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走讀他鄉課程對學生以地方為家的啟發-臺北醫學大學「生態社區營造」通識課程為例
    (2022) 陳信實; CHEN, HSIN-SHIH
    家代表著什麼?在全球環境危機下,人類逐漸關注永續發展並思考應該如何繼續生存在這顆星球上,因此人們必須回頭思索自己與家的關係與意義。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 ,個案範疇為林益仁老師於2020年於台北醫學大學開設之「生態社區營造」通識課程之修課學生,在基隆、汐止、尖石三個不同地區的進行教學,課程共進行三次,共五天的活動。讓學生親自走訪地方,實際體驗、認識不同人的家。研究資料收集的部分,研究者在本研究課程以擔任助教的身份,透過全程參與課程獲得研究資料。所收集的質性資料共有5項,包含學生心得、問卷、教師資料、研究者筆記、課程側錄。以回應本研究目的(一)探討走讀他鄉課程,學生的感受與想法;(二)探討學生參與走讀他鄉課程體驗所獲的內容;(三)探討學生參與走讀他鄉課程以地方為家這一概念的認識。歸納出學生「林益仁老師走讀他鄉課程學習以地方為家的方式」,「學習以地方為家的歷程與內涵」作為本研究課程結論。對於「林益仁老師走讀他鄉課程學習以地方為家的方式」本研究彙整有四項: (一)親自走訪地方:產生與地方的經驗連結; (二)閱聽在地的故事:學習發展歷史脈絡,感受當地居民記憶與情感; (三)與人交流互動:分享聆聽不同人的看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與討論; (四)教師以生命行動實踐對家的營造:成為學生的學習典範; 針對「學習家的歷程與內涵」本研究歸納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識家的樣貌,走讀認識別人的家; 第二階段:參與家的實踐,參與小米方舟團隊的行動; 第三階段:開啟自己以地方為家的探索與想像,表達對家的地方感與反思; 最後本研究對走讀課程設計、對大專生環境教育及對地方研究給予未來建議。
  • Item
    天母地區地方本位教育重要內涵之探究
    (2020) 曾毓仁; Tseng, Yu-Jen
    本研究從地方本位教育的實務工作中開始,以研究者的工作團隊「善步地方教育工作室」在天母推動的地方本位教育課程為起點。本研究運用Smith(2002)提出的地方本位教育的文化研究、自然研究、解決真實問題、工作現場實習、參與社區發展與公民議題五個重要取向為架構,以聯合國所提供的未來發展原則-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為依歸,蒐集關於天母地區各面向的資料,並訪談天母在地重要團體及地方人士,發展天母地區的地方本位教育重要的教育內涵,並編製一份審議問卷,邀請天母地區重要的地方人士以及當地學校環境教育業務職掌的老師們填寫問卷,判斷其重要性及他們對於各重要內涵的想法,最後統整、修改成天母地區之地方本位教育內涵。 此研究產出天母地區的地方本位教育內涵共19條,文化研究6條,自然研究4條,解決真實問題2條,工作現場實習2條,參與社區發展與公民議題5條。文化研究、自然研究、解決真實問題較有交集,工作現場實習、參與社區發展與公民議題則有爭議較大且分數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