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4
  • Item
    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王錦雀
    在邁向新世紀之際,教育界無不積極且熱衷於規劃新世紀教育發展之藍圖。但是,如果未能釐清國家的概念,以及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之角色,則規劃出的教育發展藍圖,就如同處於真空狀態的造景,徒具形式而遑論務實可行。 因此本文認為處於快速變遷社會,面對新世紀日新月異革新的需求,對於國家概念之釐清以及將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角色加以定位,是基本且必需的議題。故本文以回顧和檢視臺灣教育改革經驗中,國家所曾扮演的角色,進而提出反省和建議,如是才能促使教育界在面對新世紀,採以積極思考並力促各項革新方案規劃之際,得以排除國家在臺灣教育發展中長期形成的控制體系,並釐清國家與教育之關聯。亦即,在規劃教育發展藍圖和期許邁向教育發展願景時,能正視長期以來影響臺灣教育改革之阻力來源為何?(如國家介入教育過多甚或使得教育淪為政權執政工具),並進而消弭之;除此外,能進一步深思國家與教育間之關聯,及國家在未來教育改革中宜扮演之角色。 本文依據文獻探討和反省與發現,對於國家介入教育的理念加以釐清,並就臺灣長期以來教育體系所受到的內外控制進行反省,歸納分析後,提出如下之建議: (一)應將補助者角色由政府轉移至民間企業。 (二)中央與地方對於教育管轄權宜釐清並做明確劃分。 (三)國定課程的制定過程值得反省和監督,以避免國家意識型態和父權支配意涵的過度掌控。 (四)透過教育養成學生認識權力關係,理性運用公民權,學習權力對話的語言。 (五)教育改革歷程是問題解決歷程,應促使教育制度民主化。 (六)臺灣教育改革中,國家應主導的管制方向,包括課程規劃與執行;教師的訓練、檢定與管理;以及教育過程的監控與管制。 (七)視國家為供應者,應扮演起整合社會大眾的真正需求,釐清教育品質欲達成的指標,已持續進行評估之角色。
  • Item
    日本治臺時期殖民與教育政策之演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2-??) 王錦雀
    日治時期,教育在臺灣總督府的文治措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日人試圖藉教育取得臺人的合作和信任,並進一步達成同化目的,將臺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中的中國傳統教育轉化為日本模式。故以明治維新的西式教育取代臺灣傳統教育。惟臺灣的教育主要在貫徹殖民統治方針,其基本原則均以臺灣總督府的施政方針為依歸。於是隨著統治政策的演變,建立依據根基於殖民體制中的教育政策。 為利於理解,本文係劃分為三個時期,先簡述每個時期的歷史背景,再根據每個時期的施政方針之演變所導致教育政策及制度之改變加以簡述之,歸納三個時期的殖民施政方針及教育政策如下: (一)一八九五年~一九一八年無方針主義及漸進政策期為試驗時期,其殖民政策以「漸進主義」和「無方針主義」為原則,而此時期的重大教育政策為:「推行國語(日語)教育」、一八九六年「頒發教育敕令」、一八九八年「公學校規則之頒布」。 (二)一九一九~一九三六年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期為進展時期,其採行的殖民政策原則為「同化主義」和「內地延長主義」;展現在教育政策上的重要方針則為:一九一九年發布「臺灣教育令」、一九二二年發布「修正臺灣教育令」以及日臺共學教育政策。 (三)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皇民化政策期為強化時期,其殖民政策以推行「皇民化運動」為主要方針;而此時期的教育政策則為:一九四一年公佈「國民學校令」以及廢除公學校及小學校之分軌學制、一九四三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
  • Item
    「社會」領域採行統整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廖添富; 張樹倫; 王錦雀
    本研究旨在從民主教育觀點,形構一套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和模式。藉此課程方案的建立,實際運用於教學上,採行教學實驗法,以檢證從民主教育觀點為依據所設計出之課程方案,能培養中學生涵育民主之素養,並符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基本理念,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和民主素養的健全國民。「社會」領域是統整舊有地理、歷史、公民等學科領域而成之學習領域,本研究於課程設計和編製過程中,秉持著課程統整之理念和配合其精神,邀此三科之教師,以民主教育觀點為著力點,試訂定數個不同之單元主題,將地理、歷史和公民三個學科內容統整設計,所設計出之課程方案,擬提供教師做為自行設計課程之範例。同時參與課程設計之教師亦可透過「行動研究」,發現問題並提昇能力。本研究擬達成下列目的:1. 釐清民主教育之本質和意涵。2. 探討民主教育觀點與「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理論基礎。3. 設計和編製意涵民主教育理念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4. 瞭解意涵民主精神理念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對學生養成民主素養之學習成果的影響。依據研究發現,對「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和教學,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日本治臺時期教育政策與公民教育內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6-??) 王錦雀
