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3
  • Item
    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多元選修為例
    (2024) 宋海儀; Sung, Hai-Yi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高中階段公民與社會科多元選修中,發展與實施「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方案」的歷程及結果。包含以下研究目的:一、探究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理念之教案設計、教學實施和修正歷程。二、瞭解學生參與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方案的學習歷程與改變。三、探究研究者設計與實施課程之困境、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一公立高中三年級跨班選修的29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進行十八堂,共九次的多元選修課程活動。合作學習課程方案內容及主題聚焦家庭中的民法,每次課程皆融入合作學習及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期望透過本行動研究之課程方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促進學生多元學習體驗,團隊溝通合作學習,培養自主行動及問題解決等多面向素養學習。另外,為教師自身專業成長及新世代的公民教育實施提供一些策略及參考。在研究工具及方法上面,研究者藉由每週的學生回饋表單、課室觀察及錄影、研究諍友的觀察及回饋、教師反思日誌、非正式訪談紀錄等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問題,並反思調整課程,持續循環此歷程,使課程更加完善完整。學生在參與「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方案」的歷程中,透過課程規劃的多元活動、合作學習及實作活動,促進知識、態度、能力的學習,並促成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各面向素養之改變萌芽。研究者亦透過設計課程,不斷實施、反思修正的歷程,提升自身設計與實踐課程之專業成長。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論,為有意從事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相關教學或研究的教育夥伴提供一些參考及建議。
  • Item
    人權教育議題融入國中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主題式課程為例
    (2022) 李伊婷; Li, Yi-Ting
    本研究以實施「人權教育議題融入課程」是否能提升學生在人權教育上的學習成效為問題意識,探究「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結合於國中社會領域教學帶給學生在人權認知、態度、行動方面之改變,研究者與領域內教師共同研發設計「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一共六節課,研究場域為多元國中,研究參與者共五十六位國中八年級學生,並針對其中六位學生進行訪談。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資料蒐集方法來自研究者的教學日誌、協同教師的觀察紀錄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明信片作品、人權手冊、回饋單和訪談等質性資料。由相關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壹、課程設計層面 一、「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融入《十二年國教總綱》核心素養與《議題手冊》人權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發展出適合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人權教育方案。 二、「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連結《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之學習內容,達到「課程能加深、加廣學生學習人權相關概念」之目標。 三、人權教育方案在課程設計與案例挑選上應循序漸進,先介紹符合八年級學生生活經驗的國內案例,再延伸至國外真實案例,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 貳、教學成效層面 一、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有助於增進學生對「人權知識概念」之累積。 二、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能有時間容納案例教學 ,有助於培養學生「重視人權關懷、尊重人性尊嚴」之思維。 三、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比較能有餘裕去設計行動面的課程,有助於激發學生對「人權行動實踐」之意願。 參、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 一、瞭解國中階段學生接受人權教育課程的可能性。 二、體悟學生在人權教育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與教師在進行人權教育教學時之參考,同時在研究歷程中進行研究者個人省思。
  • Item
    辯論活動課程方案實踐素養導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北市一所國民中學為例
