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拉曼散射光譜分析氮化鎵與碳化矽薄膜之應變分佈
    (2012) 鍾佩君; Pei-Chun Chung
    我們測量氮化鎵與碳化矽薄膜的拉曼散射光譜,研究薄膜的晶格結構,並以直線掃描方式測量薄膜截面的拉曼散射光譜,分析拉曼特徵峰參數隨距離薄膜表面不同深度的變化,進一步建立膜厚與應變、殘餘應力的相關性。 首先,7.6 micrometre厚度氮化鎵薄膜的拉曼散射光譜顯示兩個顯著特徵峰(E2(high)與A1(LO)對稱性振動模),其頻率位置約為569 cm-1與739 cm-1,截面光譜顯示五個一階拉曼活性振動模,E2(low)、A1(TO)、E1(TO)、E2(high)、及E1(LO)拉曼特徵峰的頻率位置約為143 cm-1、531 cm-1、558 cm-1、567 cm-1及740 cm-1,這意味著,氮化鎵薄膜屬於六方烏采晶格結構。而5.0 micrometre厚度碳化矽薄膜表面與截面的拉曼散射光譜皆顯示TO與LO對稱性振動模,其頻率位置約為796.1 cm-1與970.5 cm-1,代表碳化矽薄膜為立方晶系結構。 接著,我們以直線掃描方式測量薄膜截面的拉曼散射光譜,發現7.6 micrometre厚度的氮化鎵薄膜之E2(high)對稱性振動模與5.0 micrometre厚度的碳化矽薄膜之TO振動模愈接近基板界面,其頻率位置展示藍移現象;反之,4.0 m厚度、及摻雜矽之4.0 micrometre與2.0 micrometre厚度氮化鎵薄膜之E2(high)對稱性振動模顯示紅移現象。 氮化鎵薄膜的E2(high)振動模出現紅移現象,代表薄膜內部存在伸張應變,此時薄膜與基板的晶格常數不匹配對薄膜應變影響較明顯;若是薄膜的E2(high)振動模出現藍移現象,則表示薄膜內部存在壓縮應變,此結果表示熱膨脹係數對應變的影響較顯著。氮化鎵薄膜與藍寶石基板交界面的應變量值約為8.0 × 10-4 ~ 1.16 × 10-3 。而碳化矽薄膜的TO振動模出現藍移現象,此與碳化矽薄膜的沉積溫度與速率有關,其與矽基板交界面處的應變量值約為1.78 × 10-4。
  • Item
    越南北部紅河剪切帶自中生代以來應變史之探討
    (2004) 佘寶珠; She Pao-Chu
    摘要 紅河剪切帶位處中南半島和南中國陸塊之間的一條地質不連續帶,自中生代以來曾受過多次變形作用。為了釐清紅河剪切帶於不同變形事件之應力所產生之應變史,我們針對從紅河剪切帶在越南北部段所採集之定向標本進行詳細的顯微構造分析。藉由測量各變形期葉理交軸之位態,進而了解各變形期應力之三維結構。顯微構造觀察分析結果顯示此區經歷有三期的塑性變形:第一期變形 (D1) 可能發生於印支期時,形成近垂直的新葉理面S1,並右旋剪切更早期的葉理S0/1;所測量出之葉理交軸 (第一組葉理軸) 為南-北向,傾角介於0˚~40˚之間,σ1為東-西向水平擠壓力。第二期變形 (D2) 可能與始新世到中新世時紅河剪切帶左移運動有關,形成近水平的新葉理面S2,並左旋剪切S1;葉理交軸 (第二組葉理軸) 為南-北向,傾角介於2˚~55˚之間,反應鉛直方向的σ1和東-西向的水平擠壓力σ2。第三期變形 (D3) 可能為開始於晚中新世與紅河剪切帶右移運動有關,形成近垂直的葉理面S3及右旋的S2;其葉理交軸 (第三組葉理軸) 為南-北向,傾角介於0˚~55˚之間,σ1為東-西向水平擠壓力。總結研究之結果,所觀測到此三期塑性變形的葉理交軸之方位一直保持南-北向,顯示其水平擠壓力一直保持東-西向,並無歷時或因地而逐漸改變方向。這一點與Huchon 等人 (1994) ,和Burchfiel (2004) 的應力場模式不符合;亦與Leloup 等人 (2001) 的拉鍊模式 (Zipper Tectonic Model) 所表示的中南半島在沿紅河剪切帶左移脫逸時,沿紅河剪切帶西北段呈滑移壓縮,東南段呈滑移伸張之現象並不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