    本文主要目的在探究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期,殖民政府藉由學校體系和非學校體系內相關公民教育實施內容與成效。日治時期所界定的公民教育目標和實施內容,相較於現今民主法治社會中所期許的公民教育目標和內涵呈現極大的差異性。 簡述日治時期的公民教育特性如下:不管是日治初期的國語傳習所或是後來的公學校、國民學校,都相當重視「尊皇室,愛本國,重人倫,養成本國精神」,而且視其為日治時期公民教育的重要內涵。統治者也希望透過現代教育培養具備現代公民潛力的國民。也就是說,日治時期的教育,冀望透過「公民教育」欲落實的目標在於:加強培養「具有效忠日本天皇國民觀念的人」。日本統治者透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強化並達成「鍊成皇國民」目標。 為佐證上述論述,深刻剖析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所辦的公民教育為必要研究途徑,因此分析「修身」此一對塑造公民特性極具關聯性的教材,是必須的。 本文經分析歸結後,得出下列相關臺灣本島「修身」教科書的目標和特色:(一)從1898年頒佈的「公學校規則」第一條中看出,日本統治者將施德教在授實學之上,承認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優位性。(二)透過「修身」課對臺灣兒進行徹底的變造,使之忘卻漢文化的思考模式和生活習慣;並將臺灣人塑造成守法、勤奮的日本臣民,但又不是成為真正的日本人,亦即,不會要求與日本人同享有的特權或機會。(三)公學校所使用的「修身」書是由殖民地教育官員特別編撰,且配合每個時期不同的殖民統治政策落加以編修,以利型臺灣人子弟的國民性格。(四)「修身」教科書呈現強烈的意識型態外,也介紹近代性知識,使得臺灣兒童收了這些近代性的內容後,亦具備成為現公民的潛能。(五)「修身」教科書隨著戰爭時期的到來 ,課本內容提及日本英雄和日本帝國比重明顯變多了,明顯地看出教育為政治服務的跡象。(六)公學校內男女學生學習的課程並無差異,整體而言,日本的殖民政策對女子教育較為重視,促使臺灣婦女得以培養專業知能,進入專業和公共領域以展所才。(七)「修身」教育所教授的道德觀與價值,成功地傳達給臺灣兒童。使得臺灣兒童,在個人道德的行為上,有「很好」的表現。但教科書內容卻較強調服從、勤勞、衛生等特定「道德」規範的養成,避免出現積極鼓勵臺灣兒童養成進取精神的教材單元的內容。
  • Item
    國家在教育改革中之角色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1-06-??) 王錦雀
    在邁向新世紀之際,教育界無不積極且熱衷於規劃新世紀教育發展之藍圖。但是,如果未能釐清國家的概念,以及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之角色,則規劃出的教育發展藍圖,就如同處於真空狀態的造景,徒具形式而遑論務實可行。 因此本文認為處於快速變遷社會,面對新世紀日新月異革新的需求,對於國家概念之釐清以及將國家在教育改革中應扮演角色加以定位,是基本且必需的議題。故本文以回顧和檢視臺灣教育改革經驗中,國家所曾扮演的角色,進而提出反省和建議,如是才能促使教育界在面對新世紀,採以積極思考並力促各項革新方案規劃之際,得以排除國家在臺灣教育發展中長期形成的控制體系,並釐清國家與教育之關聯。亦即,在規劃教育發展藍圖和期許邁向教育發展願景時,能正視長期以來影響臺灣教育改革之阻力來源為何?(如國家介入教育過多甚或使得教育淪為政權執政工具),並進而消弭之;除此外,能進一步深思國家與教育間之關聯,及國家在未來教育改革中宜扮演之角色。 本文依據文獻探討和反省與發現,對於國家介入教育的理念加以釐清,並就臺灣長期以來教育體系所受到的內外控制進行反省,歸納分析後,提出如下之建議: (一)應將補助者角色由政府轉移至民間企業。 (二)中央與地方對於教育管轄權宜釐清並做明確劃分。 (三)國定課程的制定過程值得反省和監督,以避免國家意識型態和父權支配意涵的過度掌控。 (四)透過教育養成學生認識權力關係,理性運用公民權,學習權力對話的語言。 (五)教育改革歷程是問題解決歷程,應促使教育制度民主化。 (六)臺灣教育改革中,國家應主導的管制方向,包括課程規劃與執行;教師的訓練、檢定與管理;以及教育過程的監控與管制。 (七)視國家為供應者,應扮演起整合社會大眾的真正需求,釐清教育品質欲達成的指標,已持續進行評估之角色。
  • Item
    日本治臺時期教育政策與公民教育內容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6-??) 王錦雀
