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從媒體識讀落實人權法治教育—以線上遊戲廣告識讀教學為例
    (2010) 黃雅玲; Ya-Ling Huang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透過線上遊戲廣告設計識讀教學課程,探詢由媒體識讀落實人權法治教育的可行性。本研究於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進行,並以兩個九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以行動研究的方法,設計出六節的識讀教學課程,實際地將課程於班級中實施,不斷修正與改良所設計的課程,且與協同合作教師共同探究發展合宜的教學策略,研究者亦從研究的過程中獲得反思與成長。線上遊戲廣告識讀教學課程所包含的人權法治議題有:平等、尊重、消除歧視、避免偏見、生命權、人格權、勞動尊嚴、身體自主權等觀念。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媒體識讀與人權法治教育的結合是可行的。 二、透過線上遊戲廣告可設計出識讀教學課程。 三、識讀課程實施遭遇的問題與因應對策。 四、學生對識讀教學課程的回饋。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日後實施課程或從事相關研究的參考建議。
  • Item
    法治教育於八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實施之行動研究-以案例教學法為方法
    (2010) 林之婷
    本研究希冀透過行動研究歷程,瞭解以案例教學法實施法治教育的限制、困難與解決方法,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日後以案例教學法進行法治教育之參考。 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壹、 課程實施方面 一、 利用案例檢核表確認學習單是否具備好案例之要件。 二、 幫助學生將觀點拓展至全新的境界,最後由老師針對討論結果加以補充。 三、 利用學習單、回饋單和訪談的分析來瞭解學生對於案例教學的看法,和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學習成效。 貳、 解決困難的方法 一、 與其他科的教師進行協同教學或爭取彈性節數的配合。 二、 利用「工作分配表」和「生活札記」。 三、 案例教學總結時,才補充該案例的相關資料。 四、 可以找其他教師一起進行案例的找尋與設計。 五、 案例設計完成之後先請其他同年級的學生閱讀,修改至大部分的學生都能理解為止。 參、 學生的學習和進步 一、 經由分析學習單、回饋單與訪談,研究者認為大多數的學生應能理解現代權利本位的法治理念。 二、 研究者綜合學習單和回饋單的分析之後認為大多數的學生應能理解法律的本質就是在公平的處理眾人之事。 三、 研究者利用觀察與訪談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發現學生已漸漸學會以輪流講述理由的方式說服對方。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壹、 教學方面的建議 一、 法治教育案例應儘量貼近學生生活,並配合學生程度 二、 利用生活札記和工作分配表 三、 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四、 與其他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五、 案例的主題宜明確、一致 六、 評量方式宜以學習單、回饋單與訪談分析為主 貳、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 研發可運用在「班級經營」方面的法治教育案例 二、 針對不同地區、年級和教材內容作進一步的研究 三、 研發新的法治教育案例
  • Item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法律與人權議題」課程與教學轉化的個案研究
    (2015) 黃亮瑋; Huang, Liang-Wei
    兩公約在我國,於2009年正式生效,宣示我國重視人權的決心,我國為一民主法治國家,提升人民之法治與人權素養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因為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採計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公民與社會科的課程內容在經過新課綱的修訂有了新的樣貌,且仍肩負著學校教育中推動公民教育的任務;新版的課程綱要至今已推行多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在「法律與人權議題」課程如何落實與轉化公民教育中法治教育、人權教育的理念,而教師透過哪些知覺以及運作形成教學現場的「法律與人權議題」課程,故本研究須透過對「法律與人權議題」的理念課程、正式課程以及教師的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加以探討,以瞭解其中的課程與教學轉化情形。 