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之關係
    (2023) 張昱騰; Chang, Yu-T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生依附關係、自我效能、道德疏離與偏差行為關係,採用量化問卷調查法,有效施測樣本數為1,550位學生,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階層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並依量化研究結果,探究影響偏差行為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一、國中生依附關係表現最佳是依附同儕、其次是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二、國中生自我效能表現最佳是社會性自我效能、其次是學業效能、自我調整效能。三、國中生道德疏離能表現最佳是道德辯解、其次是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最後是行為粉飾與比較。四、國中生偏差行為表現最佳是一般違規行為 、其次是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最後是網路偏差行為。五、不同性別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行為粉飾與比較、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六、不同年級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社會性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道德疏離(道德辯解、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網路偏差行為)有顯著差異。七、不同區域國中生在依附關係(依附主要照顧者、依附學校、依附同儕)、自我效能(自我調整效能、學業效能)、道德疏離(淡化個人責任、責難受害者)及偏差行為(一般違規行為、人際攻擊行為、偷竊行為、遊蕩行為)有顯著差異。八、「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一般違規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7.3%、11.9%、18.5%、25.7%。九、「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人際攻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1%、5.2%、6.5%、19.3%。十、「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偷竊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3.4%、4.9%、13.4%。 十一、「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遊蕩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0.8%、3.8%、4.4%、14.5%。 十二、「個人背景」、「依附關係」、「自我效能」與「道德疏離」等四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對網路偏差行為的解釋力分別為1.1%、4.3%、4.9%、15.1%。 最後本研究針對國中生、教師、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國中生校園經驗、道德疏離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之關係研究
    (2021) 蔡雯欣; Tsai, Wen-Hsin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校園經驗、道德疏離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之關係,使用問卷調查法之量化設計,以「國中生校園生活經驗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背景、校園經驗、道德認知判斷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四個部分,其中個人背景變項包括生理性別、年級、家庭主要管教方式及父母親職業類別四個變項;校園經驗包含課業投入及人際互動兩個向度;道德疏離包括道德論證、婉轉標示、優勢比較、責任轉置、曲解結果、非人性化及責難歸因七個因素;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包括言語霸凌、肢體霸凌、關係霸凌、性別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六種霸凌行為。研究者以桃園市的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抽樣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藉由文獻探討以及問卷調查結果,分別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最後進行結果歸納,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桃園市國中生之校園經驗屬中高程度;道德疏離屬中等偏低程度;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屬中等偏低程度。二、在校園經驗上,不同年級、家庭主要管教方式及父母親職業類別的國中生具有顯著差異;在道德疏離上,不同父母親職業類別的國中生具有顯著差異;在人際負向互動行為上,不同生理性別、年級、家庭主要管教方式及父母親職業類別的國中生有部分達顯著差異。三、國中生的校園經驗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呈現低度負相關;道德疏離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呈現高度正相關。四、國中生的個人背景、校園經驗、道德疏離對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具顯著的解釋力,解釋力為48.3%。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預防學生出現人際負向互動行為的建議:一、對學校政策方面:(一)針對不同年級的國中生,給予不同的輔導策略。(二)辦理親職教育相關活動。(三)規劃道德認知判斷相關課程或活動。二、對國中教師方面:(一)加強班級經營,建立教師與學生間的良好關係。(二)經常給予學生支持與關懷。最後,對後續研究亦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