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探討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使用現況、動機、滿意度及外在因素對使用者之影響
    (2007) 黃雋; Jean, Huang
    網際網路的時代來臨,綠色學校網站在網際網路亦扮演重要的環境教育傳遞媒體,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使用者在綠色學校網站的使用現況、動機、滿意度及網站對使用者的後續影響,並進一步瞭解政府及學校單位推動的方式、使用者初始動機不同,與使用者參與綠色學校網站的關聯性。 研究透過網路電子問卷普查,寄送電子郵件通知綠色學校網站的使用者填寫,並擺放連結在綠色學校網站上發送,總共寄出1821份,共回收有效問卷709份。回收的問卷經資料處理及SPSS 11.5軟體的分析討論研究問題,並得到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如下: 1.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大多分佈在26歲至45歲,絕大多數已經註冊為會員,以國小和國中的行政人員佔絕大多數,並且有將近一半集中在台北縣、桃園縣、台南縣三個縣市。 2.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雖有使用網際網路的習慣,但大多並非對網際網路愛好的族群,平均上網的時間亦較一般上網者低上許多。 3.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大多對網站滿意,主要使用的動機為尋找環境教育相關的訊息,滿意度較高的部份為回應和葉片的鼓勵,及網站的豐富訊息,但使用者也對於提報的時間上感受到壓力,因而不甚滿意。帶給使用者的影響較高為帶給其全校環境教育的認同。 4.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初始動機若因為政府公文,比起其他管道使用者的行為有更多負面的關聯,而初始動機若為透過承辦人員推廣,亦與部份使用者行為有負面的關聯。 5.綠色學校網站使用者的單位若為強制規定的態度,對使用者在網站的行為有負面的關聯,而單位若為鼓勵的態度則沒有此情形。
  • Item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A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Taylor & Francis (Routledge), 2011-01-01) Lee, W. Y.; Tsai, C. C.; Wu, Y. T.; Tsai, M. J.; Liu, T.C.; Hwang, F. K.; Lai, C.H.; Liang, J. C.; Wu, H. C.; Chang, C. Y.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has been advocated by many science educators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is review examines relevant research on this topic. Sixty‐five papers are included in the review. The review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two major categories: (1) the role of demographics and learners' characteristics in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such as demographic background, prior knowledge, and self‐efficacy; and (2) the learning outcomes derived from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such as attitude, motivation,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nceptual change.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review. For example,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is equally favorable, or in some cases more so, to learning for female students compared to male students. The learner's control is essential for enhancing students'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toward learning in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environments. Nevertheless, appropriate guidance from teachers, moderators, or the Internet‐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tself is still quite crucial in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effects of Internet‐based science learning on students' metacognitive reflections, epistem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worldviews are sugge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