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
    (2003) 賴敏慧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並分析國中童軍與非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之差異,且探討不同人口變項、家庭因素、個人因素之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之差異,尚瞭解人口變項、家庭、個人等因素對利社會行為表現的聯合預測力,又探討童軍活動對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最後調查分析國中童軍對童軍活動的意見及看法。 本研究採行問卷調查法,首先透過文獻探討以了解利社會行為的涵義、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其次編製「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問卷」及「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意見調查問卷」,並抽樣調查台灣22個縣市140所國中3937名學生,其中童軍1822名,非童軍2055名。 隨之,將調查所得資料,依照研究設計進行資料處理,逐一分析與討論結果,用以驗證研究假設。茲將本研究結果綜合歸納提出如下結論: 壹、國中童軍與非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屬中上程度且二者有差異存在 一、國中童軍的利社會行為表現屬於中上程度。 二、國中非童軍的利社會行為表現屬於中上程度。 三、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優於非童軍。 貳、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因人口變項不同而有差異 一、國中女童軍的利社會行為表現比男童軍佳。 二、北區之國中童軍的幫助行為表現比中區童軍佳。 參、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因其家庭因素之不同而有差異 一、不同出生序的國中童軍之利社會行為表現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家庭信仰的國中童軍之利社會行為表現無顯著差異。 三、中上及中等家庭社經地位的國中童軍之利社會行為表現比中下家庭社經地位童軍佳。 四、不同家庭類型的國中童軍之利社會行為表現無顯著差異。 肆、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因其個人因素之不同而有差異 一、有幼童軍經驗的國中童軍之利社會行為表現比無幼童軍經驗的國中童軍佳。 二、愈積極參與活動的國中童軍之利社會行為表現愈佳。 伍、國中童軍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幼童軍經驗、不同參與活動態度對利社會行為有顯著的聯合預測力。 陸、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童軍活動能增進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 二、諾言、規律和銘言是童軍助人的指標。 三、楷模提供童軍利社會行為的榜樣。 四、超我之「良心」是童軍利社會行為的內在驅力。 五、教材內容及教法可提昇童軍利社會行為表現。 六、童軍活動的情境激發童軍努力向善及利社會行為。 柒、國中童軍對童軍活動表示支持與肯定。 根據研究結論,爰提出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壹、教育行政機構方面 一、對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培養與促進應更積極與重視。 二、鼓勵各級學校設立童軍團,尤應落實國小幼童軍團的設立,給予經費辦理各項童軍活動並鼓勵參加。 三、訂定全國童軍活動發展政策,縮短區域差距;多舉辦全國性或跨區性之童軍活動,以平衡區域之差異。 四、提高童軍團長及活動人員遴選門檻,遴選童軍團長務必以興趣及服務熱忱為優先考量 貳、國民中學方面 一、鼓勵學生參加童軍團,積極參與童軍活動 二、學校重大慶典及各項活動應多鼓勵童軍團指派童軍協助服務 三、強化童軍團之正常運作,充分尊重肯定團長的專業及努力。 四、禮聘退休童軍團長擔任義工,善用其熱忱、經驗與智慧,建立楷模學習之效果。 五、遴選童軍團長應以性向、人格特質為優先考量 六、學校童軍團應能與社區活動及服務結合,使社區青少年有機會參與有益身心健康之活動。 參、各校童軍團長方面 一、童軍團長應力求熟悉社區環境,結合社區資源,尋找提供童軍發揮服務精神的機會,培養愛社區、愛家鄉和愛國之情操。 二、多舉辦童軍活動,鼓勵童軍參加各項活動,使發展更多利社會行為。 三、團長帶領童軍活動時,能善用童軍教材內容及教法,提供更多元的教學方式,以利於童軍身心健全發展,並培養童軍的責任心,以引導童軍利社會行為的表現。 四、團長應善用小隊長、團員間之楷模學習效果,鼓勵童軍團員能以身作則,互相學習。 五、團長能善於利用活動的情境,在活動中能營造溫暖和諧氣氛,促進團隊合作的風氣。 六、團長在帶團領導與教導方式上,應貫徹性別平等之理念,避免性別差異現象的續存及意識型態的影響。 七、團長帶團時對來自低家庭社經地位之童軍多給予服務機會,加以引導鼓勵利社會行為的表現。 肆、父母家長方面 一、鼓勵孩子參加童軍活動。 二、慷慨支援學校團務或孩子之同學所需配備。 三、積極參與孩子的童軍活動,並可擔任服務員或義工。