    (2022) 鄭掬文; Zheng, Ju-Wen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旨在探討國中實施辯論活動對於實踐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之可能性及實施結果。研究動機起因於研究者發現現今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生態度、技能層面素養培養的缺乏。以及現場教師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下的無所適從。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辯論活動課程,兼顧知識、態度、技能面向的培養,建立學生理性溝通、口語表達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藉由深入探討社會議題,培養對社會時事的關懷。另外,也為新課綱的推動以及新時代公民的培養提供一個方向。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一、探究辯論活動課程方案於實踐素養導向教學之設計、實施與修正歷程二、瞭解學生參與辯論活動課程方案中在素養上的改變三、探討研究者設計與實踐素養導向教學歷程之專業成長與反思為達研究之目的,研究者採「奧瑞岡式辯論」為活動方式,以任教學校之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暑期實施種子學生培訓,並利用會考完時間,由種子學生入班示範與協助,進行整班式的辯論活動。並以「辯論基礎概念」、「奧瑞岡賽制說明」、「資料整理分析與論點整理」、「分組討論與攻防練習」、「奧瑞岡式辯論比賽」、「奧瑞岡式辯論比賽入班示範」、「種子學生協助分組攻防訓練」、「課程回顧」八個部分為主題,結合核心素養內涵。過程當中每一階段均預留時間討論與回饋,藉由循環實施、反思與修正,進行十八堂課的行動研究。本研究藉由反思日誌、觀察記錄、學生回饋、研究諍友紀錄等資料來進行分析。為避免研究過程中的主觀與偏頗,研究者透過自我反思、研究諍友與客觀蒐集資料,來加強整個研究之正確性。為加強研究的信實度,研究者將進行三角檢證法,在方法、人員、資料上進行檢證。另因為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關係良好,加上師生之間本存在著權力不對等,可能讓研究參與者有符合教學者預期的傾向。研究者須有所覺察,並在進行研究時隨時檢視與反思。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在國中實施辯論活動對於實踐素養導向目標的教學及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 Item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實施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以攀樹課程為例
    (2021) 梁英聰; Leong, Ieng-Chong
    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歷程、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及教師行動省思,嘗試解決國中學生學習動機低下、親自然性低落之問題。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高中國中部一年級學生25人,實施為期十一週之戶外攀樹跨領域課程,透過蒐集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的教學觀察紀錄、課後議課紀錄、學生學習檔案、師生訪談紀錄等資料進行質性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結論:一、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與修正歷程:透過組成教師跨領域共備社群,以每週課程共備、協同教學與課後議課,逐步反思與修正課程,為教師帶來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更深的理解與發現。二、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學生經驗與成效: 1. 學生學習經驗:失衡經驗到自我調整、師生同儕互動學習、團隊衝突的因應學習、分享學習提升自信。 2. 學生學習成效:增進自我認識、提升學習動機、學習人際互動、增加對樹木關注、間接提升相關學科學習成效、促進不同情境學習遷移。 三、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行動省思: 1. 課程行動策略:在彈性選修課程實施戶外跨領域統整、彈性編排課程與協調課時、主動溝通以取得行政與家長的支持及攀樹專業訓練與協同教學的配搭。 2. 課程改進方向:增加課時及調整課程內容順序、融入環境教育元素於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嘗試不同的戶外教育媒介發展跨領域課程。 3. 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理解:課程能整合分科及統整之優勢、作為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促進學生多元豐富學習。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實務及研究之具體建議,作為教師未來進行相關課程與研究參考。
  • Item
    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
    (2021) 陳冠劭; CHEN, KUAN-SHAO
    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發現,學生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程度日漸提高,然而遇到爭論性議題時,常常容易因為片面資訊而無法完整的觀察議題全貌。因此研究者決定以爭論性議題為主軸,進行教學單元設計。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期望學生在教學單元實施之後,能提升對於爭論性議題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同時,研究者將進一步分析高中生在行動研究實施之後,對於爭論性議題看法的變化程度。此外,透過批判思考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思考傾向與能力,讓學生未來在面臨社會中極端的意見與訴求時,能觀察、瞭解議題的各個面向,並以包容、理性的態度處理議題,以對話與溝通,代替衝突與傷害。 