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禪 與 道 對 20世紀抽象畫的影響--兼論研究者的體驗與表現
    (2013) Sagar Talekar 德卡
    緒論聚焦於東西方觀點下的禪與道,對其哲學及其對東西方藝術的影響進行相關文獻探究。縱然許多東西方藝術家的創作觀均深受禪與道的思想影響,將二者相互聯結的相關文獻卻極為不足。關於本研究的重要文獻均在此被詳盡地檢視。 第二章研究背景建構在二十世紀受禪與道的哲學觀影響的藝術家,他們對於呈現物質的外在表象不感興趣,而關注於其內在精神性,此即無限的中心。因之,本章在西方部分研究西方藝術家的涉入與觀點,東方部分則僅限於台灣及印度的藝術作品之探究。 第三章重要性與預期結果主要焦注於禪與道的多樣色彩及抽象形式,例如:円相(Ensoえんそう日文音譯)、陰陽、圓、三角形、四方形 及螺旋或拙火(Kundalini梵文)。因此,本章透過不同藝術家作品的線條、書法、色彩、技法及風格來建構其所受到的禪與道之哲學性影響。 第四章是以我個人的藝術經驗、禪與道的內涵及二十世紀抽象藝術家的影響作為基礎。我的藝術學養師承自蘇憲法及蕭瓊瑞二位教授,而集體潛意識此傳承自全人類的原型及來自情感、內在行為的象徵型態引領我向更高境界,而更深層的抽象藝術創作則受到禪與道的哲學觀激發。 第五章主要為對此研究的分析探討。二十世紀美國的藝術家研究書法的筆畫,透過聚焦於禪與道常見的書法作品及直接行動,而走向通往抽象繪畫的路徑。美國藝術家不自限於本身的文化而積極行動,於此期間,書道即為啟發為數不少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的靈感源頭。 日本藝術與禪宗居主要影響性地位,肇因於美國的政治及經濟在歷史因素上與日本緊緊相繫,而中國或印度則相對影響性低。特別是歐洲藝術家多受此哲學觀激發,他們的作品構成仰賴瞬間偶然與隨機性,或即興式的手法,以期達到自過去經驗、學院式的窠臼及想像力受意識控制的限制中全然解脫。 二十世紀的眾多抽象藝術其根源是精神性的, 而其ㄧ則包含了神智學運動, 可從本章比較東方性靈系統的許多技法,到比較禪與道的不同冥思技法得知。 結論歸結於禪的無色相與道的放空,因此本研究聚焦於哲學觀的比較與畫作研究觀點而非宗教性的觀點。
  • Item
    民間繪畫的警世寓言「瞋癡愛慾」–欒興美水墨創作論述
    (2020) 欒興美; Luan, Shing-Meei
    首先為何是民間藝術?民間藝術生猛有力,簡單質樸真誠有趣,引發筆者藉此特質來創作的動機。而「粗野」的民間藝術好在哪裡?本文中提出論點來佐證民間藝術的價值。 其中民間藝術的表現種類多元,展現出人們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敬與對生命的期望。婚喪喜慶、廟會活動等民間藝術可以說是最直接人類精神表現之一,文中將探討民間藝術中的美學與「拙」等特質。 其次,民間藝術中的警世寓意功能是什麼?文中分析民間藝術的類別特色及如何傳達警世教化意義。 民間藝術透過神話傳說、戲曲情節等教化民眾,除了審美的意義外,隱惡揚善讓民眾觀圖知義領略倫理道德之感化。此外,我們在民間信仰中看到許多有趣的藝術表現,例如有裝飾意味濃厚的花鳥樹石、象徵吉祥納福的圖騰、忠孝節義教化人民功能的圖像,都展現強烈的生命意志。 最後如何實踐水墨創作?透過宗教思想及民間藝術特質,說明嘗試在水墨創作中建立風格的方法。 筆者在水墨創作過程中,深深被民間藝術散發出活潑自由的生命力所感動,期望能透過這樣的形式詮釋佛教「瞋痴愛慾」的警世寓言。其中題材以民間故事、歷史人物、或經典奇書為例子,融入佛教「因果論」的概念及自己的想像,在固有的故事上重新詮釋,形塑自己對生命感動的繪畫語言。
  • Item
    形式的美感——探析敦煌壁畫形式美對油畫創作實踐之影響
    (2018) 許婉妮; Xu, Wan-Ni
