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不同鈷原子層在銀/鍺表面之研究
    (2008) 陳俊榮
    在超高真空的環境下(<10-10 Torr),藉由掃描穿隧顯微鏡(STM)觀察鈷原子島成長的行為。為了阻隔鈷與鍺形成合金,先在鍺的表面鍍上一原子單層的銀,並加熱使其形成(√3×√3)的穩定重構,利用分子束蒸鍍鎗在其表面成長鈷的磁性薄膜。蒸鍍上1.4 ML、2.1ML、2.8 ML、3.5 ML、4.2 ML及4.9 ML的鈷並經加熱退火至400 ℃,即成功地發現鈷原子在表面上形成週期性之二維原子島。當鈷原子鍍量不同時,鈷島的成長模式將有不一樣的行為;且隨著鍍量增加,鈷原子島的成長會由二維成長轉變成三維成長。我們也發現,三十五層以上的鈷原子島重構依舊會維持2x2的結構,顯示出鍺基底對於鈷原子島的作用力很大,也代表T4 site 成長為2x2結構比1x1更利。而比較加熱退火至不同的溫度的情況,在低鍍量時鈷原子島面積的成長與溫度成正比關係;若鈷鍍量超過3.5 ML時,鈷原子面積成長將趨於平緩。對週期為2x2的鈷原子島,其成長是一層伴隨著一層地,發現層與層之間的成長有三種方向。
  • Item
    矽單層在銀/矽(111)-(1x1)薄膜表面上的成長
    (2015) 吳佳原; WU, Jia-Yuan
    在本實驗中我們利用液態氮將 Si (111)-7×7 基板降至100 K後,再用K-cell 蒸鍍銀原子於表面,經過熱退火後得到平整的銀薄膜。 在該薄膜上我們維持一定的溫度蒸鍍矽原子,藉此成長矽單層。在改變不同溫度下蒸鍍矽原子,我們透過掃描穿隧式顯微鏡發現4種不同結構的矽單層,包括4×4、√13×√13-1、√13×√13-2、2√3×2√3,並且發現 4×4 結構在高溫比較容易出現。而在超過 1 ML 的鍍量實驗中我們發現第二層的矽單層和 2×2 的有序排列。 另外,從低能量電子繞射儀的觀察,發現銀薄膜表面原子排列存在錯位,在這種表面成長矽單層會使得排列方向改變。在排列方向改變的區域存在明顯的邊界或是排列的空缺。
  • Item
    近場掃描微波顯微鏡的研發製作
    (2015) 賴奎元; Lai, Kwei-Yuan
    鐵磁共振儀是研究自旋動力學不可或缺的強大工具。多年前本實驗室以向量網路分析儀(VNA)為基礎開發了鐵磁共振儀(FMR)。現在我們致力於將研究延伸到局域性的鐵磁共振量測(LFMR),而近場描微波顯微鏡(NSMM)正是達成此目標的必要條件。 文主要呈現自行研發製作掃描穿隧顯微鏡(STM)和近場掃描微波顯微鏡(NSMM)的過程,包含兩套顯微鏡架設所需的核心理論、儀器介紹、開發過程。最後,以特製的樣品來檢驗STM與NSMM的解析度與靈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