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究
    (2012) 蔡志賢
    本研究旨在建構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首先採用文獻分析法,整合分析「高教機構核心能力排序」與「校外機構核心能力排序」兩個面向,獲得核心能力之重要性排序。再透過量化研究,調查26所大專校院教師、學務人員、大學生對於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重要性與成功情況的看法,施測樣本為911份發現: 一、大學校院教師、學務人員、大學生對30項與課外學習有關核心能力的重要性看法,六點量表其得分平均值介於4.20至5.56之間,顯示受試者認為具重要性;而對大學生具備程度之看法,其得分平均值介於3.10至4.28之間,顯示受試者認為具備程度偏低。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30項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重要性變異數分析中 ,在學校類型部分,計有5項有顯著差異;在身分別部分,計有14項有顯著差異;在教師學術背景部份,無顯著差異;在學務人員服務單位部份,計有3項有顯著差異;在學生參加社團與否部份,計有4項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受試者對30項課外學習有關核心能力大學生具備程度變異數分 析中,在學校類型部分,計有5項有顯著差異;在身分別部分,計有24項有顯著差異;在教師學術背景部份,計有2項有顯著差異;在學務人員服務單位部份,計有14項有顯著差異;在學生參加社團與否部份,計有4項有顯著差異。 經由重視程度-績效水準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課外學習核心能力,發現: 一、位於象限A區為「成功學習」之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項目,計有創新創造能力、正向態度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規劃執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道德判斷能力、人際關係能力7項。 二、位於象限D區為「亟需改善」之課外學習核心能力項目,計有終身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獨立作業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及國際視野能力7項。 三、優先選取作為本研究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共通性項目,為溝通表達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正向態度能力、人際關係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及國際視野能力9項。 針對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共通性項目9項,編制其評量指標54題,經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專家小組成員對上述54題評量指標提供意見,經過2次重複問卷調查後,本研究所建構課外學習核心能力之評量指標,每項各包含5至6題,共計48題。 本研究成果可提供,一、大學生自我檢核其課外學習成果,導引其自主學習並培養其核心能力;二、讓各大學有所參考,據此再延伸發展符合各校特色的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評量指標;三、政府運用此模式,進行全國性的大學生課外學習能力考核比較,以作為提升大學績效的重要依據。其次,可作為各校調整學生發展課程、修正方案及強化輔導的依據,並可以此作為課外學習成果的評量工具,及建立以證據為基礎的評量風氣,改善過去以經驗為主,無法以量化數據證明課外學習成效的困境。
  • Item
    高等教育學生權利之研究
    (2006) 柯志堂; Chih-Tang Ko
    第一章緒論中,先闡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並提出十一個問題意識做為探討內容。次針對四項研究目的做分析,界定本文研究範圍與列出三種研究方法。最後,說明並繪出本文研究架構圖,以及進行之研究步驟。 第二章所探討之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即是從德國(大陸法系)法治國的法治原則中,擷取其中之依法行政原則(法律優位原則與法律保留原則)、法的安定性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與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平等原則,以及其它關連原則(憲法拘束原則、公益原則、誠信原則、權利救濟原則),再加上美國(英美法系)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運用在我國高教法制(包括憲法、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行政程序法、大學法等高等教育法律規範)的概念與分析,釐清問題並深入探討,期能為我國高教法制建構合適之原則與理念目標。 第三章乃嘗試為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做角色定位,首先針對大學的歷史發展做簡述,並對21世紀大學提出五個發展要素,以因應我國大學的現況與展望。其次,論述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實質意涵與關係,並從大學生發展的理念中之兩個認知--結構論,作為促進大學生發展的實際應用。續闡述大學生的學習的概念,而對大學生的學習自由與受教權,以法釋義分別探索其法理上之深層意義。最後,揭櫫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來定位大學生的校園主體性,並期做為校園民主養成教育的重要一環。 第四章主要是為瞭解高等教育學生權利的理論基礎,首先闡釋大學學生權利的實質意涵,瞭解其乃為憲法上所保障基本權利的主體。其次,在學生權利的理論部分,從傳統的「特別權力關係說」到此說的修正,以及「重要性理論」的建立;加上從「部分社會理論」到「在學契約關係說」的確認,更深化理論基礎。