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

一.歷史學系

本系的前身為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史地學系,成立於民國35年,另設有三年制史地專修科一班,系主任兼掌科主任一職。民國38年,史地專修科第一屆學生結業,該科停止招生。民國44年,本校由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師範大學,史地學系屬文學院。

 

民國51年,史地學系擴充為歷史學系和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歷史學系獨立之後,以事屬初創,頗費經營。幸首任系主任朱雲影教授多方擘劃,方漸就緒。民國54年夏,朱教授以事繁辭主任職,繼由戴玄之教授接任系主任。民國56年7月1日,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改制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仍隸屬文學院。58年,系主任戴玄之教授赴南洋大學講學,由朱雲影教授代理主任職。翌年8月,李符桐教授出掌系務。民國65年8月,王家儉教授接任系主任,68年夏,王教授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系主任職務由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朋園教授代理。69年2月,張教授接掌系篆,旋於同年8月赴美講學,系主任職務乃由文學院院長李國祁教授兼任。70年2月,郭為藩校長聘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明德教授出任本系主任,迄75年7月期滿離職為止。同年8月,繼由鄧元忠教授出任系主任。81年5月,系務會議依據本系主任選薦辦法,推選王仲孚教授為系主任,呈梁尚勇校長核定,於同年8月1日就任。民國84年8月以來,由鄭瑞明教授、吳文星教授、廖隆盛教授、林麗月教授、陳豐祥教授、陳登武教授、陳秀鳳副教授相繼接掌系務,105年8月起,由陳惠芬教授接任系主任迄今。

  

本系在歷屆主任領導經營下,對師資之選聘均極為慎重,積極提倡學術研究風氣,並力求圖書、設備之擴充,因而系務得以蒸蒸日上。目前本系有專兼任教師30餘位,除教學研究之外,另定期舉行研討會,討論有關教學及研究心得。本系現典藏有圖書雜誌6萬餘冊,其他各國歷史掛圖、錄影帶、幻燈片、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打字機、顯像機、錄放影機、擴音機、錄音機、螢幕、膠裝機、電腦、掃描器等教學設備亦日漸充實。近年來因科技日趨發達,電腦、網際網路等愈形重要,本系乃架設歷史學系系站,希望能與各區人士互相交流(http://www.his.ntnu.edu.tw/main.php)。歷屆畢業系友均能卓然自立,或執教鞭、或任教務、或掌校政,孜孜不懈為國家社會服務。此外,獲得碩士或博士而執教於國內外大學及在各學術機構擔任研究工作者不僅為數可觀,表現亦極為優異。

二、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鑒於國內學術發展之需要,本校於民國59年8月成立歷史研究所。初僅設碩士班。創所之初,一切因陋就簡,幸經歷任所長及多位師長之奔走擘劃,刻苦經營,終能開物成務,奠下今日發展的基礎。首任所長為朱雲影教授,民國60年8月李國祁教授繼任所長,極力延攬著名學者至本所任教,並嚴格要求訓練學生專業研究之能力,對本所師資之充實及研究生素質之提昇有重要貢獻。民國66年2月張朋園教授接任所長,一本延攬名師、提昇學生研究能力之政策,對本所紮實學風之蔚成有重要影響。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師資的充實,學術水準逐年提高,並衡諸國內學術發展的需要,於民國66年8月增設博士班,對本所學術水準之提昇及發展有重大助力。69年2月,張朋園教授兼掌所系,此後所長由系主任兼任遂為定制。85年起實行系所合一制,直迄於今。在歷任所長的經營之下,繼續致力於海內外優良師資之延聘、碩博士班課程之充實及研究水準之提升,本所因能保持優良學風,日益求進。

 

本所成立之初,即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經濟研究所合作,聘請該院研究員至本所開課並指導學生論文。此外,又聘請國外著名學者來任客座教授,師資陣容極為堅強。研究及教學重心偏重於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經濟史,近年在台灣史研究方面,亦有長足進展。另外,在學術研究上,特重史學與各科間之科際整合,在國內各史學研究所間,以開課新穎、訓練嚴格而著稱。為擴大研究生見識,本所經常聘請國內外學者蒞所專題演講。本所碩士班修業限制二年至四年,至少須修滿28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四學分;博士班修業年限二至七年,必須修滿20學分。攻讀碩士者,須具備外國語文能力至少一種;攻讀博士者,須具備至少兩種,經考試及格認可,且兩種學位均須撰寫畢業論文。故歷年來本所畢業論文學術品質皆甚優良,在國內、外風評甚佳。

  

