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丹大地區布農族狩獵現況之調查研究
    (2007) 林玉珮; Yu-Pei Lin
    本研究利用參與觀察法和深度訪談法配合量表問卷,並輔以在地當地居民協助收集當地狩獵資料,以了解現今南投丹大地區布農族獵人的獵具使用狀況、狩獵野生動物數量,以及不同世代間狩獵現況之比較。丹大地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相關單位亦對原住民的狩獵活動進行規劃中。而獵人對獵具使用態度及對獵物偏好皆對野生動物資源造成直接的影響。 本研究以鄰近南投丹大地區的地利、人和、雙龍、潭南四村近五年仍有狩獵活動的布農族獵人為對象。2004-2007年間共計訪問169人(263次)、參與觀察狩獵活動12趟(39人)。研究結果顯示當地獵人目前使用了槍獵、陷獵與犬獵等方式狩獵。所有獵人目前皆使用獵槍狩獵,僅32%使用陷阱狩獵。偏好使用獵槍最多人表示的原因為使用時不受時間限制。而丹大獵人目前使用的獵槍種類最多為傳統獵槍(98%),其次為喜得釘獵槍(45%)。在2006年9月-2007年3月中,槍獵獵獲1088隻動物,其中以飛鼠最多(72%);陷獵獵獲66隻動物,以山羌最高(41%);而犬獵獵獲42隻,以山豬最多(57%)。槍獵時大多獵人無選擇獵物,看到動物即開槍射擊,而目擊動物卻不射擊最大原因為負重限制,受傳統風俗禁忌影響較小,且對數量稀少或減少之動物仍射擊。實際觀察槍獵中,獵人目擊動物有58%可射擊,而選擇可射擊中85%射擊,射擊命中率為70%,擊中後有73%獵獲。青年獵人目前使用喜得釘獵槍比例顯著高於中老年獵人(p<0.001),因使用此種槍枝不需製作火藥,然現今僅30%青年獵人會製做火藥,未來青年使用此槍趨勢應再增加。但喜得釘獵槍殺傷力低,射擊動物後造成動物受傷逃跑導致浪費,值得進一步關切。青年獵人辨識物種能力、射擊命中率顯著較中老年獵人差,而負重能力亦較差,但當負重達到極限仍對飛鼠繼續射擊。青年獵人偏好狩獵物種前三名為飛鼠、山羌、野兔,皆在部落附近活動之物種,未來應監測此區飛鼠的狩獵壓力。
  • Item
    丹大地區台灣長鬃山羊(Nemorhaedus swinhoei)的活動以及原住民之利用方式
    (2005) 蔡佳淳; Chia-Chun Tsai
    為了解丹大地區台灣長鬃山羊在野外的活動狀況,於2003年1月起至2005年1月止,於三分所地區架設19個紅外線自動感應照相機的樣點,其中山羊有效照片共計76張,佔所有動物有效照片的4.68%。山羊活動模式屬於日夜皆有活動,日夜活動比例無顯著差異。出現的地形以崩塌地最高,且達顯著差異(p<0.005),平台次之,溪溝最低。山羊OI值在有橋,無橋以及有便橋的狀況下並無顯著差異。穿越線調查部分,共目擊山羊46隻次,出現地形以溪邊所佔比例最高(34.21%),稜線次之(28.95%),鳴聲共紀錄24隻次,出現地形以稜線最高(39.13%),崩塌地次之(26.09%)。顯示山羊為日夜皆活動,活動地點偏好開闊的崩塌地或溪溝。 另外,本研究針對居住於丹大地區周邊四個村落之原住民進行狩獵相關訪談,研究期間共訪問42位獵人,其中37位目前仍有進行狩獵活動的受訪者使用獵槍(78.38%)為主要狩獵工具,使用陷阱(13.51%)者次之使用獵狗者(2.70%)最低。在山羊生物學的資訊方面,85.12%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山羊的族群較20年前有增加的趨勢,最常見到山羊的數量為1隻(53.33%),山羊最常出現的地點為峭壁懸崖(87.5%),83.33%的受訪者從未在野外見過山羊生殖相關的行為,88.89%的受訪者表示每年2月~7月有較高的機會獵獲懷孕的母羊。在皮膚病的部分,72%的受訪者表示發病季節以冬季為主,而獵獲患病山羊時,75%表示仍會獵捕,除非病症太過嚴重。在狩獵偏好以及動機部分,山羊的平均排名佔主要受獵物種的3.71名,排名第一的則為山羌,狩獵動機則以看到就打佔比例最高(35.4%)。利用方式則以食用為主,山羊的食用排名為主要狩獵物種當中的3.82名。綜合野外以及訪查的結果,得知台灣長鬃山羊在野外仍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狩獵壓力,只是且狩獵的動機以非單純的食用,而是為打獵而打獵的心態,為求更進一步瞭解此地原住民的價值觀對於丹大地區野生山羊族群所造成的影響,需同步進行野外生物資料蒐集以及原住民的深入訪查,以期對此區野生山羊的保育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