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社團經驗對於高中社團成員環境認同型塑影響-以大理高中濕地社為例
    (2023) 阮韞澈; Juan, Yun-Che
    大理高中濕地社成立於民國100年,主要課程內容為華江濕地的環境監測、研究性思考課程和華江濕地的環境教育活動,並與在地非營利組織華江濕地守護聯盟有所接觸,許多社員皆參與過聯盟所舉辦的監測與教育活動,於105年因人數不足解散,總計參與過濕地社學生約50位學生。濕地社社員與同齡學生相比具有場域上和教學方式上的獨特性,場域的獨特性在於到達華江濕地步行時間的地利之便與解構性的教學方式,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運用系統性思維去了解濕地,而透過社團的形式,使每個禮拜皆有探索濕地機會,相較許多濕地的單次課程,有更完整的探索機會。在現代人離環境越來越遠的時候,需要一種思維改變使人們對於周遭的環境產生承諾與歸屬感,這個思維的核心能夠用「認同」(identity)來表達,環境認同是一種自我定位的方式,可能因不同的個人經驗與環境塑造不同的環境認同,本研究藉由半結構式訪談,探討濕地社社員參與社團時重要的印象及對自身的改變,了解華江濕地守護聯盟、其餘社員或社團指導老師等人對於社員的角色為何,並探討這些經驗對於社員們環境認同的培養與型塑,及未來生涯選擇、思考方式與價值判斷等的影響。訪談結果發現濕地社參與經驗對於社員的環境認同形塑,以情感與政治傾向層面最為明顯,社員對於濕地的記憶多為情感正向,且與濕地社經驗關聯的敘述,而在政治傾向層面多數也表示在意生態價值,並於議題論述也展示環境角度的認知,但在價值觀與行為層面影響不大,另外濕地社經驗也影響了社員的其餘方面,並且有兩位社員表示濕地社經驗影響其生涯選擇;濕地社成員對於課堂內容皆記憶薄弱,多數社員表示指導老師有給予長遠影響,且對於實作、體驗、溝通等經驗印象深刻,此些經驗也直接帶給社員後續影響;多數成員記得華江濕地守護聯盟所提供活動,但對於聯盟無認同感。結果顯示,直接體驗與解構式教育的社團模式,對於成員會有長遠影響,而聯盟的角色在於提供體驗、溝通、教育經驗,但對於聯盟吸引年輕人員效用不高,社團經驗能培養一定程度的環境認同,並可能具有培養環境人才的潛力。
  • Item
    學生環境認同之探討-以社區永續發展計畫學校特色課程為例
    (2021) 謝沛妤; Hsieh, Pei-Yu
    環境行動已經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在瞭解人們環境行動的成因中,越來越多學者提出以環境認同作為探討的新觀點。偏鄉學校特色課程以在地自然資源、地方文史、社區產業作為特點,打造多元創新的課程內容,有助於學生認識在地並發展認同。本研究以參與社區永續發展計畫中國民小學作為研究場域對象,利用質量混合研究針對在校學生與授課教師進行研究資料收集,探討學生在接受特色課程教育後其環境認同內涵為何,並了解課程內容影響學生環境認同可能相關因素。 透過環境認同問卷發現,參與特色課程後的學生展現出高環境認同,且學生認為藉由特色課程對於瞭解自然非常有幫助。在學生回應與教師觀察中發現,學生的環境認同內涵展現出對於自然的親環境態度,與自主環境行動的產生。透過課程學生對於家鄉產業及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之外,也產生對於環境的積極正面情感。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生增進對自我的認知並培養個人能力,從中逐漸發現環境的重要性、引起保護環境的心態,及認識環境與自我之間的連結。 本研究認為影響學生環境認同建構的相關因素包括:合適的學習環境、結合生活情境的課程內容、讓學生發現自己具有改變環境的行動能力及持續的深刻體驗。 本研究發現特色課程對於學生環境認同的建立與發展深具潛力,並建議未來研究者繼續深入探討課程對學生環境認同的影響及改變。
  • Item
    動物朋友的贈禮:拜訪黑猩猩對志工環境認同與解說的影響
    (2019) 林孟樺; LIN, Meng-Hua
    都市化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便利,卻也將人們從自然環境中抽離,如今動物園和水族館已成為現代人和野生動物接觸的主要管道。由於動物能給予直接而快速的行為反應,有助於我們思考自然與動物的價值,因此動物也適合作為重新連結人與自然的橋樑。本研究以參與2015年臺北市立動物園「與黑猩猩建立友好關係」研究計劃的12位解說志工為研究對象,從12位解說志工的經驗出發,探討拜訪黑猩猩的經驗和動物園內的社會文化,如何改變他們的「環境認同」及對解說的看法與作法。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志工的環境認同,以及對解說的看法與作法皆有所改變。透過定期的拜訪與互動,志工們對黑猩猩與動物產生了正向的情感連結,並深刻地體會到人與黑猩猩、與動物的相似,從而開啟了許多與自然、動物的社會與道德價值相關的反思。反思的內容顯示出志工們的環境認同受到拜訪黑猩猩的影響,與自然的關係更拉近了一步。更重要的是,志工們的感受與反思並不只局限於思想上,而是在解說策略上、生活行為上、對動物的態度與行為上都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