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

一.歷史學系

本系的前身為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史地學系,成立於民國35年,另設有三年制史地專修科一班,系主任兼掌科主任一職。民國38年,史地專修科第一屆學生結業,該科停止招生。民國44年,本校由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師範大學,史地學系屬文學院。

 

民國51年,史地學系擴充為歷史學系和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歷史學系獨立之後,以事屬初創,頗費經營。幸首任系主任朱雲影教授多方擘劃,方漸就緒。民國54年夏,朱教授以事繁辭主任職,繼由戴玄之教授接任系主任。民國56年7月1日,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改制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仍隸屬文學院。58年,系主任戴玄之教授赴南洋大學講學,由朱雲影教授代理主任職。翌年8月,李符桐教授出掌系務。民國65年8月,王家儉教授接任系主任,68年夏,王教授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系主任職務由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朋園教授代理。69年2月,張教授接掌系篆,旋於同年8月赴美講學,系主任職務乃由文學院院長李國祁教授兼任。70年2月,郭為藩校長聘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明德教授出任本系主任,迄75年7月期滿離職為止。同年8月,繼由鄧元忠教授出任系主任。81年5月,系務會議依據本系主任選薦辦法,推選王仲孚教授為系主任,呈梁尚勇校長核定,於同年8月1日就任。民國84年8月以來,由鄭瑞明教授、吳文星教授、廖隆盛教授、林麗月教授、陳豐祥教授、陳登武教授、陳秀鳳副教授相繼接掌系務,105年8月起,由陳惠芬教授接任系主任迄今。

  

本系在歷屆主任領導經營下,對師資之選聘均極為慎重,積極提倡學術研究風氣,並力求圖書、設備之擴充,因而系務得以蒸蒸日上。目前本系有專兼任教師30餘位,除教學研究之外,另定期舉行研討會,討論有關教學及研究心得。本系現典藏有圖書雜誌6萬餘冊,其他各國歷史掛圖、錄影帶、幻燈片、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打字機、顯像機、錄放影機、擴音機、錄音機、螢幕、膠裝機、電腦、掃描器等教學設備亦日漸充實。近年來因科技日趨發達,電腦、網際網路等愈形重要,本系乃架設歷史學系系站,希望能與各區人士互相交流(http://www.his.ntnu.edu.tw/main.php)。歷屆畢業系友均能卓然自立,或執教鞭、或任教務、或掌校政,孜孜不懈為國家社會服務。此外,獲得碩士或博士而執教於國內外大學及在各學術機構擔任研究工作者不僅為數可觀,表現亦極為優異。

二、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鑒於國內學術發展之需要,本校於民國59年8月成立歷史研究所。初僅設碩士班。創所之初,一切因陋就簡,幸經歷任所長及多位師長之奔走擘劃,刻苦經營,終能開物成務,奠下今日發展的基礎。首任所長為朱雲影教授,民國60年8月李國祁教授繼任所長,極力延攬著名學者至本所任教,並嚴格要求訓練學生專業研究之能力,對本所師資之充實及研究生素質之提昇有重要貢獻。民國66年2月張朋園教授接任所長,一本延攬名師、提昇學生研究能力之政策,對本所紮實學風之蔚成有重要影響。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師資的充實,學術水準逐年提高,並衡諸國內學術發展的需要,於民國66年8月增設博士班,對本所學術水準之提昇及發展有重大助力。69年2月,張朋園教授兼掌所系,此後所長由系主任兼任遂為定制。85年起實行系所合一制,直迄於今。在歷任所長的經營之下,繼續致力於海內外優良師資之延聘、碩博士班課程之充實及研究水準之提升,本所因能保持優良學風,日益求進。

 

本所成立之初,即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經濟研究所合作,聘請該院研究員至本所開課並指導學生論文。此外,又聘請國外著名學者來任客座教授,師資陣容極為堅強。研究及教學重心偏重於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經濟史,近年在台灣史研究方面,亦有長足進展。另外,在學術研究上,特重史學與各科間之科際整合,在國內各史學研究所間,以開課新穎、訓練嚴格而著稱。為擴大研究生見識,本所經常聘請國內外學者蒞所專題演講。本所碩士班修業限制二年至四年,至少須修滿28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四學分;博士班修業年限二至七年,必須修滿20學分。攻讀碩士者,須具備外國語文能力至少一種;攻讀博士者,須具備至少兩種,經考試及格認可,且兩種學位均須撰寫畢業論文。故歷年來本所畢業論文學術品質皆甚優良,在國內、外風評甚佳。

  

