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慈濟「環保行動」實踐典範初探
    (2023) 陳哲霖; CHEN, Jer-Lin
    過去三十多年來,慈濟的「環保行動」已成大規模的群體的社會運動,普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本研究以「價值-信念-規範」(Value-Belief-Norm, VBN)理論為基礎,但基於在本質上為佛教與慈善組織的慈濟,卻有相當完整的環保理念,而且透過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落實環保實踐。因此本研究在VBN理論中加上「慈濟活動參與度」,目的在探討參與慈濟活動對個人環境行為的影響。本研究針對曾參與慈濟活動的民眾,透過網路進行問卷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3,636份,另外以半結構訪問方式訪談12位慈濟志工。研究結果發現「慈濟參與度」直接正向影響「個人環境行為」;同時通過正向影響「世界觀」,進而由「世界觀」影響「對環境後果的覺知」,再經由「對環境後果的覺知」影響到「個人環境行為」。淨迴歸係數的分析顯示「慈濟參與度」與「價值―信念―規範」等中介變項,對「個人環境行為」的整體解釋力(R2)為21.3%。本研究的分析一方面支持「價值-信念-規範」理論,同時彰顯高度強調環保理念的慈濟,透過在各種活動中實踐環保行動而影響個人的環保行為。
  • Item
    戶外遊憩專門化與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關聯性的實證研究-以龍洞戶外攀岩為例
    (2020) 龔鈺文; Kung, Yu-Wen
    本研究以遊憩專門化理論為架構,探討戶外遊憩專門化對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的影響關係,並以戶外攀岩為主題,設計與戶外攀岩活動相關的特定「環境衝擊態度」和「低環境衝擊行為」作為本研究環境態度和行為的測量,研究對象為臺灣龍洞戶外攀岩場的攀岩者,採用便利和立意抽樣的方式,總共收集388份有效問卷,事後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迴歸分析、路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發現戶外攀岩專門化當中的認知、行為、情感構面之間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性,而戶外遊憩專門化對環境態度具有顯著負向相關性、對環境行為有顯著正向相關性,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間沒有顯著相關;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戶外遊憩專門化的情感構面對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皆有較佳的預測力。 根據研究發現,戶外攀岩者的環境行為平均得分偏高,且在專業程度的分類之間沒有顯著差異性,又專門化程度能夠有效預測環境行為,顯示透過戶外遊憩活動的參與能夠提升環境教育倡導的環境行為目標。
  • Item
    台北市越南籍新移民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之研究
    (2013) 陳清淨; TRAN THI SAU
    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向來是環境行為研究中最常受到關注的一種環境行為。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內關於具有設籍在台北市之越南籍新移民的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研究。研究結果將以台北市越南籍新移民的文化背景、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及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之變項對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的作用大小做一個整合的呈現。 本研究大約針對200 位具有設籍在台北市之越南籍新移民為母群體進行研究,並採取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法以質性研究取向,透過台北市越南籍新移民對環境問題的認知、態度,影響其表現的行為來做分析。在調查發現:台北市地區越南籍新移民在垃圾處理及分類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等不同變項下,無顯出明顯的差異,但越南籍新移民民對垃圾處理及分類知識、態度及行為上則有顯著差異,而且當新移民垃圾處理及分類知識愈高,對環境即抱持正向積極的態度,則越能表現負責任之環境行為。 一、 做垃圾處理及分類為了配合政府政策,把日常所有的垃圾分成三大內,按照規定的時間和定點配合,就是提升新移民對生活環境行為負責任,僅可教下一代。 二、 培養新移民環保的觀念和分類之習慣,以方面有助於資源再利用並可減少垃圾產生量,另方面有助於提昇生活品質 三、 對剛來台灣的新移民,家庭陪伴做垃圾處理幾分類是十分重要。 四、 對政府的垃圾處理及分類政策,大多數新移民希望政府能為剛來台的新移民姊妹們開一些有關環保基礎課程。 對新移民環境行為加強做宣導,要有新移民母國的標誌。
