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67
  • Item
    應用綠色「4R」概念於日常生活產品之創作研究 - 以瓦楞紙產品為例
    (2019) 胡松偉; HU, Sung-Wei
    1世紀掀起工業4.0開始因縮短開發與測試時間讓資源成本可以回收,縮短進料跟生產時間,回饋到產品設計開發研發製造過程,並影響開發過程是否降低材料耗損,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依考量產品原材料的特性,使產品廢棄時能將其材料或未損壞的零部件透過環保性質之回收、再循環、再利用的材質。經文獻分析探討,傳統開發產品過程往往會產生大量不必要的耗材。 近期,藉由電腦3D模擬結構,可客製化與少量多樣化的性質製作,被運用在各類產品之中。若以創作產品設計中在產品研發製程週期,優先考慮產品打樣材料對環境是否污染做為初步概念,使用過後充分運用產品原材料的特性,會讓自然環境下容易降解和易於回收的材料,在廢棄處理或製造過程中用綠色4R概念將降低產品開發過程的不必要浪費。 本研究經由: 綠色設計「4R」概念Reduce(減量)、Reuse(再使用)、Recycle(回收)、Regeneration(再生)之觀點,透過案例分析來探討是否再生技術如何運用於產品製程,其次並評估周圍環境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產品,能否有別於傳統開發製程中的打樣製作,藉以改變產品設計的製作,並經構想發展為;紙箱椅、可收折式鍵盤及瓦楞紙貓抓板等三款創作。期望融合綠色設計4R手法,改善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必要之廢棄物處理所產生的危害與浪費,並延伸綠色4R理念,讓產品設計製程更能感受到產品對環境友善之本質、降低自然資源之使用,提供永續設計之參考。
  • Item
    插畫應用於過勞議題之環境廣告創作研究
    (2019) 蔡馨瑢; Tsai,Hsin-Jung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於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中,明確將過勞定義為執業環境中,由長期工作壓力導致的綜合症狀。過勞長期存在於台灣職場中,嚴重威脅勞工的健康安全。國外時常使用“環境廣告”作為向民眾倡導各項健康或社會議題的方式,然而國內學術領域對環境廣告的研究甚少;不僅如此,本研究亦觀察到在過往環境廣告案例中,少以插畫作為視覺表現。因此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2014至2018年間,坎城國際創意節(Cannes Lions)環境廣告類中108件得獎作品為樣本,使用自訂類目分析其表現手法特徵與趨勢;另外分析使用插畫表現之環境廣告22件,以及插畫式戶外廣告19件,共計41件案例後,統整插畫表現應用於環境廣告時的設計準則。研究結果顯示環境廣告可區分為8種類別;分別為「人接收靜態訊息」、「觀看他人操作過程」、「人接收動態訊息」、「人與靜動態物體互動」、「自行操作產生動態」、「人與動態物體互動」、「人觀看活動演出」、「人參與活動演出」。整體而言,環境廣告特色有:(1)發展出以活動為載體之形式,使受眾投入更長時間的參與,處理更多訊息;(2)著重於提供具實質功能之行銷物吸引目標受眾參與體驗;(3)結合智慧型手機與網路使用,引導受眾透過拍照上傳社群網站或掃描條碼等方式與廣告產生互動。而以插畫作為環境廣告主體時,多數表現傾向於刻畫細節、造型與線條繁複、使用裝飾性線條、圖樣及符號。