  • Item
    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2003) 鄭麗鳳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生的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的現況,以及探討二者之間的相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實施道德教育、輔導和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灣省35所國民中學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人數共1215人。採用「內外控信念量表」、「利社會行為量表」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程序處理。 研究結果發現,臚陳如下: 一、國中學生普遍傾向內控信念,並且國中男女學生在內外控信念及其各分變項均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家庭社經地位除負內控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國中學生的內外控信念分變項均沒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表現趨向積極,且國中女生之利社會行為及各層面的行為表現均較國中男生積極。 四、高社經地位及中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各層面表現均優 於低社經地位的國中學生。 五、愈內控的國中學生,愈容易表現利社會行為,而愈外控的國中學生 ,利社會行為表現愈趨消極。 六、國中男生的正內控、正外控、負外控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相關。國中女生則是在內外控信念所有變項上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相關。 七、不同社經地位國中學生正內控、正外控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相關;高社經地位負內控、中社經地位負外控、低社經地位負外控的國中學生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均呈顯著相關,高社經地位國中學生負外控與利社會行為、助人、合作、志願服務呈顯著相關;中社經地位負內控部分與助人、關懷有顯著相關。 八、背景變項、內外控信念各分變項能分別有效預測國中生利社會行為 各層面,其中「正內控」最具預測力。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家庭、學生個人、社會以及後續研究方面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
  • 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
  • Item
    實踐關懷與多元文化的體驗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2009-07-01) 劉若蘭
  • Item
    正義、關懷與紀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李琪明
    本研究基於校園道德生活與氣氛日漸重要之際,乃以個案研究方式選擇一所北市國小進行一學期的觀察、訪談與小規模問卷調查,並以正義、關懷與紀律作為學校道德生活的理論基礎。研究結果概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有關學校整體校園生活與氣氛,所顯現特點為:(一)該校雖為該區之近百年老校,但因其近年來校舍大幅改建以及近幾任校長領導風格不同,故其校風也展現不同風貌,但整體而言仍稱純樸;(二)該校之領導決策人員十分強調民主、溝通與關懷的理念,然教師實際的感受乃稱尚可,又因學校甚大,教師互動仍有待強化;(三)該校設有師生權益相關機制,如教師會與家長會等,前者似乎未獲普遍參與,後者則發揮諸多功能;(四)學生對於學校的整體氣氛多傾向於正面的描述,諸如學校像個花園、天堂等;(五)該校與社區互動良好,除重視鄉土教學外,更進一步與社區組織合作,讓師生參與社區之營造;(六)甲國小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生活教育,較為強調「紀律」與「關懷」層面。其次,在班級道德生活與氣氛方面,由低、中、高年級不同年段班級之剖析可得下述特點:(一)「紀律」取向的道德生活,包括秩序、常規與禮儀等,乃為國小道德教育的基礎與重要內涵;(二)隨著年齡的增長,「關懷」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融入,強調人際間的同理與尊重;(三)面對高年級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之際,民主開放的氣氛益顯重要,亦即「正義」取向的道德生活也漸需增強。本研究最後乃針對研究對象(即甲國小)做一概述並提出若干建議,另則針對研究歷程中研究對象之選擇、研究問題之聚焦、研究倫理之考量以及研究結果之處理等做一反省與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