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含主族元素(硒、鍗)混合錳或鐵之金屬團簇羰機化合物:合成、反應性、物理性質及理論計算
    (2010) 何佳樺
    1. Te/Fe/CO 系統之研究   當[TeFe3(CO)9]2−與不同比例之[Cu(MeCN)4][BF4]反應,分別可得到聚合物[{TeFe3(CO)9Cu}−]與TeFe3(CO)9Cu2(MeCN)2。藉由加入[TeFe3(CO)9]2−,TeFe3(CO)9Cu2(MeCN)2可擴核形成[{TeFe3(CO)9Cu}−]與[{TeFe3(CO)9}3Cu3]3−。若[TeFe3(CO)9]2−與AgNO3反應則生成[{TeFe3(CO)9}3Ag3]3−與[Te2Fe8(CO)24Ag3]2−。然而,當[TeFe3(CO)9]2−與Cu(OAc)反應,可生成[{TeFe3(CO)9Cu}2(OAc)]3−。利用[TeFe3(CO)9]2−與[Cu(MeCN)4][BF4]及一系列L (L = 1,2-Bis(diphenylphosphino)ethane (dppe)、4,4'-dipyridyl (dpy)、1,2-bis(4-pyridyl)ethane (bpea)、1,2-bis(4-pyridyl)ethene (bpee))於不同比例下反應,分別得到TeFe3(CO)9Cu2(dppe)、[{TeFe3(CO)9Cu}2(L)]2−以及聚合物[{TeFe3(CO)9Cu2}(dpy)1.5]、[{TeFe3(CO)9Cu2}(bpea)]。然而若以TeFe3(CO)9Cu2(MeCN)2與一系列含N之L配基 (L = dpy、bpea、pyrazine (pyz))反應,可生成一系列L串接TeFe3Cu的聚合物([{TeFe3(CO)9Cu2}(dpy)1.5]、[{TeFe3(CO)9Cu2}(bpea)]、[{TeFe3(CO)9Cu2}(bpea)2.5]、[{TeFe3(CO)9Cu2}(pyz)• THF]與[{TeFe3(CO)9Cu2}(pyz)]。此外,化合物之生成及相關性質藉由理論計算進一步驗證。 2. Se/Mn/CO 系統之研究   利用Se8與六當量的Mn2(CO)10於4M KOH的甲醇溶液下反應,可得到49電子的化合物[Se2Mn3(CO)9]2−,並且其可進一步與[Cu(MeCN)4][BF4]反應形成48電子的化合物[Se2Mn3(CO)9]−。相反地,[Se2Mn3(CO)9]−亦可藉由加入強鹼溶液逆反應生成[Se2Mn3(CO)9]2−。然而,當[Se2Mn3(CO)9]−與Se8於KOH的甲醇溶液下反應,可得到擴核的產物[Se6Mn6(CO)18]4−,其更可進一步與Se8反應,繼續擴核形成[Se10Mn6(CO)18]4−。而[Se10Mn6(CO)18]4−亦可由[Se2Mn3(CO)9]2−與Se8反應而得。反之,當[Se10Mn6(CO)18]4−於強鹼條件下與Mn2(CO)10反應,可降解形成[Se2Mn3(CO)9]2−及[Se6Mn6(CO)18]4−。此外,當[Se6Mn6(CO)18]4−與[Cu(MeCN)4][BF4]或Mn(CO)5Br反應,可生成氧化物[Se2Mn3(CO)9]−與[Se5Mn4(CO)12]2−。然而,將[Se10Mn6(CO)18]4−與[Cu(MeCN)4][BF4]或Mn(CO)5Br反應,則可分別得到化合物[Se5Mn4(CO)12]2−及[Se4Mn3(CO)10]−。化合物之生成、擴核及相關性質藉由理論計算進一步驗證。 3. Se/Mn/CO 系統之研究   利用Se8與Mn2(CO)10於4M KOH的甲醇溶液下反應,可得到新穎的化合物[Se10Mn6(CO)18]4−與[Se6Mn6(CO)18]4−。