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教師群參與地方本位課程設計歷程之環境教育專業發展─以金門一所國中的閩式建築課程為例
    (2015) 林喬茵; Lin, Chiao-Yin
    本研究從環境教育的實務工作中啟發,以金門一所國中的閩式建築課程為案例,探討教師群參與地方本位課程設計歷程的環境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個案研究法,以參與觀察、訪談、文件為研究資料,並以紮根法分析。 參與課程設計的教師群為跨領域組成,包括自然、社會、語文、藝術、綜合領域教師,以及提供行政協助的校長及行政人員。閩式建築課程以地方本位教育理念設計,並結合節能減碳概念,課程設計歷程為期一年,教師群歷經(1)培力發想期、(2)規劃統整期、(3)課程實施期以及(4)檢討與延續期四個時期,最終完成三天的暑期營隊。 研究結果發現,教師群參與閩式建築課程設計歷程經歷「學習者」、「課程設計者」與「教學者」的角色轉換,從實踐中培養的環境教育專業可歸納為閩式建築學習、教師的營隊實踐與專業發展、夥伴關係的連結與磨合。顯現為推動地方本位教育課程,教師需具備的環境教育專業能力包括環境教育主題內容、課程設計與實施專業,以及夥伴關係三類。參與地方本位課程創造教師合作學習、協同教學、同儕觀摩的互動機會,形成參與式、行動研究取向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方式,使教師獲得更多元的學習,並且發揮專業完成地方本位課程。 然而,研究結果亦發現推動地方本位課程會遭遇各種學校現場的限制與困難,包括共同討論時間不足、教師兼任行政負擔、教師參與動機及意願、業務歸屬定位模糊等。顯現推動地方本位課程不僅主題須因地制宜,推動方式亦要因地制宜,系統性考量參與者特質及地方場域脈絡因素。針對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環境教育實務推動及後續研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