本研究創作內容部分,採幽默訴求結合漫畫表現的形式,分別使用「接收靜態訊息」、「與靜態物體互動」、「接收動態訊息」、「參與活動演出」等四種類型創作五件過勞議題環境廣告。其中「#Save Nurses Lives」與「提神法寶包」兩件作品主題為闡述護理師與客運駕駛兩種高風險職業之過勞現況;「半年後的似顏繪」、「過勞救星」、「提神不如提告」三件作品則旨在提升大眾對過勞議題之認識。透過創作發現:造型與線條簡約之漫畫風格結合幽默訴求,能使沈重的過勞議題以輕鬆的方式表現。此種插畫表現形式能使參與受眾對廣告抱持正向的態度,並具有高度意願採取實際行動,分享廣告資訊以協助改善台灣的過勞問題。
  • Item
    資訊圖表應用於緊急救護之創作研究
    (2019) 邱詒暄; Chiu, Yi-Hsuan
    自網際網路普及開始,人民受到網路謠言影響甚遠,當遇到需要緊急救護的情況時,還是會以偏方或不實急救謠言,作為當下的處理辦法。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有關台灣緊急救護所面臨的問題,並以資訊圖表(Infographics)的方式呈現宣導內容加以測試。在文獻探討中分成「台灣緊急救護現況」、「中高齡族群接受訊息之分析」、「資訊圖表」三大類作探討。透過深度訪談第一線緊急救護技術人員在現場的觀察以及119指揮中心人員,了解民眾實際報案情況,以及網路謠言蒐集,整理歸納出10個緊急救護中常見的案例與其錯誤急救方法,包含:燙傷、流血、噎住、癲癇、中風、溺水、卡魚刺、心肌梗塞、昏迷、亂叫救護車。使用主題「燙傷怎麼辦?」、「流血怎麼辦?」製作適用於LINE官方帳號的資訊圖表原型,經過測試與訪談,受訪者對於緊急救護議題會提高其興趣,並在獲得資訊時覺得生動有趣,並表示願意轉貼分享和進一步討論。本研究創作以資訊圖表的方式,結合幽默的「你的急救等級」,製作十組資訊圖表的的創作作品,讓觀者更有興趣閱讀,加以了解緊急救護的重要性,可以改善目前資訊落差的現況,提高民眾對於緊急救護的意識。
  • Item
    高科技產業台積電綠色形象設計創作研究
    (2019) 洪湘寧; Hung, Hsiang-Ning
    高科技產業製程規模龐大且複雜,需評估每一個可能造成環境衝擊的步驟,在國際間逐漸引起各國政府對於此課題的重視外,乃至於環保意識的覺醒,也促使社會大眾對於環境保護與企業永續經營發展的認同感。檢視國內過去針對高科技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為數不少,但鮮有針對企業綠色形象與相關研究文獻以企業內部設計者的角度與思維進行探討。因此,依據高科技產業環保特性相關文獻得知,高科技產業應深植循環經濟、環境永續的理念與設計思維來因應環保課題;解析高科技企業推廣綠色理念、行動及社會責任等關鍵要素,不僅可強化企業品牌及提升綠色形象外,更能帶動各界對環境保護的重視與實踐。本創作研究之以文獻探討為學理基礎,並透過案例分析作為視覺設計之策略為依據,案例的取樣依具公信力的國內外企業永續獎項與評比單位為基準,篩選出國內外八家企業,針對公司背景、企業社會責任、推廣目標與設計要素等,歸納分析結果顯示,企業綠色形象的推廣目標多從自身節能減碳做起,並重視對環境的影響;在設計手法上,以超現實風格表現居多;核心理念與視覺表現的持續性,影響高科技企業推廣綠色形象的成效。本研究以台積電的綠色形象設計為創作主題,雖然台積電在企業社會責任上有許多積極作為與優良成果,並為綠色企業之標竿,但在綠色形象主題視覺表現,環保印象較薄弱且識別度亦不高,推廣效果較有限。因此,本創作以此切入點設定「Green Forward」為宣傳主題,延伸應用到三個面向推廣設計:一. 