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電腦多媒體運用與國中生生物學習的相關研究
    (2013) 陳美如; Mei-Ju Chen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生物科學習的影響。分析生物課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與否及使用頻率高低的不同,是否使學生感覺較清楚、較聽得懂、較有興趣,並分析電腦多媒體教學的頻率與生物科學習成就、不同認知層次學習成就的關係。 本研究採用的是調查研究方法,問卷資料來自民國99年桃園縣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初賽前,對全體參賽學生所發的問卷,生物成績則是當天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初賽中,全縣65所國中共29,683名學生的競賽成績。將問卷中關於電腦多媒體相關問題進行分析,並與生物施測成績進行分析比較,有效資料共有26,866筆。 量化研究資料分析所採用的軟體是SPSS,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克-瓦二氏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本研究獲得以下發現: (一)在學生學習的勝任感方面,相較於從不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上生物課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有以下的影響:感覺老師上課講解很清楚的學生比例較高,感覺聽得懂的學生比例也較高,根本不想聽的學生比例則較少。 (二)在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方面:當生物課採用電腦多媒體教學,感覺老師上課講解很有趣的學生比例較高,喜歡上生物課的學生比例較高,喜歡學科內容的學生比例也較高。 (三)在提高學生生物科的學習成就與提高認知層次方面:發現電腦多媒體教學的頻率,與學生的生物學習成就無關,也與各認知層次題型的答題正確率無關。 (四)在了解大自然及關心大自然生態方面的教學成效方面:一半以上的學生都認為,生物課使用電腦多媒體教學,可促使他們更喜歡了解大自然及更關心大自然生態。 關鍵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電腦多媒體、國中、生物教學
  • Item
    國中遺傳學相關知識結構之分析及編排順序對學生理解之影響
    (2016) 吳貞儀; Wu, Jen-Yi
    教育心理學和閱讀理解研究,都顯示教科書的知識結構和順序組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我國教育部開放民間出版國民教育教科書,無論在編寫方式或是知識順序的安排,呈現多元化的面貌,這對於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是值得加以研究的。本研究分析各版本國中教科書「生殖」與「遺傳」相關內容的知識結構和編排順序。分析結果發現,各版本在知識結構有相當的差異性,知識編排順序依生物組成層級的串連方式,可分為兩類:相鄰層級串連、各層級分別串連。以此結果為基礎,並依相關研究建議新增集中串連方式,進一步進行準實驗研究,設計三種不同知識編排順序的文本,利用所開發的學習成就測驗,探討不同知識組織的文本對學生理解的影響。測驗結果發現,相鄰生物組成層級串連的知識編排順序,學生有較優的知識理解,並且較能形成接續性的知識連結。學生知識理解的差異主要是在細胞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主題知識,以及區辨範圍知識。建議規劃國中生物學域課程、編寫教科書或教學計畫時,應考量知識的編排順序和知識範圍的連結。
  • Item
    國民中學推動環境服務學習歷程與關鍵因素之研究-以參與2005年我的家鄉寶貝社區生態服務學習計畫中的六所國中為例
    (2007) 林靜嫻; Lin.Ching-Hsien
    在當今國民中學推動環境教育的困境反思以及服務學習在教育發展的風潮下,研究者嘗試以國民中學為研究場域,透過參與觀察六所國中推動環境服務學習方案的發展之歷程,從中探討影響國民中學推動環境服務學習之關鍵因素。 本研究對象是以參與2005年由青輔會辦理的『我的家鄉寶貝-社區生態服務學習』計畫,當中的六所國民中學,包含台北市天母國中、民族國中,台北縣的八里國中、平溪國中以及三和國中以及高雄市的左營國中。 本研究屬於質性研究方法,採取跨個案的研究方法,參與觀察六所學校一整個學期方案發展歷程、深度訪談及文件蒐集等方式,著手進行分析與討論,彙整六所學校各個階段的發展歷程,並從表面的操作模式開始分析,進而深入探討背後影響之關鍵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六所國中的環境服務學習方案,呈現的樣貌十分多元,無論是在議題的選擇上、課程的設計規劃上、或是課程的操作模式上都有著很大的差異。其中面臨共同的困難與挑戰,如國中學生特質的限制、學校課程的配置與人力調配不足、教師對於服務學習認知與專業能力不足、社區與學校需求搭配及溝通協調不易、計畫的時程過短、經費與政策不穩定,以及國中升學壓力等面向。 因此如何考量課程融入的適切性、教師認知與意願、社區機構的意願與配合、學校行政支援與人力調配、國家政策穩定支持,為主要之關鍵因素。 本研究針對想要推行環境服務學習的教師及學校提出建議如下:環境服務學習必須回歸學校課程、整合多方資源、保持與社區彈性的互動空間、選擇親近自然及動態的操作方式、看重學生結構化的反思與慶祝交流活動、方案需持續一年以上、從小地方開始。對於未來研究則建議拓展環境服務學習的其他面向、比較環境服務學習與一般服務學習的差異、以民間機構或社團發展環境服務學習方案等方向繼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