此外,配合本校進修推廣部之發展,為提升中等學校歷史教師教學品質,本系曾於民國67年7月開辦暑期四十學分班。繼又於民國82年9月開設週末四十學分班。民國92年7月,開辦在職進修碩士班課程歷史科學分進修班。民國88年7月,本系為加強中學教學專業知能與實務之研究,提供中學歷史教師進修學位管道,特開設暑期教學碩士班,現任歷史教師通過招生考試入學,修業年限二至四個暑期,通過論文口試後授予碩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宋人紀錄中的金太祖諸子—以「集體描述」為中心的觀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12-??) 陳昭揚; Chen, Chao-yang
    本文討論宋人紀錄中金太祖諸子「集體描述」的內容。「集體描述」是一種彙整性質的說明,旨在簡單但全面地介紹金太祖諸子的身分事蹟。其書寫形式相當制式,主要是羅列太祖諸子的基本資料,包括姓名、長幼次序、職務、官爵、事跡、親屬關係等。整體合觀,這些「集體描述」呈現了一種敘述的系統。本文觀察《金虜節要》、《松漠紀聞》、《神麓記》、《金虜圖經》、《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續編兩朝綱目備要》等7 種宋人文獻的「集體描述」,說明其傳承關係,並以《金史》比對其中紀錄。觀察之後有三點認識:第一,目前可見的「集體描述」,存在著以李心傳著作為樞紐的敘事系列。第二, 這些「集體描述」的取捨與內容,具備了由全面到片面,由模糊到確實的變化趨勢。第三,這些「集體描述」中的金太祖諸子描述,宗弼、宗望、宗輔、宗峻、宗幹等5人較為清楚而豐富,宗傑、宗雋、宗強、宗敏等4人的描述較為模糊而簡略,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或與他們曾否參與對宋征戰,以及是否身為皇帝之父有關。
  • Item
    略論金朝統治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 陳昭揚
    本文彙整學界成果,簡單論說金朝統治的影響,並觀察金朝的歷史地位。目前所見,金朝的歷史地位可由兩方面觀察,一是對漢人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二是在北亞民族與漢人互動關係中的作用。對漢人世界而言,金朝調整了部分中國政治演變的趨勢,也有許多金代現象成為中國往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許多唐宋變革以後已趨隱沒的歷史現象,又因金朝統治而得活躍。對北族與漢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而言,金朝的存在具備著承先啟後的作用,既推進了北族王朝征服中國的勢態,也完成了一次結合北亞世界與南方漢人世界的示範。
  • Item
    略論金朝統治的影響及其歷史地位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 陳昭揚
    本文彙整學界成果,簡單論說金朝統治的影響,並觀察金朝的歷史地位。目前所見,金朝的歷史地位可由兩方面觀察,一是對漢人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二是在北亞民族與漢人互動關係中的作用。對漢人世界而言,金朝調整了部分中國政治演變的趨勢,也有許多金代現象成為中國往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許多唐宋變革以後已趨隱沒的歷史現象,又因金朝統治而得活躍。對北族與漢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而言,金朝的存在具備著承先啟後的作用,既推進了北族王朝征服中國的勢態,也完成了一次結合北亞世界與南方漢人世界的示範。
  • Item
    金代官員遷轉中出身的作用
    (2011/08-2012/07) 陳昭揚
  • Item
    金代官員遷轉路徑研究
    (2010/08-2011/07) 陳昭揚
  • Item
    金代流外職及其人員資格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14-05-01) 陳昭揚
    本文將整理金代流外職及其任職人員資格的相關規範,並得出下列三點結論。第一,金朝設置了大量的有品流外職,於是職務的流內、流外屬性判別標準已非品秩有無,而是官吏之別,凡為吏職者,即便有品,仍屬流外。第二,金代流外職人員的資格與職務屬性間的對位關係頗為複雜,有品流外職乃是專任「品官」,至於無品流外職,部分的高階職務將制度性地以「品官」充任,並對初任的無散官人員設定散官授予辦法。第三,原在北宋本為分類官員身份的「有出身」、「無出身」資格,在金代將轉為分類中央吏員或宮中承應人能否出職的身份資格,此時金朝將擁有大量的「有出身」、帶散官的未出職人。
  • Item
    金代監察御史的選任制度及其運作--以官員組成為中心的考察
    (東吳大學歷史系, 2012-12-01) 陳昭揚
    金代監察御史的選任制度對其官員組成影響較大的規範有二:一是對官員身份條件的設定,此處限制了官員的族屬與出身條件;二是對官員前任職務的設定,此處主要的限制範圍為前職的職品。此外,選任之際也有一些基於實務需求而逐漸成形的運作慣例,如監察御史官員多是選自尚書省人員。這些規範與慣例,基本上得自於金朝對監察御史的重視及多元族群環境的需求。
  • Item
    金代監察御史的配置與授任
    (2010-06-05) 陳昭揚; Chen, Chao-yang
  • Item
    金代的官員遷轉路徑--以格法為中心的觀察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01) 陳昭揚
    本文以格法為中心,考述金代世宗、章宗時期的官員遷轉路徑。經由格法內容,可以探得金朝的官員遷轉路徑主要藉由三道程序建立。第一,依據職掌性質與職品高低分等職務,一套適用於遷轉的職務等級序列因此建立。第二,透過軍功、勞效、進士、門廕、出職等五大入仕途徑的分梳,官員獲得分類,遷轉路徑將可循類設制。第三,遷轉路徑的優劣主要分化於部擬除授場合,此為多數官員仕宦初期的必歷階段,各類官員將有各自的可任職務,遷轉路徑獲得分類與分等,其待遇與政治權益因此有別,各類官員的仕宦前途也將有不易超脫的既定格局。基本上,金代世宗、章宗時期官員的仕宦初期遷轉待遇可分六等,而高階百司承應職出職者,以及進士、武舉、軍功、勞效等出身之官員,將可獲得較佳的遷轉路徑。
  • Item
    金初漢族士人的政治參與
    (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 2011-01-01) 陳昭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