此外,配合本校進修推廣部之發展,為提升中等學校歷史教師教學品質,本系曾於民國67年7月開辦暑期四十學分班。繼又於民國82年9月開設週末四十學分班。民國92年7月,開辦在職進修碩士班課程歷史科學分進修班。民國88年7月,本系為加強中學教學專業知能與實務之研究,提供中學歷史教師進修學位管道,特開設暑期教學碩士班,現任歷史教師通過招生考試入學,修業年限二至四個暑期,通過論文口試後授予碩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晚清的法律、社會與國家--以《點石齋畫報》的法律事件為中心
    (2011) 陳彥育
    《點石齋畫報》為光緒年間上海發行的畫報,前後十四年共四千餘幅案例,無論是數量或內容,都提供一份了解晚清的材料,而圖文並茂的畫報的性質,是具體的再現晚清的社會。《點石齋畫報》豐富的案例,正好可做為觀察晚清法律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對話。 第二章討論官場百態與帝國統治。透過科舉(正途)和捐官(異途)晉升成為官員,施展經世致用的抱負,此時身分成為國家意志的代言人,這一路的仕途之旅,從開始就一直與法律打交道,透過法律改變身分,踏入官場後,運用法律實踐政治理念,遇到衝突時,經由法律展現國家公權力,在晚清帝國境內特有的租界土地上,華洋相處,依循法律溝通中西租界事務。本章從科舉考場、仕途官場,到租界洋場去觀察官員和法律的互動情形。 第三章探討晚清法律與司法實踐。雖官府希望地方平安無波瀾,但免不了有糾紛與衝突的事件發生,當事件送入官方,正式進入司法程序後,身為父母官的地方政府受理問訊,量罪論處,讓社會回歸和諧穩定。這個課題同樣也是民間要面對的,當民間遭遇到自身權益受損時所抱持的心態,無論是走入衙府或經由民間自身發展的網絡進行調解,都是一種抉擇,本章以審判案例為主,瞭解州縣接下民間訴案件進行審理的處理,並觀察民間的訴訟心態及其發展出不同的解決方式來檢視晚清司法的內涵。 第四章討論晚清司法救濟的管道與實踐。當法律與規範都無法解決時,最終自我救濟的手段和申訴與補救的管道是什麼?對晚清人民而言,經由官方的越訴或赴京直控,或是民間信仰中的果報感應、天道、冥譴等內容或是地獄遊歷等,雖是不同的書寫,都是民間追求司法救濟的方式。
  • Item
    北宋時期嶺南地區的文教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2018) 歐陽儀; Ou Yang, Yi
    嶺南自古被中原王朝視為偏遠、瘴癘之地,是以在宋代前的中原歷朝各代對嶺南的統治,較缺乏積極的作為。 在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971年)將嶺南歸入宋朝版圖後,宋代歷任君主及大臣在朝廷的主流政策更迭下,對嶺南之經營策略或有變更,本文爰以《宋史》及《續資治通鑑長篇》為宗,並以當時時人筆記及其他古籍為輔,試圖從「文教」、「經濟」、「社會」等三個面向,著手探討嶺南在宋廷的經營下,其所採取之相關措施為何?又替嶺南一地帶來何種的文教與經濟發展?社會上又有何變遷? 於文教上,北宋時期計有三次官方之大舉興學──分別為仁宗、神宗及徽宗時因為新政改革,重視人才之培育,而在全國各地推動官學之新建或擴充。受到此三波興學政策的影響,嶺南一地的州縣官學林立,連帶使得嶺南一地出身的進士人數也大幅度地增加,且降自北宋後期,嶺南登科進士的出身地已非集中於廣南東路或單一州縣,如廣州、潮州等,而是呈現擴散狀分布至廣南西路甚或更為偏遠的邕州與瓊州等地,顯示出當時儒學已經逐漸普及且深化的事實,也反映出嶺南一地於此時已經具備日後士人社會的雛型。 其次在經濟上,嶺南一地位於廣州的市舶司於北宋時期獲得不小的發展。在宋初太祖於廣州置有市舶司後,北宋歷代君王除了讓管理市舶司的主政者由宋初的廣州地方長官兼任,改為由朝廷派任官員專職管理外,尚有一些強化廣州商貿地位與保護商業的措施──如神宗朝令商人請引必須至廣州市舶司請引方得貿易,便反映出朝廷日漸重視廣州市舶司的事實。此外,太祖、太宗朝開始對嶺南當地不合理的稅制進行改革,及北宋中期對經濟作物種植政策的變更與糧食作物(如占城稻、麥作等)之推廣與種植技術的進步,都對嶺南當地的經濟民生有著相當的助益。 至於社會變遷上,嶺南是有著許多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宋初沿襲過往朝代,於邊境上設有羈縻州,對當地的少數民族視為化外,採取羈縻式的消極管理。仁宗景祐年間,在嶺南一地爆發儂智高之亂後,促使宋廷意識到嶺南當地少數民族管理的重要性,開啟了對少數民族政策的改革。爾後神宗、徽宗二朝於嶺南一地開邊拓土後,將眾多的少數民族納為王民,此舉不只使得戶數、兵源增加,也使得朝廷對當地的控制力逐漸深入,更有別於過往,此時朝廷積極將當地峒丁、土丁納編為王朝體制,並使之戍守嶺南當地,實是充實了嶺南邊地的國防實力。 綜而言之,在經過北宋一朝的多元經營後,嶺南一地於文教、經濟上有不少的發展,於社會上亦有不少的變遷,使嶺南自傳統的鳥聲禽呼之地,逐漸成為文明與穩定的社會;並在後來宋室南渡後,成為宋廷抵禦北方金人、蒙古等強權之重要後備基地,是以北宋對嶺南地區的經營,在中國南方發展史上實是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 Item
    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
    (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1983-06-01) 蔡淵洯
  • Item
    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商業
    (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1985-12-01) 蔡淵洯
  • Item
    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
    (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1983-01-01) 蔡淵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