基於上述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探討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法律與人權議題」之正式課程的內涵、教師在「法律與人權議題」的知覺課程與運作課程,以及教師在「法律與人權議題」課程中知覺與運作實踐之間的轉化差異。 本研究採行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文本分析、教室觀察與訪談進行資料蒐集,藉由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探究「法律與人權議題」正式課程的內涵,以及教師在「法律與人權議題」的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及其知覺與運作實踐的轉化差異。
  • Item
    從現代法治教育理念探討學生法庭之意義及其功能
    (2005) 李彥慧
    本研究以現代法治教育理念為基礎,從學生權利出發,藉由憲法基本理論及學生自治內涵之探討,以實現法治國原則中憲法保障之基本權利、權力分立、程序正義、依法行政、比例原則等現代法治理念。其次,融入現代公民教育理念,以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服務學習及提昇學生發展的角度,協助學生全人化的發展。進而以公民社會理念之精神,參與公共事務的學習、建立正確公民意識,明辨權利義務觀念、強化公民責任,以建構公民社會。其後為使理論與實務相結合,乃蒐集現行各大學校院學生法庭制度之現況,進行分析檢討,並輔以學生法庭實際發生之案例加以分析論述,以探討學生法庭之意義及其應發揮之功能。最後,結合現代法治教育與公民教育理念,以建構學生法庭理想之設置標準與功能,並草擬學生法庭設置辦法,俾提供各校成立學生法庭,培養學生法治觀念及提昇自治能力之參考。 本研究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研究動機,並提出問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以及研究架構與步驟。第二章由現代法治教育理念及公民社會建構之意涵探討法治國原則之實現、公民教育理念之融入等觀點。第三章探討大學自治、學生權利及學生自治與學生法庭間之互動關係。第四章舉出某校發生之真實案例,以探討學生法庭制度之實際運作缺失,並蒐集國內各大學校院學生法庭設置現況,就學生法庭之組織架構、管轄權、程序及實體規範、經費來源及其與學校之關聯性等制度進行分析檢討。第五章將現代法治教育理念融入學生法庭,以探討學生法庭應有之設置標準及應發揮之功能。第六章綜合本研究論述,並彙集成研究結論,提出建議。最後試擬出學生法庭設置辦法草案,俾對現行學生自治組織之司法制度提出具體的建議,供有意建構學生法庭制度之學校參考。
  • Item
    國小法治教育批判思考教學研究-以「責任」概念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 林作逸; Tso-Yi Lin
    《教育基本法》第2條明定:「教育之目的為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故輔導學生自治、培養民主素養及法治觀念,應是全國各級學校教育之基本目標與責任,而民主素養、法治觀念的培養及對基本人權之尊重,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與責任,也是國家重要的教育發展方向。現代的法治理念,建立於保障人權與民主的價值上。法治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其目標應為培養具民主素養和法治觀念的國民,而九年一貫課程的實踐上,如何以人權保障的觀點做為推動法治教育,並培養學生需要的批判思考能力以養成未來優質公民,乃係本文探究的動機與目的。法治理念之建構,除透過法治教育教學等方式逐步推行,使學生於法治教育課程了解法律意涵與精神外,更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尊重人權及崇尚法治之正確觀念,進而具有獨立思考、判斷問題能力,以及尊重他人意見之民主風範,法治教育更與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有關,亦即透過批判思考能力的涵育,更能落實學生人權法治觀念與素養。本文擬就九年一貫課程中法治教育意涵、批判思考的法治教育,以及「責任」概念的法治教育教學等做為探究論述其彼此之間關係。
  • Item
    國小法治教育批判思考教學研究-以「責任」概念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 林作逸; Tso-Yi Lin
