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37
  • Item
    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
    (台北:師大書苑, 2000) 李琪明
  • Item
    倫理與生活
    (台北:五南, 2003) 李琪明
  • Item
    兩岸德育與意識型態
    (台北:五南, 2001) 李琪明
  • Item
    品德教育與校園營造
    (台北:心理出版社, 2011) 李琪明
  • Item
    Taiwan
    (Oxford: Elsevier, 2010) Lee, C-M; Peterson, Baker, McGaw (editors); 李琪明
  • Item
    當代教育指標
    (台北:學富, 2001) 簡茂發; 李琪明主編
  • Item
    高中教師參與勞動權益課程培訓之研究
    (2019) 張凌瑜
    新北市勞工局與教育局共同辦理外加式的高中職勞動權益課程,2013年率先推動個體勞動權益課程,2018年再推行集體勞動權益課程,其課程目的為增進青少年勞動權利與義務的認知,以及避免求職受騙。 本研究欲探討新北市高中職勞動權益課程種籽師資培訓營的課程目標、課程架構、課程資源,以及課程運作。以深度訪談法整理種籽教師、前勞工局局長與業務承辦人的經驗。 新北市勞動權益課程培訓的研究結果與建議如下: 1.在課程目標部分,求職防騙與勞動條件範圍廣泛,建議培訓課程明確列出兩堂入班的課程大綱,以及培訓目標參考教師篩選的勞動教育指標。 2.在課程架構部分,基礎與回流教育無法滿足教師的入班需求,建議基礎教育增加法條導讀與解析,回流教育增加勞動法實務交流,以及依據學校類型與有無入班經驗調整教學實務課程。 3.在課程資源部分,教學資源平台尚未系統性整理,建議加強培訓講義、教師手冊與學生手冊的連結性,以及系統性整理既有的教學資源平台。 4.在課程運作部分,師資培訓與入班宣導之間需要磨合,建議匿名提問單增加講師與學員之間的互動,以及結合108課綱設計主題式的選修課程。
  • Item
    戶外冒險教育課程自我覺察歷程與內涵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野外獨處課程為例
    (2019) 張雅筑; Chang, Ya-Chu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戶外冒險教育課程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歷程、面向與內容,以及所帶來的後續影響。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立意取樣邀請六名參與過開設於碩博班之「獨處與反思研究」課程的同學作為訪談對象,經文本分析與討論得到結論如下: 一、野外獨處課程自我覺察的歷程可以建構在Kolb經驗學習圈與Greenaway動態回顧循環的架構下;當中引發覺察的因素有:自由情境、時間完整、無事可做、自然景物的隱喻、大自然的包容、壓力情境、天氣狀態與其變化、靈性經驗、自我對話與書寫、指導員或同儕的引導與回饋,以及作業要求,共十一項。 二、野外獨處課程中的自我覺察可分為:獨處課程當下的自我覺察、連結著當下與自己平時狀態的覺察、對個人樣貌的覺察、死亡恐懼與對其他終極關懷的思考、視角與焦距的變化,共五個面向。各面向下自我覺察的內容,則包括:我的害怕與不自在(對夜晚、對單獨一個人、對野外環境、對團體分享的負向感知)、對於掌控的需要、容忍度擴張;閒不下來、說出來就好了、自己好像不是那麼真實;那個小孩怎麼了、我對自己有點陌生、我跟我的家人好像、我也不喜歡的我,以及我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我,共十一項。 三、野外獨處課程中自我覺察之後的影響為:讓參與者對野外獨處有新的想像,並更有意識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與需要、與朋友情感面的連結、肯定自己在工作上的表達、展現自己風格)、照顧自己、為自己做決定,課程經驗本身也成為記號去提醒參與者這段時間的覺察,甚至造成工作信念的轉變。
  • Item
    冒險治療親子方案對依附關係影響之研究
    (2019) 蕭清; HSIAO, CHING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冒險治療中親子方案對於造成依附關係改變的因素及其影響,共招募5組親子共同參加親子團體冒險活動方案,以全程參與活動方案之親子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引導員進行觀察和紀錄,並於參與方案活動後兩週內各別進行深度訪談以蒐集資料,歸納分析親子在參與冒險治療方案後,對其依附關係產生之影響,以及造成其影響的主要因素。 冒險治療方案的研究結果顯示:: 一 參與者在活動中能感受到親子溝通的重要性,並且能夠透過理解與尊重、表達與傾聽,增進親子之間溝通關係。 二 參與者在活動中能透過主觀的覺知感受親子之間的信任關係,透過有效的溝通建立信任,經由增能與賦權增強彼此信任關係 三 在依附關係的理論中,依附類型具相當的穩定度,且與個體和母親的溝通品質有相當大的關聯,照顧者若能給予適當的敏感度與回應性,可以提供個人正向的經驗,透過良好的溝通或建立信任關係,活化安全型的內在運作模式,進而促使個人依附類型傾向安全型依附。 最後希望本研究所得之結論,能對於未來相關研究提供進一步的建議,並為日後建構有關冒險治療親子方案提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