最後,再從學生與大學間的在學關係分析,而提出大學學生應有的基本權利保障。 第五章則對高等教育學生權利的實務分析,從新大學法所落實規範的學生自治確立與參與校務的角色,言論、著作、出版等表現自由與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學生性別、原民生及身障生平等保護的體現,校園搜索與隱私權保護的範圍與界限,學生在身為消費者諸多權益的維護,校園性騷擾與性侵害之事件防範,以及其它與學生財務上之獲益與補助、學生健康權、學生參政權有關事項等,均需逐一探討,俾瞭解其詳細現況。 第六章探討高等教育在學生司法事務的實質內容,從學生司法事務的實質意涵著手;分別闡述學生懲戒處分的法理面與實務面,學生退學處分的法理面與實務面,以及學生申訴制度的法理面與實務面,瞭解其對學生權利保障的影響甚鉅;而各大學對於學生不論在懲戒、退學、申訴等學生司法事務之法制規範及實務案例上,其具體展現在高等教育學生權利時,乃為校園主事者不可忽視之一環。 第七章總結,先提出五點主要研究發現(大學普遍存在學生主體性不足的現象/學校校規內容充滿抽象與模糊的規定/學校對於正當法律程序的概念不清楚/學生對自我權益的法律保障認知缺乏/大學生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有待增強),做為本文諸多關鍵問題的再思考;次歸納而獲得五項結論(型塑高教法制的理念原則/釐清大學學生的角色定位/敘明學生權利的理論基礎/探索學生權利的實務運作/規範學生司法的權利保障),對主要內容有一統合的論述;最後嘗試提出四項具體建議(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對學校的建議/對學生的建議/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期能成為日後在高等教育中促進學生權利的作法。
  • Item
    天主教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研究
    (2006) 林素梅; Lin, Su-Mei
    摘 要 本研究基於新世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針對天主教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相關課程作為研究個案,希冀能以此研究結果作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階段推動品德教育可資參考的模式與策略。其研究目的為:一、探討品德教育之概念與相關理論基礎;二、瞭解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理念;三、探討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模式;四、分析輔仁大學推動品德教育之策略;五、歸納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內大專校院推動品德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為:一、輔大品德教育之推動理念立基於《天主教大學憲章》與全人教育的價值理念;二、輔大品德教育之推動模式透過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三個面向來實施;三、輔大品德教育之推動策略有:(一)積極傳遞真、善、美、聖等核心價值給教職員工生、(二)領導者積極形塑核心價值、(三)核心價值融入於品德教育相關正式課程中、(四)核心價值立基於校園中的行為準則、(五)積極促進倫理議題的公共討論和對話、(六)努力幫助學生實踐核心價值、(七)校園是一個關懷和尊重的社群、(八)向學生承諾發展全人教育。其不足之處則有:(一)較缺乏有關核心價值方面成果的評鑑、(二)學校以道德和公民品德之成就為榮,但缺乏具體獎勵措施。最後,根據結論提出研究建議:一、針對輔大推動品德教育之建議;二、對國內其他大專校院推動品德教育之建議;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成果之運用,除作為輔大在未來持續推動品德教育上改進、評估之外,亦希望能藉此供國內大專校院未來在推動品德教育時之參考,以期對於大學校園發展優質文化之方向與願景有所參考價值。此外,更盼能在研究歷程中,喚起大眾對於品德教育的關注與反省,引發更多人投入該學術領域或實務領域,以促進品德教育之健全發展。
  • Item
    國立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
    (2005) 蔡淑芬; Shu-Fen Tsai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立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瞭解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之差異情形,探討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輔導需求之間的相關,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對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的預測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及建議,做為該校及醫學、生命科學相關領域學校及系所實施學生生涯輔導工作之參考。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以研究者自編之「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調查問卷」,調查陽明大學大學部七個科系的大一學生及應屆畢業生,有效問卷共478份。研究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大學生生涯發展量表」,以受試者在「專業定向」、「生涯決定信念」、「生涯行動」三個層面的平均得分情形代表其生涯發展狀況,得分愈高,則其生涯發展狀況愈佳;第三部分為「大學生生涯輔導需求量表」,以受試者在「自我探索需求」、「環境探索需求」、「生涯抉擇與規劃需求」、「生涯準備需求」、「生涯安置需求」五個層面的平均得分情形代表其生涯輔導需求,得分愈高,則其生涯輔導需求愈高。 研究發現,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得分情形為五點量表中的3.45分,生涯輔導需求介於「需要」與「非常需要」之間。科系、科系興趣、選系原因、家庭社經背景等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生涯發展狀況上達顯著差異,表示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因科系、科系興趣、選系原因、家庭社經背景等背景變項而有不同;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生涯輔導需求上的差異未達顯著水準,表示學生生涯輔導需求不因個人背景變項而有不同。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輔導需求之間的關係為低度正相關(r=.122)。科系、科系興趣、家庭社經背景、生涯課程修習狀況等四項背景變項,對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達42.4%的聯合預測力。
