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自組裝合成中孔碳材之表面修飾及負載鉑(Pt)金屬觸媒之製備、特性鑑定及其在DMFC/PEMFC燃料電池之應用
    (2008) 江建章; Chien-Chang Chiang
    由於目前全球正面臨石化燃料短缺,油價持續高漲;能源短缺的危機迫在眉睫以及日趨嚴重之大氣環境污染等問題,因而相關綠色能源議題也逐漸被訴求且受到重視,其中,風力、潮汐能、太陽能、氫能源、燃料電池等相關研究與發展,近幾年都是世界各國積極尋求替代性能源創新開發之重點方針。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研發新穎之奈米結構孔洞碳材與負載鉑(Pt)等貴重金屬之一步合成奈米中孔洞碳材(Pt-SCMs),並應用於燃料儲存與燃料電池等能源相關領域。 在材料方面,本研究主要利用奈米結構之孔洞性碳材的高比表面積、高結構、水熱及機械穩定性,以及獨特的吸附、電化學及催化等特性作為燃料電池材料,例如:燃料儲存吸附載體或燃料電池電極觸媒擔體。但由於目前許多奈米中孔結構碳材都是利用中孔矽模板(例如:SBA-15)填入碳源經高溫石墨化後,再使用氫氟酸(HF)將模板移除,合成複製而來,其中除需使用高成本之矽烷(silanes)材料外,複製合成中孔碳材的步驟亦十分繁瑣,因而大幅降低其實際應用之可能行性。因此,吾人提出利用低成本之有機化合物一步合成直接製備奈米中孔洞碳材的策略,期能節省合成之時間與成本,更符合商業化應用趨勢。 吾人首先利用一介面活性劑做為軟模版,有機化合物當做碳源,應用有機-有機自組裝(organic-organic self-assembly)方式合成,再使用不同溫度(350℃、550℃、850℃)石墨化,獲得奈米中孔洞碳材(SCMs),隨後,再以有機矽烷類3-[2-(2-Aminoethylamino)ethyl amino]propyltrimethoxysilane(C10H27N3O3Si)進行表面胺基官能化修飾,並透過各種光譜及分析實驗技術,鑑定並探討其物化特性。吾人再於SCMs碳材上負載貴重金屬鉑(Pt),再利用化學方法將金屬鉑還原,最後合成出負載鉑金屬之中孔洞碳材(Pt-SCMs)。隨後,再利用Pt-SCMs複合材料作為燃料電池陰極觸媒,以循環伏特(CV)法測量其電化學特性,並探討比較其對氧氣還原反應(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之催化效能。 本研究所獲得之結果,不僅可望增進吾人對一步合成製備奈米中孔洞碳材SCMs及負載金屬的方法與物化特性及其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或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之電極觸媒應用之瞭解外,並期望能提昇其在燃料電池陰極之氧氣還原催化效能,進而降低觸媒與碳材之製備成本,增加商業化的競爭力。故本研究兼具學術研究及工業應用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