當[Se10Mn6(CO)18]4−進一步與O2或CH2Cl2反應時,分別可得到氧化物[Se5Mn4(CO)12]2−與[Se8Mn4(CO)12(R)2]2− (R = CH2, Cl)。 [Se8Mn4(CO)12(CH2)2]2−更可進一步與Se8或H2O反應,生成Se-或O-取代的產物[Se8Mn4(CO)12(R)2]2− (R = Se, O)。然而,當[Se6Mn6(CO)18]4−與O2、Se8或CH2Cl2反應時,則分別可得到O-或Se-嵌入的產物[Se6Mn6(CO)18(O)]4−、[Se10Mn6(CO)18]4−以及[Se5Mn4(CO)12]2−。其中,化合物[Se10Mn6(CO)18]4−、[Se6Mn6(CO)18]4−、[Se6Mn6(CO)18(O)]4−與[Se8Mn4(CO)12(R)2]2− (R = CH2, Se, O)符合電子計算並具有2個未成對電子。此外,化合物之生成及相關性質藉由理論計算進一步驗證。
  • Item
    十六族碲三鐵羰基化合物與銅(I)及含氮異環碳烯或咪唑試劑之團簇化合物合成及其催化反應與混合十五族鉍與十六族硒之團簇化合物其反應性、電化學、電子吸收光譜與理論計算探討
    (2012) 簡立慈; Li-Tzu Chien
    Te-Fe-Cu-L (L = NHC or N-alkyl imidazole) 系統 利用 [TeFe3(CO)9]2─、[Cu(MeCN)4][BF4] 和 1-methylimidazole (MeIm) 或在其骨架上修飾有苯環之 1-methylbenzimidazole (MeBzIm) 以 1: 1: 1 或 1: 2: 2 之莫耳比反應,可獲得一系列以咪唑為配基之碲三鐵羰基含銅 (I) 團簇化合物 [TeFe3(CO)9Cu(MeIm)]─ (1)、[TeFe3(CO)9Cu2(MeIm)2] (2)、[TeFe3(CO)9Cu(MeBzIm)]─ (3)、[TeFe3(CO)9Cu2(MeBzIm)2] (4)、[(TeFe3(CO)9Cu)2(BzIm)]3─ (7),另合成結構相似但以氮異環碳烯為配基之化合物 [TeFe3(CO)9Cu2(Me2Im)2] (6)、[TeFe3(CO)9Cu2(Me2BzIm)2] (8)。本研究以電化學、電子吸收光譜等方法,來探究氮異環碳烯配基和咪唑配基以不同之模式鍵結以及於配基上修飾苯環與否,對金屬團簇化合物所造成之影響及兩者間之差異,並搭配 DFT 理論計算加以驗證。進而對此一系列化合物於同耦合催化反應做一比較。 E-Fe-Bi (E = Se, Te) 系統 當含十五/十六族之金字塔構型化合物 [SeBiFe3(CO)9]─ (1a) 於 MeCN 中進行加熱反應,可生成新穎之四面體化合物 [SeBiFe2(CO)6]─ (2a)。而與 2a 相同構型之化合物 [TeBiFe2(CO)6]─ (2b) 則可由 [TeBiFe3(CO)9]─ (1b) 和一當量 NaBiO3 於 MeCN 下加熱約 24 小時獲得。而當 1a 和另一氧化試劑 K2SeO3 以莫耳比 1: 1於 MeCN/MeOH下反應,則可生成以 4-Bi 連接雙蝴蝶結構 Se2Fe2(CO)6 之新穎化合物 [Bi(Se2Fe2(CO)6)2] (3)。此外,化合物 1a 可和 Ru3(CO)12 以 2: 1 之莫耳比反應生成混合主族、混合金屬之八面體化合物 [SeBiFeRu3(CO)11]─ (4)。除反應性探討外,也將過去一系列同核之 [E2Fe2(CO)6]、[E2Fe3(CO)9] (E = Se, Te) 和其等電子結構之異核化合物 [EBiFe2(CO)6]─ (E = Se, 2a; Te, 2b)、[EBiFe3(CO)9]─ (E = Se, 1a; Te, 1b),以及相同八面體結構之化合物 [ERu5(CO)14]2─ (E = Se, Te) 和 [SeBiFeRu3(CO)11]─ (3)、[TeBiRu4(CO)11]─ 做平行比較,並藉由電化學、電子吸收光譜等方法分析探討引入混合主族對其整體化合物造成之影響及 Bi 所扮演之角色,並藉由 DFT 以及 TDDFT 對其電子結構、紫外-可見光光譜之電子躍遷組成進行分析與討論。