    敦煌壁畫是中華文化史上不容或缺的文化瑰寶。它不僅為佛教的發展歷程起到記錄性的作用,與此同時保留了大量的壁畫藝術作品供後世學習與觀摩。其保存了從十六國的前秦時期至元代一千多年的壁畫作品。敦煌壁畫在結合西域畫法和中華傳統創作技法的基礎上,提供了許多新的繪畫創作形式,為中華繪畫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文章從研究動機與目的出發著力探討敦煌壁畫的表現技法和用色等方面,筆者創作借鑒敦煌壁畫裡的圖式與色彩表現等,感受藝術個性的張揚。文章主要通過比較和舉例的方法進行研究,簡要闡述敦煌壁畫在構圖、色彩、形式等視覺藝術方面表現出來的基本特徵與克萊夫•貝爾 (Clive Bell,1881-1964)所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的契合點以及對筆者創作中產生的影響與啟發。筆者在文中以《三千》、《敦煌風景系列》、《敦煌壁畫系列》三個系列的作品對探析敦煌壁畫後所領悟的形式的美感给予總結與反饋。 敦煌壁畫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將多種文化融會貫通,在文化的不斷碰撞中產生了形式的美感,為後世的藝術世界豐富了繪畫語言。筆者將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敦煌壁畫作品探析敦煌壁畫形式的美感對油畫創作實踐的影響。著重探究其構圖、色彩、造型的特徵,借鑒敦煌壁畫為我們提供的豐富的繪畫經驗與靈感檢視筆者創作的同時展望未來!
  • Item
    敦煌早期壁畫風格初探
    吉星台; JI, XING-TAI
    敦煌莫高窟佛教石窟藝術中,表現的最多而且有系統的,主要是壁畫,其次為塑像。 就中內容豐富的壁畫,可以代表中國繪畫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一個宗教繪畫發 展的階段。尤其是在隋唐以前的真蹟流傳非常稀少之情況下,透過敦煌壁畫來了解分 析當時的繪畫風格,實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隨著佛教的傳入,同時也帶來了外來佛教美術的若干新樣式。當時敦煌的能工巧匠們 雖然沒有「固執厄」或「保守排他」,但是也並不滿足於那些外來樣式的模仿;他們 在人們一般的傳統審美習慣上,吸收了外來的技術成就,逐步地創造了中國佛教美術 史上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不僅表現在繪畫技巧上,也表現在繪,畫內容上。當時的 作者(包括畫工、藝術家),除了以佛教經典為主要描繪依據外,他們卻也按照自己 對佛經的理解與意願,用來自生活的藝術形象去表現,因此,畫面上雖然帶有濃厚的 宗教色彩,同時也廣汎的反映了當時人民對於生活與美的認識。如各種本生故事和因 緣故事題材的選擇,表現出人民的願望和對於善惡的批判;而畫面上描繪的建築、遊 獵、宴樂等等,皆反映了當時的生活、風俗習慣、衣冠制度等。這些壁畫不僅留給我 們美的享受、宗教的感染,同時也給歷史、繪畫史、服飾史等多方面的學者,提供了 極珍貴的研究資料。 敦煌壁畫獨特風格的創造,並不是短時間傳統技法、傳統形式與外來題材的勉強拼湊 。這種創造是在適合於主題的表達、形象的塑造的前提下,經過長時間不斷的實踐, 通過畫家對生活的觀察與研究;在技巧上不斷的鑽研之下,逐步通過社會考驗而形成 、發展的。敦煌早期壁畫的製作者,對佛經的詮釋、汲取外來技法、融入固有審美形 式等過程中有成功的表現,是為敦煌隋唐時期卓越成果的有力導因。 然而僅是早期壁畫,其涵蓋的時代、表現內容、形式、技法以及反映的時代意義等等 ,廣汎且複雜,並非才識精淺的學生所能全盤認識,做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僅就敦煌 早期壁畫風格,試探其生長的自然環境因素,和發展的演變過程-即它是接受了那些 外來影響,並繼承那些傳統文化,如何使二者相互融匯,成為偉大敦煌石窟藝術的基 礎,作為學生未來繼續研讀此一領域的開端。換言之,人文地理概況、石窟壁畫的源 流、內容與形式、價值與成就,實為本論文之主要架構。
  • Item
    明代皇帝的宗教好尚與官窯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曁硏究所, 2005-04-??) 曾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