  • Item
    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大學為例
    (2005) 張毓凌; Yu-ling ch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現況、不同背景變項與三者的差異情形、三者間相關情形與不同背景變項、生活壓力與社會支持對研究生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本研究以臺北縣市八所公私立大學日間部正規班碩士研究生447名為研究對象,以自編「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量表」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臺北縣市碩士研究生生活壓力的排序依序為學習壓力、經濟壓力、人際壓力;社會支持的排序依序為同學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老師的支持;學習滿意度的排序依序為與老師相關滿意度、學習經驗滿意度、課程與環境滿意度。 二、 在生活壓力方面,研究生的年級、婚姻狀況、工作狀況、公私立、研究所類別與英文能力的不同會造成差異;在社會支持方面,研究生的性別、工作狀況、研究所類別與英文能力的不同會造成差異;在學習滿意度方面,研究生的工作狀況、公私立、研究所類別、英文能力與家庭社經狀況會造成差異。 三、 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之間為顯著負相關;研究生生活壓力與學習滿意度之間為顯著負相關;研究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間為顯著正相關。 四、 老師的支持、同學朋友的支持、有全職工作、女性、整體生活壓力和高家庭社經狀況對研究生學習滿意度有預測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作為高等教育相關政策制訂、研究生輔導與研究生就讀前的準備。
  • Item
    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關係之研究
    (2018) 許晏琦; Hsu, Yen-Chi
    本研究旨在瞭解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編製「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關係之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以淡江大學106學年度修習通過社團學習與實作課程(以下簡稱社團課程,包含入門課程、活動參與、活動執行任何一部分)之大學部學生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問卷回收1,005份,有效問卷987份,有效回收率83.75%;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法進行量化分析,本研究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社團課程參與有中高積極程度,其中以活動執行參與情形積極程度最高、活動參與參與情形次之、入門課程參與情形最低。 二、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投入有中度以上學習投入程度,其中以社團課程表現投入程度最高、其次依序為社團課程情感投入、社團課程技巧投入、社團課程互動投入、社團課程態度投入。 三、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成果有中度以上學習成果,其中以團隊合作學習成果最高,其次為獨立思考學習成果,最低為樂活健康學習成果。 四、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家長對社團支持度、每週參與活動時間、社團屬性、社團職位、社團參與年資、高中社團參與情況、社團課程認同度)與不同社團課程參與(入門課程參與情形、活動參與參與情形、活動執行參與情形)在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投入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家長對社團支持度、每週參與活動時間、社團屬性、社團職位、社團參與年資、高中社團參與經驗、社團課程認同度)與不同社團課程參與(入門課程參與情形、活動參與參與情形、活動執行參與情形)在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成果有顯著差異。 六、大學生社團課程學習投入與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具有正向相關。 七、大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社團課程參與及社團課程學習投入等三區組階層迴歸模式,在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其解釋力依序為21.7%、15%、26.5%,其聯合解釋力為63.2%。 八、最後,本研究針對淡江大學修習社團課程學生、社團組織、課程授課教師、學校輔導單位及教育主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等五方面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