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5
資訊教育研究所之碩士班成立於民國80年,博士班成立於民國86年,目前研究生共約160名。本所原屬資訊教育學系,於95學年度起因應系所組織調整,成為獨立研究所,歸屬教育學院。
本所以『資訊科技教育』和『數位學習』兩個專業領域之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育為宗旨,課程設計分別針對此兩個專業領域規劃必、選修專業科目,提供學生紮實而嚴謹的學術專業知能及個別化之研究訓練。本所教育目標包括:
1、培育資訊科技教育人才;
2、培育數位學習產業人才;
3、培育資訊科技教育與數位學習研究人才。
本所目前六名專任教師,四位教授,二位副教授,在資訊教育領域均具有豐富之教學與研究經驗且均積極從事研究,每年獲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之平均數量與金額在本校名列前茅。另外,本所教師積極參與國內重大資訊教育政策及課程綱要之制定,積極推動國內資訊教育之發展。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輔助線上討論教學活動之心智工具之發展與評估:以高中資訊倫理教學為例(2014) 江豐岱; FENG-TAI CHIANG線上討論的教學活動日益受到重視,而部落格也是眾多網路互動工具中可促進知識建構與互動有潛力的工具之一。以往的研究指出若是有適當工具的輔助,將可以使線上討論學習的效益更為提升。因此本研究欲設計一系列的心智工具,以輔助部落格線上討論教學活動。結合部落格運用於高中生的資訊倫理學習單元中,評估學習者有無使用線上討論輔助心智工具的學習成效與討論內容中認知歷程的差異。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普通高中六個班級之二年級學生,共267位學生,研究分為三組。實驗組1為使用基礎心智工具(一般輔助知識搜尋之工具)之組別,實驗組2為使用進階心智工具(基礎心智工具再加入知識彙整功能)之組別,而控制組則為使用一般部落格,無使用心智工具之組別;如此進行線上討論專題活動。 本研究採用量化及質化內容分析,根據研究結果發現:一、學生在運用心智工具後,資訊科技相關法律知識顯著較控制組的學生為高。二、運用心智工具的學生,在活動歷程中,達到基礎認知理解層次的討論內容佔總活動發言內容的比例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在與學習主題無關的發言內容中數量比例則低於控制組。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使用進階心智工具的學生,在基礎認知理解討論的專家編碼結果數量比例高於使用基礎心智工具的學生,在進階認知層次(分析與評鑑)討論的專家編碼結果數量比例亦高亦高於使用基礎心智工具的學生而在與學習主題無關的發言內容數量比例上則低於使用基礎心智工具的學生。上述的結果說明了本研究所發展的工具對於促進學習者在部落格討論活動中知識獲得與認知技能的成效。Item 整合標籤機制之教師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置與行為分析(2009) 陳泰佑近年來,支援社群交流的網路服務如雨後春筍般地推出,同時也促成許多新穎的網路應用科技。然而目前支援教師線上知識管理與分享的虛擬社群平台,對於促進教師彼此互動仍有其限制。標籤系統(tagging system)是Web 2.0相關技術之一,適合用在知識的分類管理;若由系統提供常用標籤,更能幫助聚焦於特定知識類別之知識分享。另外根據學者觀察,網際網路中的互動行為,可能多是經由入口網頁所進行驅動。因此本研究設計二層面標籤系統與主題式入口服務兩種模組,並訂定教師教學專業知識類別作為常用核心知識層面標籤,同時允許教師自訂第二層面標籤作為輔助層面標籤,以兼具知識管理之引導性與自主性;並將此二模組嵌入本團隊之既有教師知識管理平台WIDE-KM後,透過次數差異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分析此兩模組對於教師線上知識管理與分享及社會互動行為之影響。結果發現,標籤系統可提昇線上知識管理行為與知識內容的數量,主題式入口服務則可促進社會互動行為之頻率。Item 部落格卷宗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用(2008) 蘇漢哲; Han-Je Su教師專業發展(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以提昇教師個人在認知、情意與技能三方面的能力,與促進學校教育整體的發展與革新為目標。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有許多種,其中以教學卷宗(portfolio)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已經成為重要議題。而教學卷宗數位化是目前的趨勢,但目前的數位卷宗平台缺乏與讀者的的互動性,也難以即時變更自己的版面風格。而部落格卻能彌補這方面的缺點,因此本研究將部落格(blog)與教學卷宗(portfolios)做結合,形成部落格卷宗系統(blogolios)。 本研究採用設計式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以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發展(develop)、實施(implement)、評估(evaluation)為一個循環,每個循環並透過問卷與非結構式訪談,以瞭解教師對系統的滿意度與建議,並以此作為下個平台版本修改的根據。