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7

民國三十五年六月

政府為了推行國民教育,提升國內民眾的知識與生活水準,有感於中學師資培育的重要,而設立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本系前身即為省立師範學院二年制音樂專修科,創立後僅招收一屆學生。本系成立之初科務及系務由蕭而化教授籌畫經營,漸具規模。

民國三十七年

本科設備擴充後,添設了五年制之音樂科系。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

由戴粹倫教授繼任,摹撫前規,精心擘劃,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本系亦隨著學校之擴展,日漸進步。

民國四十四年六月

本校升格為省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隸屬文學院。

民國五十六年六月

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國六十一年

張錦鴻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增添教學設備,加強師資陣容,擴充教室,提高學生水準,全系同仁,共同努力,使系務蒸蒸日上。

民國六十四年秋

張錦鴻教授辭去主任兼職後,由張大勝先生繼掌系務。接任以來,在課務、設備、師資及學習風氣各方面戮力革新。

民國六十九年

鑑於國內音樂教育偏重於音樂教師的培養與演出表演的人才,卻忽視了音樂學以及深刻音樂藝術的研究,為培養高級音樂學術及藝術人材的需要,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音樂研究所。設有音樂學、作曲、指揮三組。分別由許常惠、劉德義和張大勝教授負責各組的教學、招生與研究事務。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

張主任任期屆滿,由曾道雄教授接任,積極充實,期使音樂系精益求精,更趨理想。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本校成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及音樂研究所改隸屬於藝術學院。而本所因應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又增設音樂教育一組,由當時之所長曾道雄教授與陳茂萱教授共同負責。

民國七十四年

陳茂萱教授任系主任,配合政府教育措施,促進音樂學術發展,成立音樂教育學會。

民國八十年

許常惠教授續接系主任,領導系務繼續過去之努力。而研究所作曲組改由陳茂萱教授負責,音樂教育組改由范儉民教授負責。

民國八十一年

有鑑於表演藝術之重要,而國內仍無演奏演唱組別的開設,因此研究所增設演奏演唱組,招收各種樂器專長的學生,造就了許多技藝精湛、藝術性深厚的演奏家。

民國八十四年

陳郁秀教授接任系務行政工作後,更將音樂學系之觸角延伸至更廣大之社會層面,參與師大藝術節、鼓勵師生舉辦音樂發表會、教授聯合音樂會,將音樂學系之學校教育角色,賦予更積極之社會教育特色。

民國八十六年

陳郁秀教授榮升藝術學院院長,由本系李靜美教授接任,旋即戮力於規劃未來本系學術發展及教學興革之方向,使師資培育與創作演奏人才訓練得以兼顧,並在帶領本系邁向21世紀之際,得以屹立於國內外音樂教學顛峰。

民國八十九年

由錢善華教授任系主任,樸實親切的作風使全系師生更加和樂融融。同時積極參與博士班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申請籌設。對台灣傳統與民族音樂的保存研究與發展,以及國內音樂學術水準的提升,大專院校音樂教育師資的培育等各方面都作出重要貢獻。

民國九十年

國內第一所音樂博士班暨民族音樂研究所成立更加奠定本系之學術地位。為促進國內外學術合作與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菲律賓大學民族音樂系教授Jose Maceda,陳必先教授,客席指揮Raimund See來台指導本系學生,並辦理有鋼琴音樂三百年研討會,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戴粹倫小提琴比賽,張彩湘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等活動,並承辦文建會民族音樂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同時,本系交響樂團至高雄台南等地演出,舉行[21世紀浪漫的英雄]年度音樂會,透過這些活動不但提供密切互動,更促進本系師生更加精進。

民國九十三年

由柯芳隆教授任系主任,在持續不斷安排國內外傑出音樂家蒞系交流外,本著作曲家的理念,更致力於新音樂的推廣。於十一月音樂系近全體師生台灣首演浦朗克的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十二月由音樂系管弦樂團巡迴演出新音樂之作品,積極鼓勵系內演講活動,協助民族音樂研究所之數位典藏工作,同時參與表演藝術研究所之申請籌設。半世紀以來,本系所不僅培養了台灣最多的音樂教師,同時也造就不少音樂藝術與學術專業人才,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

民國九十七年

由林明慧教授接任系主任,為給予師生一個更優良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將大規模更新琴房、研究室、樂器及教學器材等設備。此外,更將極力促進系所與國際學術單位之合作交流,積極邀請客座教授,並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盼透過這些活動,促使本系師生不斷精進,維持具國際競爭力之展演與研究成果。

