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高中生校園經驗與學校社群感之關係─以高雄市高中為例
    (2018) 黃郁宸; Huang, Yu-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高中生校園經驗與學校社群感的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之量化設計,以「高中生校園經驗與學校社群感量表」為研究工具;量表分個人基本資料、校園環境知覺量表、校園整合經驗量表、學校社群感量表等四部分,其中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身分、選讀類組、高中入學成績、家庭社經背景等;校園環境知覺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制度環境三變項;校園整合經驗包括課業投入、課外活動參與、人際互動等;學校社群感則是涵蓋學校親和、學校認同、學校參與、學校關懷等四因素。 以高雄市12所公立普通高中為對象,分層叢集取樣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樣本488份,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性別、年級、身分、選讀類組、入學成績的高中生在校園環境知覺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年級、入學成績、家庭社經背景的高中生在校園整合經驗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級、身分、選讀類組、入學成績、家庭社經背景的高中生之學校社群感有顯著差異。 四、高中生校園環境知覺、校園整合經驗與學校社群感間呈高度正相關,其中校園環境知覺方面,以制度環境與學校社群感的相關性最高、物質環境最低;校園整合經驗方面,則以人際互動與學校社群感的相關性最高、課業投入最低。 五、個人背景與環境知覺中,性別、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制度環境等因素對於校園整合經驗,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36%。 六、個人背景、校園環境知覺與校園整合經驗中,性別、身分、年級、物質環境、制度環境、社會環境、人際互動、課外活動參與、課業投入等因素對於學校社群感,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達70.1%。 最後本研究分別對高中學生事務工作與高中教師提出建議。對學生事務方面建議為:(一)針對不同年級學生之階段性需求,發展多元適切的輔導方案。(二)賦權予能,培養學生對校園環境的情懷與責任感。(三)規劃特色課程或方案,彰顯學校內的建築意義與歷史軌跡。(四)扶持學生自治組織的發展與成熟,暢通上下層溝通管道;對學校教師方面建議為:(一)注重學生的個別需求,實施文化回應教學。(二)加強班級經營,並且給予學生支持及關懷。(三)設計多元的課程活動,提昇教學品質。
  • Item
    未來的公民、現在的參與者!─高中生政治參與歷程經驗初探
    (2015) 倪芊熙; Ni,Chien-Hsi
    摘要 本研究以臺北市立高中具有政治參與經驗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瞭解高中生進行政治參與的經驗歷程。研究目的欲探討高中生在進行政治參與的動機、途徑、目標與過程中的困境與挫折;並嘗試以賦權之觀點分析高中生在政治參與後中的轉變,瞭解高中生如何思考他們學生身分與公民身分,最後希望根據研究結果,嘗試提出對於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應如何針對學生進行政治參與教學之建議。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七位臺北市高中具有政治參與經驗的高中生作為研究對象,透過一對一訪談的過程,取得研究對象過去政治參與的經驗歷程及其在參與後的各種反思,作為本研究主要分析的資料,將資料進行分類編碼與分析,以描繪出高中生政治參與的圖象。 根據本研究分析,發現高中生參與政治的契機可能是因為透過網路等媒體,對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產生好奇,或是在經驗者的引導下開始進行參與。高中生進行政治參與的途徑相當多元,除了年齡限制的行動外,其餘的參與和一般公民相仿,具有參與的可能性。其在過程中的困境與挫折,主要可能來自個人自己心態的調整、家人的不認同或反對,以及來自學校的壓力,包括學業壓力、同學的冷漠與教師的否定,而決定持續進行參與的原因則與高中生積極的政治責任感與政治效能感有關。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高中生獲得個人能力的提升並增進自我效能感;在人際關係上能更順利與他人進行意見的交流,能對他人產生影響力;最重要的,高中生能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意識到權力關係的競爭與分配是問題的核心,期望透過實際行動獲得權力並改變現存不合理的權力壓迫。 政治參與過程中,除了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外,更能促進學生對其公民身分的認同與實踐,同時也能讓社會肯定學生政治參與的意義與價值。故針對高中公民教育,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建議:公民教師應在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的安排積極提供資訊、融入參與的活動,並鼓勵學生進行參與。高中生不但是未來的公民,更應該同時是公民社會的具主體性的參與者,政府與學校應肯定學生參與的價值,降低參與的限制,不應打壓學生的參與行動。 唯有透過參與實踐與反思,提升公民的權利意識、認同公民責任,讓公民願意實踐參與,才有可能建構更成熟完善的公民社會。
  • Item
    高中學生人權態度施測問卷之建構
    (2015) 高琬茹; Kao, Wan-Ju
    本研究的目的在建構「高中學生人權態度施測問卷」,首先,藉由廣泛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來探討有關各階段學生人權態度的基本構面與內涵項目,並整理出高中學生人權態度之四大基本構面。 其次,本研究使用修正式德懷術(Modified Delphi Method),以文獻探討的結果為基礎,製作出專家問卷,並邀請國內十一名人權教育專長之學者專家、高中教師組成德懷術專家群(完成三次問卷專家效度調查的專家群共有十一名),並在為期三個月完成來回三次德懷術的匿名討論,形成「高中學生人權態度施測問卷」之內涵項目。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高中學生人權態度共有四大基本構面:包括「自由與權利」、「尊重與 肯認」、「平等與正義」、「和平與永續發展」。 二、高中學生人權態度之內涵項目共計三十七題:第一部份,高中學生人權態度,共三十二題(其中第一個構面「自由與權利」八題、第二個構面「尊 重與肯認」八題、第三個構面「平等與正義」八題、第四個構面「和平 與永續發展」八題);第二部份,個人基本資料,共五題。 根據本研究過程與結論,研究者針對高中學生人權態度施測的實務面及日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日後能藉由測量高中學生的人權態度,來助培育出具備正向人權態度的國民,亦可提供未來有興趣的研究者參考,並給予政府、教育主管單位問卷建構或課程規劃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