  • Item
    含主族 (S、Se、Te) 與過渡金屬 (Mn、Fe) 團簇化合物之合成與其磁性、電化學、電子吸收光譜及理論計算
    (2010) 李旻憲
    1. E−Mn−CO (E = S, Se, Te) 系統的研究 利用 E8 (E = S, Se) 與 Mn2(CO)10 於強鹼下反應長時間可以得到具有 49 個電子的 [E2Mn3(CO)9]2− (E = S, Se),而 E8 (E = S, Se) 與 Mn2(CO)10 在短時間下反應則可以得到 [E10Mn6(CO)18]4− (E = S, Se)。若將主族來源改為 K2TeO3與 Mn2(CO)10 於高溫下反應長時間可得到 [Te2Mn3(CO)9]2− 。利用 [E2Mn3(CO)9]2− (E = S, Se) 與 E8 (E = S, Se) 於乙腈溶液中反應可擴核形成 [E10Mn6(CO)18]4− (E = S, Se),反之, [E10Mn6(CO)18]4− (E = S, Se) 於強鹼條件下與 Mn2(CO)10 進行反應,可降解形成 [E2Mn3(CO)9]2− (E = S, Se)。此外, [E2Mn3(CO)9]2− (E = S, Se) 和 [E10Mn6(CO)18]4− (E = S, Se)可與 [Cu(MeCN)4][BF4] 或 Mn(CO)5Br 反應形成一系列的構形轉換。化合物的生成、轉換及相關性質藉由理論計算進一步驗證。 2. S−Fe−Cu−polymer 系統的研究 利用 [SFe3(CO)9{Cu(CH3CN)}2]‡ 以不單離的方式與不同的有機含氮試劑 (dpy 和 bpea) 進行反應,可得到一系列新穎結構聚合物 [SFe3(CO)9Cu(MeCN)(dpy)1.5]¥、[SFe3(CO)9Cu2(dpy)3]和 [SFe3(CO)9Cu2(bpea)2]。以熱重分析質譜儀對化合物的熱穩定性進行深入探討而導電度藉由理論計算進一步驗證。
  • Item
    含主族元素(Bi、Te)與過渡金屬(Mo、Ru)團簇化合物的合成與化性研究
    (2007) 吳沛凡
    1. Bi-Mo-CO系統 將NaBiO3與Mo(CO)6以莫耳比為1:1的比例於MeOC2H4OH中加熱迴流反應,可得到主體結構為四面體的化合物[Bu4N][BiMo3(CO)9(-OC2H4OMe)3Na]。 此化合物可與正一價或正二價陽離子做離子交換反應得到一系列相似結構之產物[BiMo3(CO)9(-OC2H4OMe)3ML]- (ML = Li,Tl,Ca(NCMe)2,Ca(OAc),Pb(NO3),ZnCl,Cd(OAc),HgCl2,CoCl)。有趣的是當[BiMo3(CO)9(-OC2H4OMe)3Na]-加入KCl時卻無法反應,可能是立體障礙造成的結果。此外[BiMo3(CO)9(-OC2H4OMe)3Na]-與Pb(OAc)2反應時則可得到dimer形式的產物。同時我們進一步利用理論計算來佐證實驗中所得到的結果。 2. Te-Ru-CO系統 將K2TeO3與Ru3(CO)12以莫耳比為1:1的比例於MeOH中加熱迴流反應,可得到主體結構為八面體的化合物[PPh4]2[TeRu5(CO)14]•CH2Cl2。利用[PPh4]2[TeRu5(CO)14]•CH2Cl2與CuX (X = Cl,Br,I)反應,依不同比例可生成一系列含銅的新穎化合物:[TeRu5(CO)14CuX]2-、[TeRu5(CO)14Cu2X2]2-、[Te2Ru10(CO)28Cu4X2]2-與[Te2Ru4(CO)10Cu2X2]2-,並探討相互間的轉換關係,此外,我們亦利用理論計算來探討其相關的性質。
