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探討教師科技導入評量的信念、評量的實務、與學生表現間關聯性的系列研究
    (2019) 簡頌沛; Chien, Sung-Pei
    摘要 為了因應強調培養學生推理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教育改革,現今的評量工具應讓教師得以有效且穩定地測得學生的這些能力,進而設計出幫助學生培養上述能力的課程活動。誠然,科技的進步已幫助教師測量與評估許多過去無法測得的學生能力,諸如數學能力、科學概念,甚或是學生於每一個學習環節所使用的解題策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學校的科技資源,用於設計與執行評量的教學時數,以及教師如何執行評量,評量本身與實際教學的一致性都有可能影響科技融入評量能否在學校中順利實施。而不論是教師如何執行評量與評估評量的成效或是教師對學校資源的覺察,又都與教師信念有關。 因此本系列研究透過3個子研究力求探索台灣科學教師對於科技融入評量的信念成分為何,驗證其信念與實務之間的關係,並評估教師對於科技融入評量的信念與實務如何調節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本系列研究的執行過程中,教師信念的相關文獻與理論如: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與decompo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DTPB) 則構成了貫串全文的編碼架構與理論模型。 首先,在子研究1當中,藉由40位專家教師的晤談與編碼分析,我找出了10項主要的科技融入評量的信念成分及其特徵。此外,受訪的教師亦依據其實際使用科技融入評量的情形而被分為經常使用者、偶爾使用者、與未使用者三類。交叉比對這些老師的信念與實務則發現到,不同使用程度使用者所持有的信念亦有所不同。例如,隨著使用頻率的提高,教師所持的正向信念亦會越高;然而負面信念卻是由偶爾使用者拔得頭籌。 接著,為了進一步檢驗子研究1所發現的10項信念成分是否真的是組成教師科技融入評量信念的成分,我將子研究1的10項信念成分改寫為子研究2的信念問卷,並邀請494台灣的高中科學教師填寫,並藉由因素分析的結果確認此分問卷具備足夠的信效度來測量教師的科技融入評量信念。最後藉由結構方程式分析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所提供的路徑分析,我發現了除了從未使用者之外,其餘教師的有效性信念、方便性信念、相容性信念都會顯著且正向地影響其對科技評量的態度,而態度又能決定其使用科技評量的傾向。 在此系列的尾聲,為了評估教師對於科技融入評量的信念與實務如何調節學生的學習成效,子研究3採用2階層的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除了從學生個體層次探討其課堂參與、電腦使用經驗如何影響其學習成效,亦由學校層次探討屬於該校特色的教師科技評量使用時數、教師科技評量使用傾向、學校平均電腦使用經驗如何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更呈現學校層次的變數如何調節學生層次變數與其學習成效的關係。結果顯示,學生層次變數均對其學習成效有顯著正向影響,學校層級變數則對其學習成效有調節作用卻無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