    《教育基本法》第2條明定:「教育之目的為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故輔導學生自治、培養民主素養及法治觀念,應是全國各級學校教育之基本目標與責任,而民主素養、法治觀念的培養及對基本人權之尊重,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與責任,也是國家重要的教育發展方向。現代的法治理念,建立於保障人權與民主的價值上。法治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其目標應為培養具民主素養和法治觀念的國民,而九年一貫課程的實踐上,如何以人權保障的觀點做為推動法治教育,並培養學生需要的批判思考能力以養成未來優質公民,乃係本文探究的動機與目的。法治理念之建構,除透過法治教育教學等方式逐步推行,使學生於法治教育課程了解法律意涵與精神外,更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尊重人權及崇尚法治之正確觀念,進而具有獨立思考、判斷問題能力,以及尊重他人意見之民主風範,法治教育更與批判思考能力的培養有關,亦即透過批判思考能力的涵育,更能落實學生人權法治觀念與素養。本文擬就九年一貫課程中法治教育意涵、批判思考的法治教育,以及「責任」概念的法治教育教學等做為探究論述其彼此之間關係。
  • Item
    論青少年法治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8-07-??) 鄧毓浩
    近年青少年犯罪事件層出不窮,且有惡質化發展的傾向。其形成原因相當複雜,為防治犯罪,即需透由教育途徑,積極推展青少年法治教育,但要落實法治教育,目前以學校階段的教育最為重要,故本文乃擬學校為主題來分析論述。在進入主題之前,首先分析衝擊青少年次文化,可能有解放式的社會意識、錯亂的價值體系、功利式的物化思想、不守法的錯誤示範、強調民主而忽略法治等因素,這些都是現行社會的偏差社會意識所引致,但對青少年次文化影響甚鉅。其次探討青少年法治教育實施的策略。在治標方面:可循設置法律課程、編撰輔助教材、攝製教學錄影帶、推廣法治教育活動、實施隨機教學等途徑來進行;在治本方面:則希望學校能實施全方位教育、善用價值教學、建立政策網絡、落實法律生活等方面來著手。而要真正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尚必須自建構公民社會的觀念做起,在教學過程融入公共領域的理念,以「公」為主體,培養公民意識,明辨權利義務,強化公民責任,在社會生活中,能發揮尊重他人、容忍差異、理性溝通、追求正義、自我反省的精神,並體會人與人相處之道理,進而減少社會的衝突,化解社會的戾氣,期能使青少年犯罪案件消弭於無形。
  • Item
    論國民小學之民主法治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李柏佳
  • Item
    從少年不良行為到犯罪行為的法令體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7-??) 林佳範
    本文從闡明少年健全自我成長權出發,藉以解釋針對少年反社會性行為法令體系的安排;並以兩種不同的社會化理念做比較,一種係單向的客體被動的條件化過程,另一種係雙向主體互動的溝通交流過程,而以後者來解釋八六年少年事件處理法的修正主旨;並整理此法令體系,從同心圓的三個層級,分別於少年不良行為、虞犯行為、犯罪行為的不同階段,指出其不同的權責與相關規定;並依少年健全自我成長權的角度,指出不同階段的回流機制與少年事件程序的保護性規定。最後,本文依前揭的法令體系所開展出的角度,加上親師法律權責的角度,共同來探討親師的法治教育角色,並會整為「執法者」、「管理者」、「輔導者」三個角色而作分析與比較。本文總結認為,「執法者」與「管理者」的親師法治教育角色,仍未脫離舊的社會化理念,不僅與現今的法律體制不符,亦與當今的教育理念相齟齬,唯有採行「輔導者」的親師法治教育角色,方與前揭的少年健全成長權或法令體系相一致。
  • Item
    「法治教育」或「教育與法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0-10-??) 林佳範
    體罰等新聞凸顯學生管教問題背後之教育倫理關係之議題。本文擬闡明現代法律理念,而將其運用於教師管教學生之法理分析。法治理念之傳統與現代、現代法的基本精神、現代法之體系與體制,將為法治教育之內涵。教育的法律性質、教師的教學自主權的限制、教師管教行為與學生之人身自由,將為教育與法治之解析。法治教育(言教),應與教育倫理關係法治化(身教)相結合。「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將被現代法律體系之原理與原則所分析。「教育基本法」為教育倫理關係法治化開啟了新頁。本文僅從教師之管教行為切入,一窺現代法律體系之肌理,盼現代教師能於言教與身教上,更充分地掌握現代法律之體系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