  • Item
    含十六族元素(硫、硒、碲)與過渡金屬(鉻、錳、鐵)之團簇化合物的合成與反應探討以及化性與物性研究
    (2013) 詹昂; Ang Chan
    E–Cr (E = S, Se)系統 取硫粉末或是 SeO2 與 Cr(CO)6 於80 ~ 85 oC 下以2:3的比例在鹼性甲醇溶液中,加熱反應可得雙三角錐結構的 [HE2Cr3(CO)9]3– (E = S, 1a; Se, 1b),有趣的是當 1a 或 1b 在 – 40oC 低溫且充滿 CO 的環境下,加入兩當量的醋酸,可分別得到 [E2Cr3(CO)10]2– (E = S, 1a; Se, 1b) 伴隨著氫氣的產生。進一步我們將 2a 和 2b 分別與兩當量的 KOH 溶於MeCN/MeOH中並加熱至80 oC ,可逆反應生成 1a 和 1b。另一方面Na2S 和Cr(CO)6 於90 oC下以莫耳比2: 3在甲醇溶液中反應36小時,可得化合物 2a,並有效的提生產率由20 %至54 %。 此外我們將1a 分別與有機鹵化物 RX (R = PhCH2,X = Br;R = Ph,X = I) 反應可得到化合物 [S4Cr5(CO)14]3– (3),並伴隨著 Toluene 以及 Benzene的生成,相同地,1b 和 PhCH2Br 反應也可得到有機產物 Toluene,但與 PhI卻無反應發生。同時藉由理論計算對一系列化合物之電子結構、電化學進行分析與討論。 E–Mn–Fe (E = Se, Te)系統 取適量 E (E = Se、Te) powder 與 Mn2(CO)10 和 Fe(CO)5 及 [PPN]Cl 於75 oC下以莫耳比2: 1: 1: 1在1.66M KOH 甲醇溶液中反應,可得混和 Mn─Fe 的四角錐金屬團簇物 [E2Mn2Fe(CO)9]2– (E = Se, 1; Te, 2),有鑑於 X-ray 上無法分辨錳和鐵原子,因此利用密度泛函數理論 (Density Fuctional Theory) 進行分子的紅外線光譜模擬,證實此四角錐之底部四邊形是由 E2Mn2 以對位的形式構成,頂端蓋接 Fe(CO)3 片段。 再者,將四角錐錯合物1 分別與一當量 Fe(CO)5 和 Mn2(CO)10與適量 KOH 溶於 CH2Cl2/MeOH 下進行擴核反應,可得到不同金屬比例的八面體形結構化合物 [Se2Fe2Mn2(CO)11]2– (3) 和 [Se2FeMn3(CO)11]2– (4) 。化合物4亦可由 [Se2Mn3(CO)9]– 於冰浴下與一當量 [HFe(CO)4]– 進行擴核反應得到。進一步藉由理論計算對一系列混和錳鐵化合物之電子結構以及電化學進行分析與討論。 E–Cr–Fe (E =S, Se, Te)系統 取適量 S powder與 Cr(CO)6 和 Fe(CO)5 及 [PPN]Cl 於85 oC下以莫耳比1: 1: 1: 2 於2 M KOH 的甲醇溶液中反應,可得到主族為硫且混和鉻和鐵的八面體結構化合物 [S2Cr2Fe2(CO)12]2– (1)。將主族改變為硒,並將莫耳比改為1: 1: 1: 2,可得到一混和鉻鐵團簇化合物 [Se2CrFe3(CO)11]2– (2),根據 X-ray 單晶繞射分析顯示1和2均為八面體構形且E (E = S, Se) 原子分別蓋接在 M4 (M = Cr or Fe) 金屬環上方以及下方,但若將主族改變為碲,而莫耳比改為2: 1: 2: 2,卻得 arachano 錯合物 [Te2CrFe2(CO)10]2– (3),X-ray 單晶繞射分析顯示結構 3 底部為一蝴蝶構形的Te2Fe2(CO)9,再由一Cr(CO)4 片段橋接在Te2 上。進一步我們將化合物 2 於80 oC 1 M KOH的甲醇及乙氰溶液中反應可得到雙三角錐化合物 [Se2Cr2Fe(CO)9]2– (4). 並藉由理論計算對一系列混和鉻鐵化合物之電子結構以及電化學進行分析與討論。 關鍵字: 16 族元素、團簇化合物、錳、鉻、鐵、氫氣、電化學。
