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人際關係導向之冒險教育活動方案發展與實施之行動研究
    (2024) 謝岱玲; Hsieh, Tai-Ling
    本研究根植於研究者所處之專業場域現況,聚焦於實務工作中難以解決的人際互動困境。文獻回顧揭示目前對於透過冒險教育活動方案對人際依附關係產生的效益仍不甚明確。因此,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進行理論整合的初步嘗試,同時為實務工作者、班級管理者或處理異質人際依附風格團體的引導者提供新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模式。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際關係領域中冒險教育方案的開發與實施。通過結合冒險諮商理論與冒險教育實踐,關注於參與者在這些活動中經歷的修正性情緒體驗,以及這些體驗如何促進個體在建立安全依附的人際關係方面的積極進展。本研究針對國中七升八年級暑假期間的班級學生團體,總計17名研究參與者(其中女生9人、男生8人),進行為期3天的方案實施,課程包含8個單元,共23節,每節50分鐘。為確保資料的廣度與深度,本研究運用多元蒐集資料方法,包括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前後測、觀察紀錄表、訪談、物件、回饋單、教師反思紀錄以及文件分析。透過上述方法,本研究獲得下列結論 :一、 在人際依附關係風格量表前後測的結果中,安全依附平均分數提升達顯著水準,而不安全依附的人際關係平均分數呈下降趨勢(焦慮依附與迴避依附平均分數下降達顯著水準,排除依附平均分數亦下降)。二、 在方案實施歷程中,應用人際歷程、隱喻治療等心理治療理論、採用核心衝突關係主題法協助學生辨認與覺察過去不安全依附的核心衝突之再次重演,同時結合冒險式諮商理論模式之隱喻、引導、反思、分享與冒險教育活動實施效益,所產生之具修正性的情緒經驗綜效。這使學生能夠專注於人際互動場景,提升自我覺察,改善一再重演的僵化人際防衛模式,同時體驗信任、支持,產生未來實踐的動力。最終,學生在人際關係中能達到自我賦能,朝向安全依附之健康的人際關係發展。整體而言,本研究致力於填補現行文獻的知識空缺,同時為實務工作者提供新觀點和解決方案,推動冒險教育活動在人際關係發展上的應用範疇,期望為學生建立更為健康、穩固的人際連結提供具體而有力的支持。
  • Item
    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的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多元選修為例
    (2024) 宋海儀; Sung, Hai-Yi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高中階段公民與社會科多元選修中,發展與實施「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方案」的歷程及結果。包含以下研究目的:一、探究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理念之教案設計、教學實施和修正歷程。二、瞭解學生參與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方案的學習歷程與改變。三、探究研究者設計與實施課程之困境、因應策略與專業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新北市某一公立高中三年級跨班選修的29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進行十八堂,共九次的多元選修課程活動。合作學習課程方案內容及主題聚焦家庭中的民法,每次課程皆融入合作學習及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期望透過本行動研究之課程方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促進學生多元學習體驗,團隊溝通合作學習,培養自主行動及問題解決等多面向素養學習。另外,為教師自身專業成長及新世代的公民教育實施提供一些策略及參考。在研究工具及方法上面,研究者藉由每週的學生回饋表單、課室觀察及錄影、研究諍友的觀察及回饋、教師反思日誌、非正式訪談紀錄等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問題,並反思調整課程,持續循環此歷程,使課程更加完善完整。學生在參與「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課程方案」的歷程中,透過課程規劃的多元活動、合作學習及實作活動,促進知識、態度、能力的學習,並促成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各面向素養之改變萌芽。研究者亦透過設計課程,不斷實施、反思修正的歷程,提升自身設計與實踐課程之專業成長。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論,為有意從事合作學習與素養導向教學相關教學或研究的教育夥伴提供一些參考及建議。
  • Item
    人權教育議題融入國中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主題式課程為例
    (2022) 李伊婷; Li, Yi-Ting
    本研究以實施「人權教育議題融入課程」是否能提升學生在人權教育上的學習成效為問題意識,探究「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結合於國中社會領域教學帶給學生在人權認知、態度、行動方面之改變,研究者與領域內教師共同研發設計「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一共六節課,研究場域為多元國中,研究參與者共五十六位國中八年級學生,並針對其中六位學生進行訪談。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資料蒐集方法來自研究者的教學日誌、協同教師的觀察紀錄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明信片作品、人權手冊、回饋單和訪談等質性資料。由相關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壹、課程設計層面 一、「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融入《十二年國教總綱》核心素養與《議題手冊》人權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發展出適合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人權教育方案。 二、「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連結《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之學習內容,達到「課程能加深、加廣學生學習人權相關概念」之目標。 三、人權教育方案在課程設計與案例挑選上應循序漸進,先介紹符合八年級學生生活經驗的國內案例,再延伸至國外真實案例,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 貳、教學成效層面 一、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有助於增進學生對「人權知識概念」之累積。 二、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能有時間容納案例教學 ,有助於培養學生「重視人權關懷、尊重人性尊嚴」之思維。 三、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比較能有餘裕去設計行動面的課程,有助於激發學生對「人權行動實踐」之意願。 參、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 一、瞭解國中階段學生接受人權教育課程的可能性。 二、體悟學生在人權教育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與教師在進行人權教育教學時之參考,同時在研究歷程中進行研究者個人省思。
  • Item
    辯論活動課程方案實踐素養導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北市一所國民中學為例
