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建立中學生絕對值與絕對值方程式學習進程之研究
    (2016) 黃元宏; Huang, Yuan-Hung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為探討學生在學習絕對值的學習進程,並初步發展絕對值學習進程評量試題,進而協助教師了解中學生在學習絕對值概念的理解情況,做為後續教學調整之依據,希望研究的結果能夠提供教師作為補救教學或改進教學策略的依據,增進教學成效,並作為未來教學及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建立學習進程,採文獻分析及調查研究法,經由對絕對值相關概念作文獻探討,與指導教授及研究小組初步討論,並輔之以訪談學生及教師,初步擬定學生絕對值的學習進程。 研究者係以過去對於絕對值的相關研究文獻為基礎,同時為兼顧過去的研究結果與現階段學生的實際表現情形,研究者針對七年級、八年級與九年級各2位學生,一共有6位國中生,以及台北市高中一年級5位學生,總共11位學生進行訪談,以瞭解不同年級學生在絕對值相關概念上的表現,並協助發展初步的學習進程架構。 擬定初步學習進程的內容後,第二部分為驗證學習進程,採調查研究法,在擬定初步學習絕對值學習進程的內容後,研究者發展絕對值概念試題工具,以檢驗研究者所初步發展之學習進程。在評量施測階段,研究者蒐集151位學生做為研究對象進行施測,以檢驗研究者所初步發展之學習進程與學生的學習表現是否相符。 本研究所初步開發的學習進程評量,在絕對值概念的部分,能夠將118人進行學習進程的歸類,無法歸類的人數共33人,可歸類的人數百分比為78.1%,無法歸類的人數百分比為21.9%,研究者認為本評量工具在測量學生學習進程的功能上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並且在進行調整與修正後,將能夠解釋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表現。 學生在絕對值概念上的表現上, (一)在絕對值定義理解的部分: 國中生在掌握含絕對值的加減運算以及兩數互為相反數,則其絕對值相等的能力是具備的,在本研究之絕對值學習進程的第1層符合學生實際能力表現。(二)絕對值幾何意義的部分: 學生大部分能夠用絕對值式子表示兩點間的距離,並且說明兩點間的距離關係。(三)在絕對值代數運算的部分: 大部分學生在解絕對值方程式時能夠正確作答,九年級學生有約半數的學生能夠解含兩個絕對值的方程式,而部分學生透絕對值距離含意進行解題,展現更高能力層次的作答表現。(四)在絕對值代數與幾何之間的表徵轉換: 部分學生在以代入數字的方式進行作答,而少部分在試卷較高分的學生會以距離方式判斷題目。(五) 含絕對值方程式圖形概念部分: 七年級學生對絕對值方程式圖形概念較不掌握,八、九年學生相對較能夠以絕對值概念判斷圖形。繪製絕對值方程式圖形的部分,多數九年級學生能夠帶點正確畫出圖形,少部分學生會忽略負數的部分而畫出一條直線的圖形。 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以針對在概念試題工具上已開放性的試題進行探討,針對學生在絕對值的學習過程進行更多元的探討,在評量工具的設計與使用方面,建議使用更多的評量試題以及多元的判準原則來判斷學生的所屬階層。 本研究因應於12年國教可能將國中絕對值內容的改變(刪減部分內容),學習進程在第1至2層基本上並無太大差異,而未來研究上建議將本研究之學習進程第3至6層再行延伸(例如:加入第7層),並且搜集高中學生的樣本作驗證,即可更符合12年國教絕對值的學習進程。故此論文雖主要為中學生的學習進程,但可作為日後12國教絕對值學習進程的藍圖。
  • Item
    台北市中學生之生物科技知識及態度研究
    (2010) 羅惠如; Hui-Ju Luo
    二十一世紀可說是生物科技的時代,生物科技的應用及產物充斥在現代生活當中,面對這一門具科學、倫理複雜概念的學門所引發的社會科學性議題,這些具爭議性的問題現代的學生需具備相關的知識才足以應付。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台北市七年級、高一、高二學生生物科技知識與態度現況。本研究採用地區性調查研究方式,以自編「中學生對生物科技知識與態度調查問卷」為工具,分層叢集隨機取樣台北市公立國中、高中學生,有效問卷3066份,含男性1555人、女性1511人,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2.88~3.16個百分點間。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台北市中學生的生物科技態度整體而言為正向態度,而且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生物科技訊息大多來自教科書(16.0%)、教師(14.2%)及網路(11.3%)。台北市中學生不同年級的生物科技知識與態度呈正相關。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台灣有發展生物科技知識及態度量表的必要性,且需重視中等教育生物科技課程的內容編排,並適時觀察學生對生物科技知識及態度的變化。
  • Item
    中學生月相盈虧相關迷思概念類型與概念改變過程之探討
    (2008) 呂志峰; Chih-Feng Lu
    學生在進行學習之前,具有的前備知識(prior knowledge),因受限於本身經驗與個別推論,有別於專家所持有的科學概念 (Osborne& Gilbert, 1980)。學生所發展出來的概念是不完整,甚至是不正確的,此稱為迷思概念(Driver & Easley, 1978; Clark & Peterson, 1986)。這些概念很難藉由學習加以改變,往往形成學習的絆腳石,阻礙學習的進行(Vosniadou &Brewer, 1992)。 為了有效改變學生所具有的迷思概念,許多的教學策略被提出來以促進學生進行概念改變(何玉婷, 2005)。諸多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裡,常見的認知衝突策略是使用異例(anomaly)、類比(Duit, 1991; Gentner, 1998)、電腦模擬教學以及TEL model課程設計模式(Hsu, Ying-Shao, Wu, Hsin-Kai & Hwang, Fu-Kwun, 2008)。本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二年級兩個常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國中二年級學生在進行「月相盈虧成因課程」前後概念改變情形,並了解不同空間能力的學生概念改變的差異情形。 首先,研究者以「月相盈虧成因診斷測驗」分析國中二年級學生在進行課程前所具有的月相盈虧成因迷思概念,並在課程後測探討「月相盈虧成因課程」對學生學習月相盈虧成因概念改變的情形。 研究獲得以下結果: 1. 學習前學生的概念模式有七種。科學模式解釋月相盈虧成因的學習者有5位;在迷思概念類型中有9位以月食的模式來解釋月相盈虧成因,而有10位同學以位置模式解釋月相盈虧成因,最後有4位以混合模式解釋月相盈虧成因。 2. 學生在教學後較多人呈現出部份或完整的科學概念。 3. 學生在經過課程之後仍持有迷思概念,其中月食模式的學生最多(3位)。 4. 高、低空間能力學生在經過月相盈虧課程之後概念有顯著改變,顯示課程教材對高、低空間能力學生獲得較顯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