本研究共有1090位國小、國中老師參與,並經過下列五個循環:第一版 教師部落格(初步建置階段)、第二版 部落格卷宗系統(整合評鑑內容階段)、第三版 部落格卷宗系統(校本與師本的自訂彈性規準階段)、第四版 部落格卷宗系統 (社群互動階段)、第五版 部落格卷宗系統(版面清楚美觀階段)。 透過五個循環,與問卷、訪談等分析,本研究發現:一、部落格卷宗系統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二、發展部落格卷宗系統,同時需注重相關影音媒體的功能。三、外在環境、內在學習動機,與先備知識,以及平台功能是否方便操作,都足以影響教師使用部落格卷宗系統的意願。四、是否有分享的習慣,與認為自我知識是否有價值性,皆足以影響教師分享教學檔案的意願。 關鍵詞:部落格、教學卷宗、設計式研究、教師專業發展Item 結合問題解決策略之blog教學活動設計-以國小自然科昆蟲飼養為例(2011) 陳姵婷; Pei-Ting Chen目前,於國小實施自然科昆蟲飼養觀察教學時易受限環境和資源影響,多僅由教師提供相關的影片介紹與學生獨自之飼養活動,教學活動的設計較缺乏互動性與探究深度。部落格提供分享與討論互動的相關功能,期能輔助學習者藉由將實體觀察以影片或照片記錄並分享於部落格的方式,提升學習的互動性與動機。此外,結合問題解決步驟的教學任務可以提供學生在實體飼養觀察時能透過解題任務作為引導,更深入觀察並分析、討論並建構關於昆蟲生活的相關知識。 本研究為初探性的研究,主要的目的在設計一系列結合問題解決策略的國小部落格昆蟲飼養教學活動。此外,並藉由實徵的觀察研究,藉由教師的教學日誌、學生部落格中的發表與討論內容以及教師對於學生解題歷程的評量進行初步分析。本研究彙整各組學生在部落格上問題解決討論各階段的歷程,並探討學生運用部落格於問題解決的各階段的歷程與參與動機。本研究並討論此活動的特色與限制,並根據限制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未來進行相關教學之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此教學活動中,已達到一定程度的問題解決歷程,但發現許多限制,建議教師可加強學生對問題解決的基本概念,並鼓勵學生與同儕進行較深入的討論。而此活動若可搭配實體的導覽觀摩活動,能使學生在部落格上有更良好的討論互動。Item Using blogs as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ol for teachers: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behavioral patterns(Routledge, 2009-12-01) Hou, Huei-Tse; Chang, Kuo-En; Sung, Yao-TingThe coming era of Web 2.0 focuses on users' active online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such interactive media, the blog is one representative tool of onlin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the depth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when using blog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combines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sequential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protocol analysis. We studied how 470 teachers used blogs to conduct instructional knowledge interactions prior to the interven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 and analyzed the teacher's behavioral patterns and the depth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discovered behavioral patterns, we see that although blogs can serve as a channel for teachers to share teaching information, the aspect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s limited. We point out these limitations,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on how teacher educators can guide interactions during training. We also suggest how system developers can adjust blog functions to facilitate the discussion quality of online teacher commu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