本研究將藉由研究者自編教材、錄影觀察紀錄、學生回饋單與學習單、觀課教師的非正式訪談紀錄、教學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根據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採用動態之教學設計歷程,透過反覆的修正,提升「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的適用性。 二、 設計教學單元時應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生活經驗進行設計,並以批判思考教學法等多元化之教學策略,發展出「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 三、 經由「批判思考教學法融入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的實施,可以提升學生面對爭論性議題的判斷能力,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議題。 四、 藉由實施「批判思考教學法融入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有助於深化學生對爭論性議題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傾向與能力。五、 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研究同儕對話與設計活化教學單元,有助於增強研究者發展課程時的思考邏輯與教學素材的取材能力。六、 藉由行動研究歷程中的研究同儕議課與課後自我省思,可以有效察覺研究者的教學缺失,翻轉研究者固化的講述教學模式,並精進教學品質。最後,針對行動研究歷程中遇到的瓶頸與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期望讓日後從事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 Item
    幼兒教師實施自然體驗課程之行動研究
    (2007) 王碧君; Wang Bi-Jiu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自然體驗課程在幼稚園階段之核心理念、教學實施方式、問題與解決策略及幼兒於自然體驗中在「自我關係」、「人我關係」、「物我關係」上的行為表現與教師在研究歷程中的行動策略與省思。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之全體幼兒,即4~6足歲之公立幼稚園幼兒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兩個月以「小小自然觀察家」為教學主題之課程,藉由文獻歸納出適合學前階段之自然體驗教育內涵,作為本研究之課程實施依據,而在本研究中自然體驗課程主要是利用戶外環境進行自然觀察、體驗遊戲與探索活動,過程中以觀察、訪談及教學省思等方式來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歸納,得到主要結果如下: 一、課程方面 (一)本研究課程的核心理念,按照課程實施階段分為「簡單開始,持續進行」、「化阻力為助力」、「寓教於樂」、「挑戰與成長~You can do it!」、「小鬼當家,應用所學」。 (二)課程設計原則,應掌握「新奇性」、「挑戰性」、「尋找與發現性」、「能表現自己的」、「能親身體驗的」原則來設計活動,並可配合幼稚園六大領域課程來設計有主題統整性的教學活動。將自然體驗融入日常生活中,讓自然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份。 (三)師生互動上,視幼兒的個人特質及學習狀況來運用不同的互動方式 二、幼兒方面 (一)「自我關係」上發現幼兒能藉著自然事物來抒發自我的情緒以及主動去觀察,且有多數幼兒展現出不同於以往的興趣與能力; (二)「人我關係」上,幼兒經由持續的分享、觀察與討論,在描述觀察細節與表達的能力上有所增進; (三)「物我關係」上,幼兒能發揮天生的觀察力、對自然環境產生認同感、降低對自然的恐懼感、而養成幼兒能尊重自然生物的態度,成人的角色則顯得非常重要。 三、教師方面 (一)教師所累積的戶外教學經驗愈多,也就愈能掌握環境的變化,對於環境的資源也能做出最適恰的運用。 (二)面對戶外教學時所遭遇的問題與困難,教師應變與省思的能力甚為重要。 (三)與合作伙伴的溝通協調跟人力資源的運用上,還需要再學習。 關鍵詞:幼兒、自然體驗、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行動研究
  • Item
    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 一所國民中學媒體識讀教學行動研究
    (2013) 陳俐伶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九年級「解讀新聞中的媒體再現」媒體識讀教學方案之發展歷程與實施成效。瞭解學生在教學方案實施後,在認知、情意、行動方面的改變情形,並記錄教師在教學方案實施過程的反思與成長。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區的一所公立國中九年級班級中3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活動。研究者以媒體再現相關概念設計課程,依據媒體框架、意識形態、刻板印象三面向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解讀並加以省思新聞中的媒體再現。本研究以研究者自編之媒體使用情況與認知調查表、課堂觀察記錄、同儕教師訪談記錄、文件資料、教學省思札記等方法,蒐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與檢核。 根據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本行動研究採動態的教學設計歷程與實施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後,已發展出適宜之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 二、透過實施媒體識讀教學單元活動的歷程,達成啟發學生媒體識讀能力與增加學習動機。 三、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同儕對話與實施活化教學,使研究者增進自我專業知能。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對於教師教學實務與相關素養,以及後續研究等,也提出若干具體的建議。
