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科技工具融入高中十年級上學期數學教科書之分析
    (2021) 林宗佑; Lin, Tsung-Yiu
    十二年國教課綱於108學年第1學期正式上路,課程比起以往有了很大的調整,除教科書中的學習內容與之前相比有些不同外,科技工具的使用也是一大重點。本研究主要是分析,10年級上學期四個版本的教科書中,科技工具融入的活動或是任務。透過了文獻的探討,將TIMSS(2002)、Chance et al. (2007)、Yang et al. (2019)、5E學習環、Ruthven and Hennessy (2002),這些不同類別的文獻,透過 Buckland (1991)提出關於資訊的意義,形成一兩面向四維度分析教科書的架構。其中科技融入面向包含了功能分析與期望分析兩維度;而另一面相則是數學學習面向,包含了素養分析與歷程分析兩維度。 透過這四個維度分析四個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得到以下研究結果:在功能分析中,比例最高的是計算自動化,占比54%;在期望分析中,比例最高的是調查與解決問題,占比62%;在素養分析中,比例最高的是「用」,占比56%;最後在歷程分析中,占比最高的是幫助學生進行計算或作圖,占比58%。除了以上量的分析外,在文章中亦有針對這些量化結果做出質性的描述。 另外也有針對四個版本在不同維度上的占比加以說明,除了彼此間的共通點外,四個版本也各自有其特色。A版本編排的特色為;盡量給予學生使用科技探索的機會;B版本的編排特色為;傾向使用科技進行驗證;C版本的編排特色為:重視計算器的使用。D版本的編排特色為:注重使用科技幫助學生理解。
  • Item
    二維材料介面導致鐵薄膜磁耦合分離現象
    (2018) 林宗佑; Lin, Zong-You
    本實驗旨在於探討鐵磁薄膜沉積在單層二硫化鉬(MoS2)與二氧化矽基板(SiO2 /Si(100))兩種不同表面上產生的矯頑場(coercivity)差異,其鐵薄膜具有不連續的磁耦合分離性質,並分析推測此現象的可能來源。 我們利用自製的化學氣相沉積系統(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合成大量二硫化鉬單層薄膜於二氧化矽基板,並以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拉曼光譜儀(Raman spectrum)驗證其大多為單層的厚度結構。其後於超高真空環境(10-9 torr)蒸鍍鐵薄膜於其上,再以磁光科爾顯微鏡(magneto optical kerr mi-croscope)量測之。結果上,我們發現樣品表面的磁滯曲線(hysteresis loop)呈現非方正的鐵磁曲線,呼應我們對於鐵膜微觀表面上具有許多磁性粒子團的預測,且異質介面導致鐵薄膜在不同介面上有著相異的矯頑場,是為鐵薄膜磁耦合分離現象,此現象伴隨著鐵薄膜厚度提升而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