    本文主要目的在探究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期,殖民政府藉由學校體系和非學校體系內相關公民教育實施內容與成效。日治時期所界定的公民教育目標和實施內容,相較於現今民主法治社會中所期許的公民教育目標和內涵呈現極大的差異性。 簡述日治時期的公民教育特性如下:不管是日治初期的國語傳習所或是後來的公學校、國民學校,都相當重視「尊皇室,愛本國,重人倫,養成本國精神」,而且視其為日治時期公民教育的重要內涵。統治者也希望透過現代教育培養具備現代公民潛力的國民。也就是說,日治時期的教育,冀望透過「公民教育」欲落實的目標在於:加強培養「具有效忠日本天皇國民觀念的人」。日本統治者透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強化並達成「鍊成皇國民」目標。 為佐證上述論述,深刻剖析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所辦的公民教育為必要研究途徑,因此分析「修身」此一對塑造公民特性極具關聯性的教材,是必須的。 本文經分析歸結後,得出下列相關臺灣本島「修身」教科書的目標和特色:(一)從1898年頒佈的「公學校規則」第一條中看出,日本統治者將施德教在授實學之上,承認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優位性。(二)透過「修身」課對臺灣兒進行徹底的變造,使之忘卻漢文化的思考模式和生活習慣;並將臺灣人塑造成守法、勤奮的日本臣民,但又不是成為真正的日本人,亦即,不會要求與日本人同享有的特權或機會。(三)公學校所使用的「修身」書是由殖民地教育官員特別編撰,且配合每個時期不同的殖民統治政策落加以編修,以利型臺灣人子弟的國民性格。(四)「修身」教科書呈現強烈的意識型態外,也介紹近代性知識,使得臺灣兒童收了這些近代性的內容後,亦具備成為現公民的潛能。(五)「修身」教科書隨著戰爭時期的到來 ,課本內容提及日本英雄和日本帝國比重明顯變多了,明顯地看出教育為政治服務的跡象。(六)公學校內男女學生學習的課程並無差異,整體而言,日本的殖民政策對女子教育較為重視,促使臺灣婦女得以培養專業知能,進入專業和公共領域以展所才。(七)「修身」教育所教授的道德觀與價值,成功地傳達給臺灣兒童。使得臺灣兒童,在個人道德的行為上,有「很好」的表現。但教科書內容卻較強調服從、勤勞、衛生等特定「道德」規範的養成,避免出現積極鼓勵臺灣兒童養成進取精神的教材單元的內容。
  • Item
    「社會」領域採行統整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3-01-??) 廖添富; 張樹倫; 王錦雀
    本研究旨在從民主教育觀點,形構一套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和模式。藉此課程方案的建立,實際運用於教學上,採行教學實驗法,以檢證從民主教育觀點為依據所設計出之課程方案,能培養中學生涵育民主之素養,並符應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基本理念,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和民主素養的健全國民。「社會」領域是統整舊有地理、歷史、公民等學科領域而成之學習領域,本研究於課程設計和編製過程中,秉持著課程統整之理念和配合其精神,邀此三科之教師,以民主教育觀點為著力點,試訂定數個不同之單元主題,將地理、歷史和公民三個學科內容統整設計,所設計出之課程方案,擬提供教師做為自行設計課程之範例。同時參與課程設計之教師亦可透過「行動研究」,發現問題並提昇能力。本研究擬達成下列目的:1. 釐清民主教育之本質和意涵。2. 探討民主教育觀點與「社會」領域課程統整之理論基礎。3. 設計和編製意涵民主教育理念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4. 瞭解意涵民主精神理念之「社會」領域課程方案,對學生養成民主素養之學習成果的影響。依據研究發現,對「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和教學,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日本治臺時期殖民與教育政策之演變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2-??) 王錦雀
    日治時期,教育在臺灣總督府的文治措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日人試圖藉教育取得臺人的合作和信任,並進一步達成同化目的,將臺灣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中的中國傳統教育轉化為日本模式。故以明治維新的西式教育取代臺灣傳統教育。惟臺灣的教育主要在貫徹殖民統治方針,其基本原則均以臺灣總督府的施政方針為依歸。於是隨著統治政策的演變,建立依據根基於殖民體制中的教育政策。 為利於理解,本文係劃分為三個時期,先簡述每個時期的歷史背景,再根據每個時期的施政方針之演變所導致教育政策及制度之改變加以簡述之,歸納三個時期的殖民施政方針及教育政策如下: (一)一八九五年~一九一八年無方針主義及漸進政策期為試驗時期,其殖民政策以「漸進主義」和「無方針主義」為原則,而此時期的重大教育政策為:「推行國語(日語)教育」、一八九六年「頒發教育敕令」、一八九八年「公學校規則之頒布」。 (二)一九一九~一九三六年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期為進展時期,其採行的殖民政策原則為「同化主義」和「內地延長主義」;展現在教育政策上的重要方針則為:一九一九年發布「臺灣教育令」、一九二二年發布「修正臺灣教育令」以及日臺共學教育政策。 (三)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皇民化政策期為強化時期,其殖民政策以推行「皇民化運動」為主要方針;而此時期的教育政策則為:一九四一年公佈「國民學校令」以及廢除公學校及小學校之分軌學制、一九四三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
  • Item
    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
    (台灣古籍出版社, 2005-11-23) 王錦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