  • Item
    含鉍之鉬金屬團簇化合物的離子交換反應及電化學探討與十四族(錫、鉛)元素與硫之鐵團簇化合物的合成暨電化學與電子吸收光譜探討
    (2013) 游翔竣
    1.Bi─Mo系統 以 [PPh4][BiMo3(CO)9(-OC2H4OMe)3Na] 為起始物,分別逐次滴加不等當量之金屬陽離子,利用紫外/可見光光譜觀察其陽離子能否進行交換,此外,為了觀察離子置換的能力,並藉由 1H-NMR 觀察 [PPh4][BiMo3(CO)9(-OC2H4OCH3)3Na] 與鹼金屬氯化物 (LiCl、KCl)、鹼土金屬氯化物 (MgCl2、CaCl2、SrCl2) 以及鋅族元素氯化物 (ZnCl2、CdCl2) 進行反應,利用產物之積分值計算平衡常數,再者,為了探討不同離子引入後的氧化還原行為,進一步偵測此系列化合物 [BiMo3(CO)9(- OC2H4OMe)3ML]─ (ML = Li、Na、Ca(OAc)、Cd(OAc)、CoCl、ZnCl) 以及 [BiMo3(CO)9(-OC2H4OMe)3ML] (ML = Sn、Ca(MeCN)2) 的電化學圖譜,並搭配理論計算加以佐證。 2.E─S─Fe系統 (E = Sn, Pb) 利用十四族鐵團簇化合物 [EFe3(CO)9]2─ 或 [EFe4(CO)16]2─ (E = Sn, 1a; Pb, 1b) 與硫粉在 MeOH 下進行反應可成功合成出混合 14 與 16 族之鐵團簇化合物 [ES2Fe4(CO)14]2─ (E = Sn, 2a; Pb, 2b) 。 根據 X-ray 構造解析,化合物 2a 和 2b 是由 [E{Fe(CO)4}2]2─ 片斷連接蝴蝶型結構 [S2Fe2(CO)6] 而成的團簇化合物。此外將團簇化合物 2a 和 2b 和起始物 [EFe4(CO)16]2─ (E = Sn, 1a; Pb, 1b) 進一步藉由電化學以及電子吸收光譜並搭配 DFT 理論計算,探討引入 S 對其化合物之影響及其主族所扮演之角色。
  • Item
    十六族 (硫、硒、碲) 鐵銅羰基與含磷、氮有機試劑及含氮異環碳烯 (NHC) 之團簇化合物的 合成、化性、物性與催化反應探討
    (2016) 王致欽; Wang, Chih-Chin
    E‒Fe3‒Cu2‒dppxn‒solvent (E = S, Se, Te; dppx = dppm, dppe; n = 1, 2; solvent = THF, acetone, MeCN) 系統之研究 利用溶劑輔助研磨之方法以 [EFe3(CO)9Cu2(MeCN)2] (E = S, Se, Te) 加入diphenylphosphino methane (dppm) 反應,得 [EFe3(CO)9Cu2(dppm)MeCN] (E = S, 1a-MeCN; Se, 1b-MeCN; Te, 1c-MeCN),再由脫去 MeCN 配位得 [EFe3(CO)9Cu2(dppm)] (E = Se, 1b; Te, 1c)。進一步將 1a-MeCN‒1c-MeCN 進行溶劑配位轉換成 [EFe3(CO)9Cu2(dppm)THF] 或 [EFe3(CO)9Cu2(dppm)acetone] (E = S, 1a-THF, 1a-acetone; Se, 1b-THF, 1b-acetone),可成功脫去 THF 得化合物 [SFe3(CO)9Cu2(dppm)] (1a)。