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熱帶太平洋環流的動力: 演化、調節與解釋
    (2014) 王儷樵; Li-Chiao Wang
      本研究使用海洋模式資料,分析太平洋低緯度區域洋流的演變過程,並探究其背後機制。由於聖嬰–南方振盪現象(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在太平洋熱帶區域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主要著重於ENSO在赤道區域對洋流的影響,以及ENSO和其他氣候因子交互作用之下,熱帶區域洋流所產生的變化。 模式資料顯示,中太平洋聖嬰發生時,赤道地區的溫躍層產生了東西向振盪的變化,且南赤道洋流和赤道潛流明顯減弱,這和前人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東太平洋聖嬰的情況完全不同:赤道區域的溫躍層產生了東西向及南北向的振盪,且自聖嬰的發展期開始,北赤道反流不斷增強,到了成熟期,南赤道洋流不僅未減弱,還持續增強了六個月。本研究進一步發現,風應力旋度透過艾克曼作用而帶動了溫躍層的變化,是造成兩種聖嬰現象之下太平洋環流有如此差異的關鍵。另外,模式資料顯示,中太平洋位於10°N–15°N , 160°E–170°E的風應力旋度場,激發了羅士培波(Rossby waves),間接影響了北赤道洋流在菲律賓沿岸分支點的變化。1976~1992年,剛從負相位轉為正相位的太平洋十年期振盪(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ENSO勢均力敵,效力中和,使得中太平洋風場失去了激發Rossby waves的能力,間接導致北太平洋分支點緯度偏南;1993~2009年,PDO主導了中太平洋的風場並激發了Rossby waves,使得北太平洋分支點緯度偏北,其效力約為來自ENSO效力的13倍。而在1976年以前,當PDO仍為負相位時,中太平洋的風場由ENSO所主導。本研究發現,唯有PDO和ENSO兩者效力相差甚遠時,方能激發Rossby waves並使得北赤道洋流分支點往北偏移;當PDO初經歷相位轉換,與ENSO效力互相削弱,中太平洋的風場就失去了遠端影響北太平洋分支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