  • Item
    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公民課程之行動研究
    (2012) 王迺莉; Wang Nei-Li
    本研究旨在探討替代性教學策略落實於國中公民科多元文化教育之可行性,期望於過程中能分析其教學效果,以及該課程對學生多元文化觀點之影響,以落實國中多元文化教育。藉由文獻探討,從多元文化教育本身的理論基礎、我國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及案例教學法與議題中心教學法兩種替代性教學策略,將其連結於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以取得本研究立論依據。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取徑,以研究者任教的臺北市某國中七、八、九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將研究目的設定為設計適合國中公民課程多元文化教育之替代性教學策略、分析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策略實施的問題與修正歷程、暸解學生對多元文化替代性教學單元的學習經驗與評價等三項。 本研究聚焦於族群與性別兩大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研究工具除了兩種主題的教案之外,尚有學生回饋問卷、學習單、訪談紀錄、協同研究者教室觀察記錄與教師省思日誌等質性研究工具,以及量化的學生回饋問卷,以使研究結果更具信實性。 根據質量資料的分析,發現替代性教學策略整體而論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並且使學習成效更加深入;而多元文化教育中強調理性尊重、接納差異、以及培養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之能力,透過替代性教學策略課程的實踐,皆能有效提升;學生與教師自我對於多元文化議題的覺察,也在本次歷程中逐漸萌芽。本研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以做為教師應用替代性教學策略於多元文化教育之參考。
  • Item
    政治漫畫融入國中公民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0) 童玉娟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分析國中生對政治漫畫的解讀能力與解讀障礙,並探究政治漫畫融入國中公民教學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途徑為主,並輔以問卷調查法。其資料蒐集的方式有學習單、教學觀察、訪談紀錄、教學日誌或札記及學生問卷調查等。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研究者所任教的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共計76人。本研究結果顯示: 1.學生具備政治漫畫的解讀能力但有時也會有解讀的障礙。 2.政治漫畫融入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本知識、能增進學生民主參與及溝通的技能、有助於訓練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能增強學生未來閱讀政治漫畫的意願,及發揮對國中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力。 3.研究者反思本研究實施過程中在課程設計、教學歷程、學生學習方面實際遭遇的困境,並進一步提出解決策略。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的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應用在八年級學生政府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
    (2007) 賴育鍾
    本研究以Novak 根據Ausubel 的學習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概念構圖學習策略」,運用於八年級學生在政治課程的「政府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為瞭解概念構圖教學在八年級學生學習政治課程「政府概念」之情形,本研究擬採用行動研究法,選取研究者任教之二個班級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八年級學生政治課程中提及的「政府概念」加以設計與規劃,並運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進行課程。透過資料的蒐集與分析,觀察概念構圖教學運用於實際教學的情形、瞭解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八年級學生在的政治課程「政府概念」的學習狀況、另有概念與概念改變的情形,以及瞭解學生在透過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學習政府概念之意見與態度,並根據行動研究「計畫—行動—觀察—反省—修正—再行動」不斷的循環模式,改進教材設計與教學。最後,蒐集資料進行分析、討論,以提出結論。 茲將研究結論陳述如下: 一、概念圖教學策略對八年級學生學習政府概念有顯著的成效。 二、大部分的學生均認為概念構圖教學策略運用於政府概念的學習有正面幫助。 三、大部分學生喜歡老師用概念圖的方式進行課程,且願意將概念圖的學習方式用於公民科與其他學科的學習上。 四、學科認知能力較差的班級,對概念構圖教學活動的接受程度高於學科認知能力較佳的班級。 五、概念圖繪製有助於瞭解學生的另有概念,透過概念構圖教學活動有助於學生另有概念狀況的減少。 六、教師規劃概念構圖教學活動應考量學生的先備知識,結合生活化補充教材與教學輔具,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減少學習的困難。 七、概念構圖教學行動研究,有助於研究者進行教學反思、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以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