宣傳面向,以雙箭頭(迴力鏢)主視覺與系列視覺6個主題「綠色智慧、綠色象限、綠色搖籃、綠色翱翔、綠色對話、綠色曼波」,應用至海報、網站與戶外看板等媒體,傳達企業綠色理念與提升社會之願景;二. 教育面向,「節能減廢與資源活化訓練課程」活動識別視覺設計,從課程主視覺應用至動態網站、粉絲團、媒體發布形象、場佈等宣傳設計,對外分享環保知識及經驗;三. 服務面向,「空氣品質監測站」車體外觀設計,在空品車移動路線上,推廣台積電重視空氣品質之環保行動。透過本研究的新創模式,一則塑造台積電整體綠色形象的一致性,二來強化一般社會大眾對台積電綠色目標、理念、作為的認知度,不僅有效達到企業綠色形象推廣的目標,並可建構高科技產業綠色形象設計之創作模式。
  • Item
    運用敘事性攝影在Instagram 之表現形式創作研究
    (2019) 簡子瀞; Jian, Zih-Jing
    說故事為人們傳遞訊息表達方式之一,近年來隨著攝影設備、手機的便捷性提升及社群軟體的蓬勃發展,透過於社群平台發佈具有敘事性的圖像已成為主流的訊息交流方式。在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中,攝影的表現形式與呈現方式雖不斷更新,如何能掌握主體與拍攝表現手法,以達到訊息的傳達性與有效性的的相關研究則相形闕如。 本創作研究藉由手機拍攝系列作品,以探討運用敘事性攝影在Instagram的表現方式。先透過對敘事性攝影表現方式,以及社群平台的發展與應用進行文獻探討後,並藉案例研究法,針對2018-19年間在社群平台具高點閱率、高追蹤人數的敘事性攝影作品與具公信力的國際競賽中獲獎的敘事性攝影作品,篩除掉需專業攝影技術,如需另搭建攝影棚、或需運用後製增加特效才能拍攝出的敘事性作品,從中挑選能夠符合於本研究下一階段創作的13位敘事性攝影創作者,針對其敘事性攝影作品的5個面相進行分析,包含作品風格、地點、理念、拍攝主題與表現形式,以了解近年敘事性攝影表現形式特色,作為本創作研究「iseetaipei」主題攝影作品的參考。 本創作經由26個主題49件「iseetaipei」臺灣台北生活日常為主題的敘事性攝影系列作品,透過於Instagram展示與展覽後研究結果發現: (1)以「傳統文化」、「日常生活」與「動物」三類作為創作的主題切入點,能使觀看者在進入創作者社群平台時較無壓力且親和力高;(2)在攝影的表現手法上,社群平台中透過系列影像,較容易表達出故事的深度以及廣度,同時也能快速讓觀看者能隨著連貫性場景、景象與生活元素進入情境以達到故事的聯想與訊息的傳遞;(3)敘事性攝影在拍攝時,若掌握主體與環境之間的構圖與互動關係,另在Instagram社群平台上發佈時,適度控制色調的統一性,能達到觀看者視覺的舒適度與質感提升;(4) 觀看者的分佈中以女性55.84%占多數,年齡層落在25-34歲之間,以按讚與留言比例結果顯示,與臺灣傳統飲食相關的主題內容為大眾最為喜愛的影像類型;(5) 掌握具有寓意的符號置入,能讓觀看者思考敘事性作品內容的意涵並達到省思的作用。
  • Item
    地方意象應用於航空餐具設計創作研究─以航空公司經濟艙餐具設計為例
    (2019) 施佩吟; Shih, Pei-Yin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搭飛機往來全世界的頻率逐漸增高,航空產業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而飛機上的餐飲服務也會成為航空公司主要競爭項目之一。航空業的餐點服務除了食物餐點衛生安全之外,餐具的設計也會影響到乘客用餐時的體驗。 航空餐具需配合航空公司的品牌化策略;因為使用的地點不同,餐具和一般居家的器皿使用不同,需兼具美觀、不占空間、好清理、質量輕盈,讓空服人員好收納及達到機動性的效率。