再將 1a-MeCN、1b-MeCN、1a‒1c 外加 dppm、4,4’-bipyridine (dpy) 或 1,2-di(4-pyridyl)ethylene (dpee),可得產物 [EFe3(CO)9Cu2(dppm)2MeCN] (E = S, 2a; Se, 2b)、[EFe3(CO)9Cu2(dppm)2] (E = S, 3a; Se, 3b; Te, 3c)、[{SeFe3(CO)9Cu2(dppm)}2(dpy)] (4) 及 [{SeFe3(CO)9Cu2(dppm)}2(dpee)] (5),並釐清其間之轉換關係。 此外,利用溶劑輔助研磨之方式以 [EFe3(CO)9Cu2(MeCN)2] (E = S, Se, Te) 並加入 diphenylphosphino ethane (dppe),可得 [EFe3(CO)9Cu2(dppe)] (E = Se, 6b; Te, 6c) 和 [{(4-S)Fe3(CO)9}Cu2(dppe)(MeCN)2]n (7),並可將 7 轉換成 [SFe3(CO)9Cu2(dppe)] (6a)。再將 6a‒6c 與 [Et4N]2[EFe3(CO)9] (E = S, Se, Te) 反應,可得 dppe 橋接的化合物 [Et4N]2[{EFe3(CO)9Cu}2(dppe)] (E = S, 8a; Se, 8b; Te, 8c);也可以 8b 及 8c 於外加 [Cu(MeCN)4][BF4] 和 dppe 下,進行逆反應得到化合物 6b 與 6c。藉由測量固態反射光譜 (Solid-UV) 探討 E‒Fe3‒Cu2‒dppxn‒solvent (E = S, Se, Te; dppx = dppm, dppe; n = 1, 2; solvent = THF, acetone, MeCN) 系列化合物之能隙大小並搭配固態堆疊進行分析,得知此系列化合物皆具半導體性質,其能隙範圍 (1.35 eV‒1.73 eV),且固態堆疊之維度越高其能隙越低。 E‒Fe‒Cu‒NHC (E = Se, Te) 系統之研究 將起始物 [EFe3(CO)9Cu2(MeCN)2] (E = Se, 1a; Te, 1b) 與咪唑鹽類 (Imidazole salts) 1,3-dimethylimidazolium iodide (Me2Im•HI)、1,3-dimethyl- benzimidazolium iodide (Me2BenzIm•HI)、1,3-diisopropylbenzimidazolium iodide (iPr2BenzIm•HI) 和 4,5-dichloro-1,3-dimethylimdazolium iodide (4,5-Cl2Me2Im•HI) 和 tBuOK 於 THF 溶劑下反應,可得一系列主族鐵銅氮異環碳烯化合物 [EFe3(CO)9Cu2(Me2Im)2] (E = Se, 2a; Te, 2b), [EFe3(CO)9Cu2(Me2benzIm)2] (E = Se, 3a; Te, 3b), [EFe3(CO)9Cu2- (iPr2BenzIm)2] (E = Se, 4a; Te, 4b) 和 [EFe3(CO)9Cu2(4,5-dichloro-Me2Im)2] (E = Se, 5a; Te, 5b)。化合物 1a(b)‒5a(b) 皆以 EFe3(CO)9 為結構主體中心,而 Cu 以 Cu2L2 或 di-CuL 型式 (E = Se, Te; L = Me2Im, Me2BenzIm, iPr2BenzIm, 和 4,5-Cl2Me2Im) 對主體結構進行配位。 將含 Cu (I) 之化合物 1a(b)‒5a(b) 做為 4-bromophenylboronic acid 同偶合反應催化劑,可得E‒Fe‒Cu‒NHC (E = Se, Te) 系列催化劑的最佳催化條件,並根據產率 (Yield) 及催化效率 (Turnover frequency,TOF) 得知含 Te 系列之催化劑效能比 Se 系列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