件句結構使用上的缺失可能來自於母語和第二外語在詞句結構上的差異(morphosyntactic differences);相反地,學生會適當運用If假設條件句的言談語用功能,這可能與母語和第二外語的假設句在這些功能上非常相似有關。另一原因則是語言輸入(input)的影響,藉由分析高中英文教材發現,學生並沒有獲得與事實相反之假設句(counterfactuals)的充分語言輸入,不過,教材的確顯示出If假設條件句在言談語用功能上的多樣性;教材的語言輸入大致反映在學生的語言輸出(output)表現裡,除了If假設條件句的互動用法廣泛應用於教材中卻沒有出現在學生語料裡之外,而此發現則透露出現行英語教育的不足之處。 有鑒於上述研究發現,文末提出一些教學建議與課堂活動以供教師參考。
  • Item
    Self-Repair Devices in Classroom Monologue Discourse
    (英語學系, 2011-01-??) 唐綺霞; Chihsia Tang
    自1995年起,語言學家開啟了中文言談錯誤修正的研究。早期的學者皆著重於分析說話者與他人對話時所犯的語言錯誤,並沒有特別研究人們在獨白言談情境下所產生的語言問題。此外,在先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主要致力於分析人們修正錯誤時所採用的句法機制,並沒有特別關注到引發人們修正錯誤的原因。然而,前人的分析方式不但無法清楚點出語言修正發生的起因,也造成了語料歸類不當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觀察教室獨白中說話者會有哪些語言使用的錯誤,採用包爾葛瑞斯合作原則中的四項準則來歸類說話者修正的錯誤類型,同時也觀察說話者修正不同類別錯誤的句法機制並討論其語用功能。最後,在本研究的錯誤分析中發現,未修正與修正過的語言句法形式相當雷同,這顯示即使是需要修正的話語仍然遵循著語言生成機制運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