本研究透過文化意象特色來了解航空業和餐具設計的關聯性,並使用九家航空公司餐具個案研究分析,再透過文化意象與航空餐具設計的關聯性,從中分析歸納出結論。由文化意象、器皿的特色、航空業的運作流程三者之間的關係,探討對於航空公司餐具設計的影響。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個案研究」兩種研究方法,整理歸類其特徵與內涵,並從研究結果中發掘可提供創作航空餐具設計的元素。透過文化意象、文化符碼的分析、飲食文化與食器的關係、航空餐具的尺寸規格、使用者的角色等文獻研究,以及個案分析和實地觀察訪問,進而得到結論,藉著文化意象的山脈元素來進行一系列的經濟艙餐具模組創作,將其山脈的彎曲、鑲嵌、圍繞等特性呈現在產品當中。並融入台灣飲食的特色在餐點裡,讓乘客在享用航空餐點的時候,能夠體會到視覺與味覺的饗宴,再者希望能使在地精神展現在航空餐具當中,且帶給旅客在食用航空餐點時,可以瞭解其產品背後故事的意義。
  • Item
    企業吉祥物動勢情緒傳達之創作研究
    (2019) 周明孝; Chou, Mieng-Hsiao
    吉祥物拉近人們與品牌形象之間的距離,當人們在選擇產品時,吉祥物的角色形象具有喚醒記憶、間接提示、以及增加品牌辨識度的功能,店頭靜態吉祥物的情感表現,若僅侷限於面部表情,將大大降低觀者的心理感受,必續配合更全面性的肢體動作,才能相輔相成締造更深層次的互動交流,企業和設計者應拿出更嚴謹的態度探索吉祥物情緒的完整展現。 一、 吉祥物動勢情緒傳達給觀者所產生的體驗與影響,經本研究的羅伯特、拉邦、中立位三階段論證結果得知: 1. 吉祥物動勢情緒研究,有效消弭企業與觀者間的情感誤解。 2. 三方族群身分與不同經驗歷練,造成辨識情緒姿態的認知差異。 3. 靜態店頭吉祥物的動勢姿態,應符合企業品牌印象所預設的情緒特徵。 4. 「關節活動範圍」統一記錄法則,補強吉祥物設計三視圖的不足。 二、 本研究藉由ALEX CHOU設計之玩具品牌為例,就玩具品牌欲傳達之精神為題,實踐吉祥物動勢情緒之研究創作,驗證正確的姿態情緒對企業吉祥物設計的影響: 1. 企業精神所屬的情緒語彙與動勢姿態情緒樣本互為表裡,互相呼應之下,才能呈現出吉祥物情緒意涵的神髓。 2. 情緒姿態質感表現分析與企業欲傳達的情感,逐一確認後更加精準契合。 3. 將企業CIS計畫中吉祥物動勢計畫套入文獻論法,並且建立設計法則的規範指南。 對動勢情緒做更深入的學術探討,研究的結果套入企業品牌靜態吉祥物設計,創作出與企業品牌形象更加相輔相成的代表性吉祥物。
  • Item
    兩宋金銀器人物故事圖像之研究
    (2019) 朱佑霖; Chu, Yu-Lin
    兩宋時期城市興起帶起手工業的繁榮,使用金銀器不再是貴族專屬,市場上流通著大量的金銀器,其中以素面無紋的實用饌器為主。若說唐代金銀器是富麗堂皇,那宋代的風格便是典雅樸素,但少數飾有精美人物故事圖金銀器的出土,讓我們一窺宋代金銀器在工藝高度與奢華程度上不輸唐代的一面。 過往研究多認為兩宋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像,多取用宋代繪畫圖像。實際上,宋代金銀器上的人物故事圖不僅與宋代繪畫關係密切,亦與其他物質圖像互動頻繁。宋代文人地位的提高,促進了各類文學的蓬勃發展,同時以文學作品為主題的圖像應運而生,並且為各種物質媒材所使用。其中,金銀器的稀珍與高貴屬性,很好地說明了刻畫在其上的人物故事裝飾圖像,在兩宋流行與傳播程度的廣袤。 本文旨在研究兩宋時期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來源與其形塑過程。