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Photothermal cancer therapy via femtosecond-laser-excited FePt nanoparticles
    (Elsevier, 2013-01-01) C.-L. Chen; L.-R. Kuo; S.-Y. Lee; Y.-K. Hwu; S.-W. Chou; Chia-Chun Chen; F.-H. Chang; K.-H. Lin; D.-H. Tsai; Y.-Y. Chen
    FePt nanoparticles (NPs) have recently been revealed to be significant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 for the applications of biomedical imaging, drug delivery and magnetic hyperthermia due to their novel magnetic properties. In this study, a newly discovered photothermal effect activated by the near infrared (NIR) femtosecond laser for FePt NPs was demonstrated. The threshold laser energy to destroy cancer cells was found to be comparable to that of gold nanorods (Au NRs) previously reported. Through the thermal lens technique,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ePt NPs can be heated up to a couple of hundreds degree C in picoseconds under laser irradiation due to the excellent photothermal transduction efficiency of FePt NPs. This finding boosts FePt NPs versatility in multifunctional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 Item
    Correlation of Damage Formation in the p53 gene with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Assayed by Multiplex Long Quantitative PC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3-06-??) 陳星佑; 王麗雅; 韓文華; 王憶卿
    肺癌在台灣地區有相當高的死亡率,其主要原因為患者對於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常常會產生抗性;但由於癌症治療效性不易從病人之臨床病徵上預測,因此,發展一套可以預測病人治療結果的分子指標是相當重要的。此外,在前人的研究中指出p53基因的變異與癌細胞抗藥性的產生有關;再加上病人血液細胞中DNA的變異與組織中癌細胞DNA的變異相關。所以,本研究利用雙片段定量聚合酵素連鎖反應(Multiplex long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ultiplex long QPCR)的方法,藉由DNA模板上的損傷會抑制PCR反應時DNA聚合酵素的聚合能力,反應完成後比較有傷害與無傷害的DNA反應效率,即可得到DNA的傷害程度的原理,來偵測化療之肺癌病人週邊血液淋巴球細胞之p53基因的傷害敏感性,並分析其和化療結果的關係。實驗的數據顯示,29位化療無效的病人週邊血液淋巴球細胞中,其p53基因對於30 J/m2的紫外線照射之後,有呈現DNA傷害的人數比例為83%(24/29);而在15位化療有效的病人其p53基因呈現傷害的人數比例則較低(67%,10/15) (P=0.23)。在化療無效且有DNA傷害的病人當中,平均DNA傷害的程度為0.20±0.17/p53分析片段;而化療有效的病人當中,其平均傷害的程度則為0.16±0.17/ p53分析片段(P=0.89)。雖然化療的結果與兩個族群間DNA傷害的程度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可以看出在化療無效的病人中,其DNA傷害的程度有高於化療有效病人的趨勢。因此,利用Multiplex long QPCR的方法來偵測病人血液中的DNA傷害程度,在未來經過更多樣本的確認後,似乎可以作為預測病人治療結果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