  • Item
    推動臺灣生態農業—以新南田董米為例
    (2016) 林哲安; Lin, Jer-An
    近年來,宜蘭縣農舍濫建,破壞水稻田景緻,嚴重影響水鳥棲息。有鑑於此,本研究於壯圍鄉新南村創辦「新南田董米」。新南田董米以友善水鳥、守護水田為訴求,自產自銷。不僅保護鳥類,亦使農民獲得合理利潤,期望農民透過生態農業達成守護水田的共識。 本研究針對新南田董米網路預購者及新南休閒農業區現場遊客進行問卷調查,在統計分析上係採用SPSS 22軟體,首先進行敘述統計分析,就網路預購者與新南遊客之個人背景及各項觀點列出其次數分配表。結果顯示,網路預購者以「新南田董米推廣者的環境行動」及「為保護水田環境盡一份心力」為主要購買理由,同時對農業及農民轉型也相當重視;新南遊客的購買理由則以「為保護水田環境盡一份心力」及「支持宜蘭在地農產品」最多。兩者對新南田董米最大的顧慮同為「很少煮飯」,顯示外食習慣是影響購買意願的重要因素。 其次透過差異性分析,比較新南遊客中參加碾米體驗者與未參加碾米體驗者在環境態度構面與環境行為改變意圖構面上之差異,以探討秉持生態農業及綠色旅遊精神創立之新南田董米所設計的相關活動,對遊客的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影響。結果顯示,參加碾米體驗者之購買意願、忠誠度構面及環境行為改變意圖皆顯著高於未參加碾米體驗者,顯示體驗活動對於新南田董米及生態農產品的推動,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後則以羅吉斯廻歸(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影響遊客購買新南田董米意願之因素。由研究結果得知,對購買意願有顯著影響的變數包括滿意度、推薦意願及重遊意願、所得、參加環保團體、賞鳥經驗等六項;至於重視米口感程度、栽培過程不用農藥認同度、價格平價的認同度、包裝精緻與否認同程度、新南田董米支持程度、性別、年齡、學歷、參加社團投入的程度、賞鳥活動的投入程度,皆無顯著差異。 以上研究結果可提供新南田董米後續發展之建議,並作為臺灣生態農業推動之參考。
  • Item
    臺灣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
    (2017) 鄭群騰; Cheng, Chun-Teng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上自然環境的破壞所引發的各樣問題,已嚴重威脅人類與地球其他物種的生存,而學者們也指出這當中有很大比重來自人類本身的行為。1967年Lynn White批判基督教思想以人為中心本位思考,是引發環境問題的元兇,自此之後,基督教神學家們將信仰回歸聖經並重新詮釋,發現聖經的中心思想是人以上帝為中心,因此「並不是按自己意願主宰萬物,而是以上帝的愛和意旨來對待,並推己及人」。此生態神學的思想翻轉以往基督教世界認為人高於一切萬物、萬物是為了人類而存在的思想,並回應了當代發生的環境問題。1980年代後期,以美國為首,開始反思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之研究,然而此類研究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幾乎沒有,更遑論臺灣地區。臺灣基督徒環境保育實踐工作從陳慈美女士開始,於1992年創立了生態神學中心,1998年擴大成立臺灣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以生態神學的觀點為基底推動環境教育;也不乏有教會的牧者以身作則,將環境友善行為實踐在教會的生活當中,然而普遍來看,教會並不特別強調對環境的關懷,也有虔誠的信仰者並沒有付出對環境的關懷與行動。為釐清臺灣基督徒具有何種基督教信仰世界觀;該世界觀是如何影響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並確立在臺灣實施的基督徒環境友善行為模式,本研究引用聖經、神學理論、生態神學英文專書、英文期刊文獻,提出「教會參與度」、「管家的職份」世界觀、「對環境後果的覺知」,「為環境犧牲的意願」、「個人環境行為」、「政治環境行為」六個構面,並以結構方程式(SEM)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與路徑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管家的職份」世界觀會正向影響「政治環境行為」,並會透過「對環境後果的覺知」的路徑,正向影響「為環境犧牲的意願」,「為環境犧牲的意願」正向影響到「政治環境行為」與「個人環境行為」。本研究結果與過往國外研究有相符、也有相異之處,根據此結果提出臺灣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行為模型,並針對教會中的環境教育與信仰教育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