民國一零一年

由楊艾琳教授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四年

楊艾琳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陳沁紅教授接任系主任。

民國一零七年

陳沁紅教授榮升音樂學院院長,由楊瑞瑟教授接任系主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梅湘《鋼琴前奏曲》之詮釋報告
    (2010) 黃意淳; Huang, I-Chun
    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極具影響力之作曲家之一,他不僅開創極富個人特色的音樂語言與作曲手法,更是開拓並豐富音樂色彩的視野,使他成為現代音樂發展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梅湘以個人音樂特色最富盛名,在色彩、宗教、文學和大自然的影響下,皆促成梅湘獨特的個人音樂風格發展與養成。尤其於他在音樂中對「色彩」的詮釋表現,甚至是「有限移位調式」(Les modes à transpositions Limitées)的創新,處處呈現了不同色彩的樣貌,皆說明了其音樂與色彩的緊密關聯與其音樂之魅力所在。 梅湘的八首《鋼琴前奏曲》(Préludes Pour Piano, 1928-29)為早期學習時所創作,更是第一部出版的鋼琴獨奏作品。其中除了保有傳統音樂創作的素材,還發展了其個人特殊的音樂語法,處處皆可清晰的聽見極具其個人魅力的「有限移位調式」之和聲色彩與音色之變化,在在顯示了音樂中之情境與意境上的象徵與想像,更是成就了極具個人特色的音樂色彩音響。
  • Item
    由分析喬納森‧哈維作品《梅湘之墓》 至自身音樂創作上的應用
    (2012) 鄭伊里; I-Lly Cheng
    當代極富盛名的英國作曲家喬納森‧哈維(Jonathan Harvey, 1939- )在音樂上有著獨特的想法及語彙,他將哲學和宗教上的思維連結至音樂當中,其發自內在的靈魂聲響,使音樂語言的可能性,昇華至另一個層次,故被讚譽為最有靈魂的英國作曲家。其作品編制種類豐富,涉及了器樂以及電子音樂,創作了多首電子音樂史中經典的作品,《梅湘之墓》(Tombeau de Messiaen, 1994)即為其中之一。 《梅湘之墓》是哈維為了紀念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而作,此曲兼融諸多二元的角色,如電子音樂之於鋼琴、自然純律之於十二平均律、單旋律之於和弦等,這些角色皆巧妙地被融合。受此影響,筆者嘗試運用包容二元的思維以及頻譜和聲之概念,體現在自身的創作中,以一首結合古箏獨奏與電子音樂的作品,尋找其中獨特的聲響。 關鍵字:喬納森‧哈維、頻譜樂派、電子音樂、梅湘
  • Item
    梅湘《鋼琴前奏曲集》(Préludes)的研究與詮釋
    (2008) 楊昭萱; Chao-Hsuan Yang
    鋼琴作品在梅湘(Olivier Messiaen,1908-1992)的創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的地位,從作品創作年代來看,鋼琴作品的持續創作時間相當長,跨越了梅湘不同的創作時期,強烈表現出階段性的風格變化,因此鋼琴獨奏作品可以說是梅湘創作風格的縮影。 《鋼琴前奏曲集》(Préludes)為梅湘第一部出版的鋼琴獨奏作品,是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時期的作品,由於正規的學院訓練,音樂中仍保有許多傳統的遺跡,因恩師保羅‧杜卡(Paul Dukas, 1865-1935)的啟發,開始對調式有深刻的體會、了解,音樂開始有許多創新的手法。此部作品中尚未發展許多複雜的節奏語言,但也預示未來許多前衛特殊的創作手法。 本篇論文藉由不同的面向深入分析本作品,包括「曲式結構」、「旋律」、「和聲」、「節奏」及「對位」,期能歸納出本曲的獨特之處並能有更恰當的詮釋。
  • Item
    以音樂堆砌戲劇: 梅湘歌劇《阿西西的聖方濟》第三景 〈親吻痲瘋病人〉
    (2009) 黃俐茵; Huang, Li-Ying
