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分析-以臺北市國中自然科教師為例
    (2005) 簡炳輝; Jian bing-hui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探討分析-- 以臺北市國中自然科教師為例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臺北市國中自然科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的現況,並進一步瞭解自然科教師的「資訊能力」、「行政資源」、「專業成 長」、「教師態度」、「預期效能」及「整合行為」間的關係。 首先,依據文獻探討上述變項各階層的理論架構、基本概念及學者專 家、相關論文研究,以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為了能達到研究目的,本研究以SPSS 10.0 統計軟體在153 份有效問卷 中,整理及統計分析,將研究結果歸納成以下結論,列述如下: 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成效得到多數自然科教師的肯定。 二、自然科教師資訊能力雖高,但仍有提升空間。 三、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研習雖多,但內容應以實例及現場觀摩為主。 四、「資訊科技」的行政資源豐富,但融入時的效能不彰。 五、自然科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態度雖高,但教學的「整合 行為」未能多元化。 六、個人背景變項中的「任教科目」、「不同年資」、「是否曾經融入教 學」及「不同學校類型」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師態度」有 顯著性差異存在。 七、自然科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資訊能力」越高者,將資訊科 技融入教學的「教師態度」、「教學的預期效能」及「教學整合行 為」越佳。 八、自然科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教師態度」越高者,其「教 學的預期效能」及「教學整合行為」越佳。 九、自然科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整合行為」以融入教學時的 「預期效能」影響最大。 II 最後,依據結論提出本研究的建議,以供相關單位作為推動資訊科技 融入教學的參考。 關鍵字:資訊能力、專業成長、教師態度、教學的預期效能、教學整 合行為。
  • Item
    初探陽明山國家公園從業人員參與環境教育角色功能與態度
    (2012) 周邑駿; Chou, Yi-Chun
    本研究旨在以環境教育的觀點,探討陽明山國家公園環境教育參與之角色及環境教育推動之需求,研究對象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從業人員為焦點,整理歸納陽明山國家公園組織從業人員於環境教育面向推廣之背景、現況及未來發展等內涵,蒐集分析國家公園組織中環境解說及環境教育相關之組織編制之職務目標,並針對國家公園從業人員於國家公園環境教育推動歷程上的所扮演角色及其功能進行分析。 研究者於11個月(2011.08-2012.06)的時間中,以參與的觀察者角度進行研究,並在本研究中採取個案研究法,以個案分析、文件分析、訪談收集相關研究資料,並以三角檢核的方式,歸納瞭解陽明山國家公園從業人員於組織中所參與環境教育的各種面向,並以參與者角色功能及單位職務需求為出發點,探討陽明山國家公園組織推動環境教育現階段之態度,配合國家公園環境教育的持續推動,以經營管理、設施場所、專業人力及課程方案四大面向進行歸納,瞭解陽明山國家公園於環境教育推動過程之組織運作模式,並根據組織人員角色功能,針對從業人員在未來辦理相關環境教育訓練時,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Could a laptop computer plus th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rojector amount to improved multimedia geoscience instruction?
    (Wiley, 2004-02-01) Chang, C. Y.
    In this study, a multimedia computer-aided tutorial (MCAT) on the topic of debris-flow hazards was developed for se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format of the new course is a blend of whole-class presentations, interactive discussions among the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classroom activities using the MCAT software. The whole-class presentation was presented using both a laptop computer and a high-resolu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rojector to display the MCAT contents on a large white screen in front of a whole class. Besides, class discussions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and among students were also embedded in the teaching format. Students' earth science learning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by administering an achievement test and a survey of attitudes towards the earth science subj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CAT accompanied by the current interactive whole-class teaching form could significantly help the students' grasp of earth science concepts and greatly improve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earth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