首先追溯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的發展,其次考釋兩宋金銀器中人物故事圖像的文本來源與圖文轉譯關係。兩宋時期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開始以當代流行文學內容,如踏莎行、裴航遇仙和赤壁賦等故事為題。明顯不同於前代金銀器中以漢至六朝時期一直流行的傳統儒家、道教故事傳統。文末探討兩宋金銀器中的人物故事圖像的形塑與組成方式,以及與繪畫、版畫、漆器、銅鏡等物質間圖像與工藝上的互動關係,進而說明到了南宋末期金銀器故事圖像中使用主題格套的傾向。
  • Item
    繪刻兼善:劉素明與明末版畫的製作
    (2019) 許詩敏; Hsu, Shih-MIn
    劉素明為明末時期繪刻兼善的版畫工匠,出身建陽,亦到金陵、蘇州等江南地區刊刻。本文透過劉素明來看明末的版畫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並看版畫刻工、繪稿者是如何參與其中。同時,透過流寓各地的劉素明來看此時不同區域的版畫書籍出版狀況。 首先梳理劉素明曾參與製作的版畫書籍,透過留有劉素明款的作品,選取劉素明所繪稿的版畫,分析其版畫特色和成稿方式。檢視劉素明刊刻的作品後,發現到劉素明早年以刊刻師儉堂的版畫為主,故師儉堂對於劉素明刻工的養成勢必非常重要。大量檢視師儉堂刊刻版畫後,發現到師儉堂版畫多有借用杭州所刊版畫的情形,反映出此時建陽與杭州二地的書籍交流。從劉素明版畫生涯軌跡來看,劉素明於明天啓後轉至江南刊刻《三言》版畫,透過劉素明可以看到《三言》版畫的製作,如版畫工匠面對畫稿時可能面對的各種狀況,反映出明末版畫製作的工序遠比現在所理解的更為複雜。透過劉素明的案例,可以看到明末版畫的製作逐漸有標準化、重複套用並可重複生產的成稿模式。
  • Item
    長崎唐人屋敷的土神堂─自長崎土地公廟看在日本中國民間信仰建築的發展
    (2019) 詹佩瑜; Jan, Pei-Yu
    「土神堂」是位於日本長崎的土地公廟;華人聚落中土地信仰與土地開墾、發展的關係相當密切,土地公被認為是保護村落與居民的神祇,其廟宇多座落在村落之中為居民生活的一部份,富有濃厚地域性的土地公廟也出現於日本。由於江戶幕府採取鎖國政策,長崎成為日本唯一的對中國、荷蘭的港口,並限制來航華人與荷蘭人僅能在規範的區域內活動,這些規範的區域為出島蘭館與唐人屋敷。 居住於唐人屋敷中福建人於1691年向長崎政府請求建造土地公廟,土地公廟成為唐人屋敷中最初的信仰建築,並且持續保存至今。不同於觀音堂、天后堂,土地公、土地公廟與聚落之間具有緊密的關聯性,因此依據長崎土地公廟的持續存在,得知即便明治以後唐人屋敷的限制被取消,長崎的華人仍需要土地公廟。 為此本研究著眼日本長崎唐人屋敷的土地公廟的發展意義;從江戶時期的繪卷與屏風可以看到雖然土地公廟屬於中國民間信仰建築,外觀上似乎組合日本建築的要素;依據史料,得知於330年間歷經多次重修;此外根據江戶時期的史料也可發現日本人對土地公廟不只有一種稱呼方式。本研究中以文字史料為基礎、從繪畫資料得知的建築外觀分析;接著分析代表土地公廟的各種名稱,從中看土地公廟如何在日本長崎發展。 現今在長崎被稱作土神堂的土地公廟,幾乎已經認不出來是華人民間信仰的土地公廟。本研究認為土地公最初由中國人帶來長崎;由唐通事創造出日本人也能理解的「土神」一詞;而後長崎政府從日本文化理解土地公廟並進行多次重建。這樣的過程中展現長崎的土地公廟一方面作為華人在日本根基的信仰建築,有效的維持華人的信仰;一方面其外觀與名稱更是如實表現出此為日本特有的土地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