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十二年國教國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之內容分析
    (2021) 陳俊翰; Chen, Jun-Han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國中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法治教育的內涵,並採取內容分析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各版本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編排進行分析,並觀察各版本教科書在法治教育內容整體編排上是否有明顯差異。其次,透過統整國內外文獻、九年一貫課程與十二年國教課程中法治教育的內涵,設計本研究運用的法治教育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本研究分析教科書法治教育內容的基準。最後本研究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法治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上,各版本間有明顯差異。 二、在法治教育內容的總數量上,各版本以「南一版」出現次數最多,「翰林   版」次之,「康軒版」則出現次數最少。 三、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主類目上,各版本皆以「憲法基礎概念與人權」出   現的次數最多。 四、在法治教育內容分析的次類目上、「南一版」與「康軒版」以「基本權利與   人權保障」出現次數最多,「翰林版」則是以「行政法規與行政責任」出現   次數最多。 五、在法治教育內容的內容呈現上,各版本間僅在次類目「家庭暴力的防治」、   「刑罰種類與目的」,以及「身分權與家庭生活」並無太大差異外,其餘次   類目的呈現內容上均有差異存在。 最後,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教師在進行法治教育的建議,以及提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之方向。
  • Item
    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程詮釋
    (2012) 林金葉; Jin-Ye Lin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北市公立高中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的實用性、趣味性,以及難易情形的詮釋,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課程詮釋上的差異情形。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臺北市公立高中(包含國立高中及市立高中),且修畢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95暫行課程綱要必修課程之三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叢集抽樣方式,並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習經驗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共發出800份,回收658份,有效問卷650份,有效回收率為81.25%。所得資料以SPSS 19.0 for Windows 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學生認為公民與社會大多數的主題具有實用性及趣味性,然而對過半數的主題感到困難;63.8%的學生認為公民與社會為「非主科」;56.9%的學生贊成列入指考。 二、女學生、社會組、具有學習信心以及積極參與課程者對公民與社會科的詮釋明顯較為正向,但大部分的面向上男、女學生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三、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者在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程詮釋上皆不具顯著差異;家長重視其公民與社會科學習者,除難易度外,其詮釋皆較為正向。 四、教師教學方式多元的學生認為公民與社會科具有實用性及趣味性,也傾向於認同公民與社會科為主科,但難易度及是否贊成列入指考未達顯著差異;師生互動佳者其詮釋皆較為正向。 五、學校的學習環境不同者的詮釋絕大多數無顯著差異;同儕對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抱持正面評價的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的詮釋皆較為正向。 六、認為社會上並非不重視公民與社會科的學生,對公民與社會科的實用性與趣味性有較為正向的詮釋;但性別刻板印象認知不同者對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程詮釋則沒有顯著差異。
  • Item
    高中學生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研究:2007年TASA資料庫分析
    (2011) 莊郁芳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我國高二學生的「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以及個人、家庭、學校及校外參與因素與「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的關係。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簡稱TASA)2007年對全國7147名高二學生進行「學生共同問卷」及「社會科試題」施測所蒐集而得之資料,利用SPSS19.0 for Windows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及多元階層迴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TASA 2007高中學生公民與社會科的學習成就表現尚可,但仍有進步空間。 二、 在個人因素方面:成就動機高、每天花費較多時間做社會科作業、能準時完成教師交代作業、學習態度積極、善用學習策略、偏好分組學習程度高、偏好競爭學習程度高、喜歡社會科、低內控型、低外控型及覺得社會科容易的高中學生,其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較佳。 三、 在家庭因素方面:與雙親同住、高家庭社經地位、家中學習資源豐富及與家人互動頻率高的高中學生,其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較佳。 四、 在學校因素方面:導生互動頻率高與同儕互動頻率高的高中學生,其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較佳。 五、 在校外參與因素方面:校外課程參與度高與校外非課程參與度低的高中學生,其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較佳。 六、 個人、家庭、學校及校外參與因素,對高中學生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的預測力分別為8.7%、0.8%、0.5%與3.2%。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學生、教育相關單位、教師、家長以及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高中學生、公民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科學習成就
  • Item
    我國公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對和平教育的觀點
    (2015) 莊易霖; Chuang, Yi-Lin
    在面臨臺灣脈絡的內憂與外患,以及全球化趨勢的差異與衝突,國際社會關注的和平教育成為本研究的焦點。本研究作者在兼具教育工作者與教育研究者的雙重身份下,研究工作不能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疏離,處於教育現場的工作者自然不可忽略高中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據此,本研究以攸關和平教育實踐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為對象,採用混合方法研究中先量後質的解釋式設計,量化問卷施測對象就樣本代表性的考量進行分層叢集抽樣,共計57所學校,有效樣本數為194人,質性訪談參與者為10人,以探討教師和平教育觀點中,對於不同層面之優先目標、議題與主要困難的觀點,也同時探究各項目標與課程綱要內涵的對應情形與看法,以增補和平教育之國內文獻與研究,並提供後續研究與相關單位在教學實踐方面之建議。 依據量化數據發現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和平教育的觀點大致上呈現一致性,質性訪談則進一步豐富顯示相關背景因素是影響教師和平教育觀點的重要來源。據此,我國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乃「同中有異」,且在公民與社會課綱廣泛包括消極和平與積極和平,歸納有益於未來教學實踐的論述如下: 一、 全方位和平教育圖像應兼顧顯性與隱性和平教育 二、 知識與理解層面宜優先教導「積極和平」相關目標 三、 強調適應性的和平教育宜針對「現況不足與所需」優先教導 四、 資源有限宜培養「基礎目標」以有效發展其他和平教育目標 五、 技能層面目標宜扣連和平教育的「知行合一」課題 六、 教學實踐宜為社會科學導向的課綱注入和平教育的批判觀點 七、 「跨單元」的課綱整合有助於全方位的和平教育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