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狩獵與危害防治對臺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族群影響之探討
    (2009) 吳幸如; Hsin-Ju Wu
    野生動物保育法自從在1989年公告實施後,近年來許多研究已顯示多數保育類野生動物種數量因此穩定增加中,但中大型哺乳動物中唯一未列名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的臺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卻不明原因明顯減少。由於野豬是廣受歡迎的山產,牠獨特的拱地行為也會破壞農作物,是否因此使得其與人之間的衝突性高於其他物種,而增加了獵捕壓力、導致族群下降,值得深入探討。而野豬一向是台灣山林很重要的自然資源,為能永續利用,了解其族群現況、探討族群減少的原因是否與未受法規保護,以及與人之衝突(包括危害作物及遭受過度獵捕)嚴重有關,乃十分重要。 本研究主要包括四大章節,首先藉由過去相關文獻之結果整理出野豬特有的生物特性如何影響人類對其捕殺的動機,也由1993~2007年間相關野生動物調查文獻之次級資料整理與獵人訪問資料,比較野豬與其他大型保育類物種--台灣獼猴(Macaca cyclopis)、臺灣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臺灣長鬃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 與臺灣水鹿(Capricirnis crispus swinhoei))之相對數量,來了解其近年來之族群動態。文獻整理結果,野豬容易受人獵捕的特質可能因其與家豬同種,肉質同受人類青睞,加上其以特有鼻骨掘土之拱地行為與喜歡在平坦農地活動之特性,容易引發與人之衝突。在族群動態方面,比較兩類資料分析結果,皆顯示野豬與水鹿數量同屬其中最低等級,顯著低於保育類物種山羌、獼猴與長鬃山羊,確實值得注意。 其次,研究者於2003.8~2006.10年間以深度訪談法與半開放問卷訪問為主、自然觀察法為輔,在野豬族群明顯減少之花蓮、南投、台東、高雄與屏東五縣山區,分別以滾雪球取樣法與分層隨機取樣法對當地經常狩獵獵人與受危害農民進行野豬狩獵與危害現況調查。結果顯示受訪野豬獵人以年齡在36-55歲間之中年人最多,其中有23 %只獵捕野豬一種獵物。最常使用鐵夾及吊子在海拔600-1600m之山區狩獵,但青年獵人顯著偏好槍獵。而從危害現況調查結果中發現,雖然野豬對玉米、地瓜及芋頭等作物危害較為嚴重外,但除部份地區之玉米外,皆非受訪農民主要作物,加上近十年捕獲之危害野豬數量也有愈來愈少的趨勢,顯示野豬危害嚴重程度可能因其數量減少而減輕;但不論受害是否嚴重,受訪農民均顯著偏好以獵殺法來防治其危害,其中又以獵狗團圍獵的效果最好。另在高雄梅山地區以胃內含物與排遺顯微分析進行農地與遠農地之野豬食性比較,發現兩者間的種類並未重疊,顯示森林深處活動之野豬應不會到農地覓食而造成危害。 接著為進一步分析影響選擇狩獵野豬之因子,研究者在2002.5~2006.10間以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法在桃源鄉梅山地區記錄當地使用索套或獵槍之狩獵事件中獵獲之物種、成功率與地點中之農地比例等,結果顯示該地狩獵事件發生之季節間與是否為農地均無顯著差異。但獵獲物種以野豬與山羌數量顯著偏高,其中又以獵槍法顯著獵獲較多野豬。而以穿越線調查法在該區狩獵頻度與動物相對數量時,發現山羌數量顯著高於野豬,顯示野豬在當地被選擇性獵捕。另由訪查發現當地野保法之執法偏重物種保育,對野豬族群之幫助並不大。最後,藉由對獵人之深度訪問調查與次級資料整理,發現野豬肉的販售價格是十年來唯一有增加趨勢的大型野生動物,經濟價值也影響其狩獵偏好。而文化價值的調查結果,也顯示野豬在原住民的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