    梅湘於1975-1983年所創作的歌劇《阿西西的聖方濟》(Saint François d’Assise),係集梅湘音樂語言大成之作品。雖然大部分學者皆肯定其音樂上的傑出成就,然而,《聖方濟》孱弱的、無發展的戲劇性卻屢屢招致批評。由於歌劇中缺乏衝突性以及強烈的情緒起伏、整體的劇情推衍緩慢而凝滯,再加上《聖方濟》內含深奧的神學哲思,使這部作品常常被類比為神劇,或中世紀的禮儀劇。 事實上,梅湘面對此部歌劇「無戲劇性」的攻訐聲浪時,曾明確提出歌劇中具有戲劇性的場景做為反駁;其中,第三景〈親吻痲瘋病人〉由於具有獨特的戲劇性與情緒,並隱含「雙重奇蹟」,更是作曲家心目中「戲劇性」的立體呈現。 本論文以凱姆(Stefan Keym)於2002年所提出的「音磚」(Baustein)與「馬賽克形式」(Mosaikform)概念,逐一分析第三景所有音磚,探討梅湘如何將其獨特的音樂語言鎔鑄,設計出各色精緻音磚,並配合劇本分析,一窺作曲家如何運用音磚架構出音樂的戲劇空間,並形塑心目中的戲劇性與情緒。最後,檢視梅湘如何融淬音樂所營造之「眩懾」(éblouissement)、宗教奧義的傳達,以及精心安排的戲劇情緒,譜成一部前所未有的宗教奧義之音樂戲劇,也讓〈親吻痲瘋病人〉在整部《聖方濟》之中,恆久地佔有特殊且關鍵性之地位。
  • Item
    《張昊音樂作品目錄》編纂
    (2018) 劉伯元; Liu, Bo-Yuan
    張昊,一位作曲家、漢學家,音樂學者口中如浮雲般的遊子。一生羈旅於上海、法國、意大利與德國,最後返臺定居於陽明山。旅歐期間曾跟隨梅湘等大師學習音樂,而後潛心於漢學。其因自身曾受多樣文化的衝突,因此於音樂也呈現出多樣的風貌。 《張昊音樂作品目錄》編纂,為臺灣首次以一位作曲家所有之音樂作品為對象所編纂的音樂主題目錄。筆者冀以「音樂主題目錄」的編纂方式,將張昊的一生譜寫的音樂作品依年代、音樂類別分別作整理、編號。以作品編號(L.)與張昊作品編號(ChHW)記錄下每一筆珍貴的資料,能使讀者能藉此窺探張昊一生的精彩與豐富。
  • Item
    二十世紀與動物相關之鋼琴獨奏曲 以〈金魚〉、〈紙糊小老鼠〉、〈鉛製小公牛〉、〈玻璃小狼〉、《貓與老鼠幽默詼諧曲》及〈短趾雲雀〉為例之分析與詮釋
    (2015) 侯佳君; Hou, Chia-Chun
    音樂史上有許多以動物為題材創作的樂曲,因筆者對於音樂與動物相關的樂曲感到興趣,且欲增進二十世紀演奏技巧與詮釋之能力,因此,本論文以二十世紀與動物相關之鋼琴獨奏曲,由不同風格的四位作曲家創作中,選出六首樂曲,分別為德布西 (Achille Claude Debussy, 1862-1918)〈金魚〉(Poissons d’or)、柯普蘭 (Aaron Copland, 1900-1990) 《貓與老鼠幽默詼諧曲》(Humoristic Scherzo: The Cat and the Mouse)、維拉.羅伯斯 (Heitor Villa-Lobos, 1887-1959) 第二號《娃娃家族》 組曲中的 〈紙糊小老鼠〉 (Camundongo de massa)、〈鉛製小公牛〉(Boizinho de chumbo)、〈玻璃小狼〉(O Lobosinho de vidro)、梅湘 (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短趾雲雀〉(L’alouette calandrelle) 為例,作為研究主題的對象。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第二章概述作曲家生平及創作風格;第三章說明樂曲創作背景及分析;第四章則根據前章之瞭解說明個人詮釋心得與想法;第五章,歸納整理六首樂曲創作動機與手法呈現及有關動物與音樂素材的運用;最後結語為筆者研探本論文之綜論。 藉由本論文的研究,探討作曲家創作風格與手法,進而深究作曲家如何藉由各式音樂元素呈現動物的意象與演奏詮釋之實踐,期許此研究對演奏及未來教學上有所裨益。
  • Item
    音樂與色彩-梅湘與頻譜樂派的色彩觀與音響思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05-??)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1944 年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在他出版的《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中,明揭他對於音樂的「時間」層面:節奏的關懷,戰爭期間完成於集中營的作品《為時間終結的四重奏》(Quatour pour la Fin du Temps, 1940-41)即展現了他在書中所闡述的節奏理論。節奏之外,梅湘作品中的和聲色彩與管弦樂音色更是他音樂的主要特色,梅湘中期名作《時間的色彩》(Chronochromie, 1959-60)即呈現出他作品中處理「時間」與「色彩」的匠心獨運。