    (2022) 鄭掬文; Zheng, Ju-Wen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旨在探討國中實施辯論活動對於實踐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之可能性及實施結果。研究動機起因於研究者發現現今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生態度、技能層面素養培養的缺乏。以及現場教師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下的無所適從。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辯論活動課程,兼顧知識、態度、技能面向的培養,建立學生理性溝通、口語表達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藉由深入探討社會議題,培養對社會時事的關懷。另外,也為新課綱的推動以及新時代公民的培養提供一個方向。基於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一、探究辯論活動課程方案於實踐素養導向教學之設計、實施與修正歷程二、瞭解學生參與辯論活動課程方案中在素養上的改變三、探討研究者設計與實踐素養導向教學歷程之專業成長與反思為達研究之目的,研究者採「奧瑞岡式辯論」為活動方式,以任教學校之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暑期實施種子學生培訓,並利用會考完時間,由種子學生入班示範與協助,進行整班式的辯論活動。並以「辯論基礎概念」、「奧瑞岡賽制說明」、「資料整理分析與論點整理」、「分組討論與攻防練習」、「奧瑞岡式辯論比賽」、「奧瑞岡式辯論比賽入班示範」、「種子學生協助分組攻防訓練」、「課程回顧」八個部分為主題,結合核心素養內涵。過程當中每一階段均預留時間討論與回饋,藉由循環實施、反思與修正,進行十八堂課的行動研究。本研究藉由反思日誌、觀察記錄、學生回饋、研究諍友紀錄等資料來進行分析。為避免研究過程中的主觀與偏頗,研究者透過自我反思、研究諍友與客觀蒐集資料,來加強整個研究之正確性。為加強研究的信實度,研究者將進行三角檢證法,在方法、人員、資料上進行檢證。另因為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關係良好,加上師生之間本存在著權力不對等,可能讓研究參與者有符合教學者預期的傾向。研究者須有所覺察,並在進行研究時隨時檢視與反思。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論,對在國中實施辯論活動對於實踐素養導向目標的教學及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 Item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實施與評量之行動研究—以攀樹課程為例
    (2021) 梁英聰; Leong, Ieng-Chong
    本行動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歷程、學生學習經驗與成效及教師行動省思,嘗試解決國中學生學習動機低下、親自然性低落之問題。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高中國中部一年級學生25人,實施為期十一週之戶外攀樹跨領域課程,透過蒐集在行動研究歷程中的教學觀察紀錄、課後議課紀錄、學生學習檔案、師生訪談紀錄等資料進行質性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結論:一、 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實施與修正歷程:透過組成教師跨領域共備社群,以每週課程共備、協同教學與課後議課,逐步反思與修正課程,為教師帶來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更深的理解與發現。二、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學生經驗與成效: 1. 學生學習經驗:失衡經驗到自我調整、師生同儕互動學習、團隊衝突的因應學習、分享學習提升自信。 2. 學生學習成效:增進自我認識、提升學習動機、學習人際互動、增加對樹木關注、間接提升相關學科學習成效、促進不同情境學習遷移。 三、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行動省思: 1. 課程行動策略:在彈性選修課程實施戶外跨領域統整、彈性編排課程與協調課時、主動溝通以取得行政與家長的支持及攀樹專業訓練與協同教學的配搭。 2. 課程改進方向:增加課時及調整課程內容順序、融入環境教育元素於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嘗試不同的戶外教育媒介發展跨領域課程。 3. 教師對戶外教育跨領域課程之理解:課程能整合分科及統整之優勢、作為素養導向教學的實踐、促進學生多元豐富學習。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實務及研究之具體建議,作為教師未來進行相關課程與研究參考。
  • Item
    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之行動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為例
    (2021) 陳冠劭; CHEN, KUAN-SHAO
    本研究主要是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發現,學生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程度日漸提高,然而遇到爭論性議題時,常常容易因為片面資訊而無法完整的觀察議題全貌。因此研究者決定以爭論性議題為主軸,進行教學單元設計。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期望學生在教學單元實施之後,能提升對於爭論性議題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同時,研究者將進一步分析高中生在行動研究實施之後,對於爭論性議題看法的變化程度。此外,透過批判思考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思考傾向與能力,讓學生未來在面臨社會中極端的意見與訴求時,能觀察、瞭解議題的各個面向,並以包容、理性的態度處理議題,以對話與溝通,代替衝突與傷害。 本研究將藉由研究者自編教材、錄影觀察紀錄、學生回饋單與學習單、觀課教師的非正式訪談紀錄、教學省思札記等質性資料,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根據資料的搜集與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採用動態之教學設計歷程,透過反覆的修正,提升「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的適用性。 二、 設計教學單元時應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生活經驗進行設計,並以批判思考教學法等多元化之教學策略,發展出「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 三、 經由「批判思考教學法融入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的實施,可以提升學生面對爭論性議題的判斷能力,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議題。 四、 藉由實施「批判思考教學法融入爭論性議題」教學單元,有助於深化學生對爭論性議題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批判思考傾向與能力。五、 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中的研究同儕對話與設計活化教學單元,有助於增強研究者發展課程時的思考邏輯與教學素材的取材能力。六、 藉由行動研究歷程中的研究同儕議課與課後自我省思,可以有效察覺研究者的教學缺失,翻轉研究者固化的講述教學模式,並精進教學品質。最後,針對行動研究歷程中遇到的瓶頸與不足之處提出建議,期望讓日後從事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