作為音樂教師,梅湘於巴黎高等音樂院常年開授的「音樂分析與美學」課程作育了當代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在這些學生中尤以格里塞(Gerard Grisey, 1946-1998)和穆海爾(Tristan Murail, 1947 生)等人所開創的「頻譜樂派」(Musique spectrale)最能承繼梅湘在「時間」與「色彩」的關懷並加以發展,對後代作曲家產生深遠影響。梅湘在其晚年著作《節奏、色彩與鳥類學論》(Traité de Rythme, 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的最後一卷,系統性地討論了他對於「聲音與色彩」的看法,並以他獨特的調式理論與和聲、配器手法具體闡述了他音樂中豐富的色彩處理。而梅湘在其教學生涯晚年培育出的當代法國「頻譜樂派」作曲家,其中又以穆海爾在此方面深受梅湘影響,並於其作品中特別著重音響色彩的處理。延續個人對於梅湘和頻譜樂派之時間觀與節奏論的探討,本文嘗試梳理梅湘與穆海爾對於「聲音與色彩」此一論題的特殊關懷與主要論述,並透過梅湘的《神的靈在的三個小禮拜式》(Trois petites Liturgies de la Présence Divine, 1943-44)和穆海爾的《夕陽十三色》(Treize Couleurs du Soleil Couchant, 1978)等作品,探討這兩代作曲家在和聲手法和音響思維的傳承與差異。
  • Item
    梅湘與頻譜樂派的時間觀與節奏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3-11-??)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1944 年法國作曲家梅湘在他出版的《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中明揭他對於音樂的時間層面:節奏的關懷,戰爭期間完成於集中營的作品《為時間終結的四重奏》即具體展現了他在書中闡述的節奏理論。終其一生,梅湘作品裡的時間與節奏層面均為其重要關懷所在。而梅湘在巴黎高等音樂院教學生涯晚年的學生如格理塞和穆海爾等人,他們在1970 年代末期開創的「頻譜樂派」,在時間觀與節奏論方面不但承繼了梅湘的關懷,更受到二次戰後電子音樂音響觀念的影響,呈現出和梅湘音樂不同的發展面貌。延續個人對於梅湘早年作品的研究,本文將以梅湘和頻譜樂派的時間觀與節奏論為探討對象,除了參酌梅湘晚年著作《節奏、色彩與鳥類學論》和格理塞《文集──或頻譜音樂的創意》中關於時間與節奏的論述,更透過這兩位作曲家作品的討論,嘗試梳理梅湘和頻譜樂派的傳承關係,並揭示這兩代作曲家在時間觀與節奏論,乃至於音樂書寫風格的主要差異。
  • Item
    梅湘的管弦樂改編寫作技法之探討——以二首《為Mi 的詩集》之選曲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3-05-??) 蕭慶瑜; Ching-Yu Hsiau
    本文係以選自法國現代作曲家梅湘 (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 的作品《為Mi 的詩集》(Poèmes pour Mi, 1937) 為例,探討其管弦樂改編寫作技法。在他的早期作品內,除已逐漸發展出個人所獨創之寫作語法外,同時亦數次將自身原創作品加以改編,成為不同編制的作品。以《為Mi 的詩集》為例,原曲編制為女高音與鋼琴,屬於以九首藝術歌曲所組成之聯篇歌曲集。一年後,梅湘親將此曲編制擴大,成為女高音與管弦樂團的組合。其中人聲部分未更動,然自視覺部分的記譜、直至聽覺部分的聲部、以及音色等面向,皆呈現迥異於前的成果。有鑑於此,筆者即選擇以《為Mi 的詩集》為研究主題,從中擇取二首樂曲進行探討,研究所得大致如下:在面對同音型(或樂句)重複之際,梅湘經常更換演奏樂器,以求音色更加豐富呈現。而在新增聲部方面,所增加之類型包羅萬象:由反向和絃、持續音、泛音、及對旋律等,皆含括於內。甚至亦有為新增音型再添音色映襯之舉。另於樂器語彙的轉化方面,如以弦樂器撥奏的運用為例,其所呈現的面貌亦相當多元且富於變化。
  • Item
    音樂的默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0-05-??) 洪力行; Li-Xing 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