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訊專業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5
資訊教育研究所之碩士班成立於民國80年,博士班成立於民國86年,目前研究生共約160名。本所原屬資訊教育學系,於95學年度起因應系所組織調整,成為獨立研究所,歸屬教育學院。
本所以『資訊科技教育』和『數位學習』兩個專業領域之研究發展與人才培育為宗旨,課程設計分別針對此兩個專業領域規劃必、選修專業科目,提供學生紮實而嚴謹的學術專業知能及個別化之研究訓練。本所教育目標包括:
1、培育資訊科技教育人才;
2、培育數位學習產業人才;
3、培育資訊科技教育與數位學習研究人才。
本所目前六名專任教師,四位教授,二位副教授,在資訊教育領域均具有豐富之教學與研究經驗且均積極從事研究,每年獲科技部補助研究計畫之平均數量與金額在本校名列前茅。另外,本所教師積極參與國內重大資訊教育政策及課程綱要之制定,積極推動國內資訊教育之發展。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輔助線上討論教學活動之心智工具之發展與評估:以高中資訊倫理教學為例(2014) 江豐岱; FENG-TAI CHIANG線上討論的教學活動日益受到重視,而部落格也是眾多網路互動工具中可促進知識建構與互動有潛力的工具之一。以往的研究指出若是有適當工具的輔助,將可以使線上討論學習的效益更為提升。因此本研究欲設計一系列的心智工具,以輔助部落格線上討論教學活動。結合部落格運用於高中生的資訊倫理學習單元中,評估學習者有無使用線上討論輔助心智工具的學習成效與討論內容中認知歷程的差異。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普通高中六個班級之二年級學生,共267位學生,研究分為三組。實驗組1為使用基礎心智工具(一般輔助知識搜尋之工具)之組別,實驗組2為使用進階心智工具(基礎心智工具再加入知識彙整功能)之組別,而控制組則為使用一般部落格,無使用心智工具之組別;如此進行線上討論專題活動。 本研究採用量化及質化內容分析,根據研究結果發現:一、學生在運用心智工具後,資訊科技相關法律知識顯著較控制組的學生為高。二、運用心智工具的學生,在活動歷程中,達到基礎認知理解層次的討論內容佔總活動發言內容的比例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在與學習主題無關的發言內容中數量比例則低於控制組。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使用進階心智工具的學生,在基礎認知理解討論的專家編碼結果數量比例高於使用基礎心智工具的學生,在進階認知層次(分析與評鑑)討論的專家編碼結果數量比例亦高亦高於使用基礎心智工具的學生而在與學習主題無關的發言內容數量比例上則低於使用基礎心智工具的學生。上述的結果說明了本研究所發展的工具對於促進學習者在部落格討論活動中知識獲得與認知技能的成效。Item 資訊科技在教育應用之國際比較研究:台灣 SITES 2006 (I)(2006-02-12) 邱貴發; 吳正己; Chiou, Guey-Fa; Wu, Cheng-Chih這是三年國際比較研究的第一年預試,目的在於檢測研究概念架構及研究工具的可用性。台灣的預試抽樣了25所國中,樣本學校的校長、系統管理師、數學教師(有教8 年級數學者)、及科學教師(有教8年級科學者)均為問卷調查對象。預試過程中,紙本問卷正體中文化、線上問卷正體中文化、問卷調查軟體中文化、資料校對、與國外連繫等等工作都算順利,但仍有幾個需解決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問卷題目太多,第二個問題是台灣的校長和教師尚不習慣回答線上問卷,第三個問題是學校協調人員不易協調教師參與問卷填寫。於這個期中報告中,我們也對預試樣本所呈現的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訊息,做了基本的敘述。Item 國中教師應具備的電腦基本能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1-02-01) 吳正己; 陳美靜Item 國中資訊組長之角色與工作問題探討(國立臺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2003-06-01) 詹智傑; 吳正己Item 各國資訊教育課程實施概況及其對九年一貫資訊課程的啟示(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1999-10-01) 何榮桂; 吳正己; 賴錦緣; 籃玉如面對 21 世紀資訊時代的到來,資訊教育的發展普遍受到各國的重視:目前我國教育部草擬的九年一貫資訊課程,也希冀為台灣資訊教育的發展開創新藍圖。為使此課程的規劃更為周延而務實,本文探討各國資訊教育課程實施概況,並配合九年一貫資訊課程規劃草案,提出對九年一貫資訊課程實施與規劃的省思與建議,期使大家對九年一貫資訊教育課程的規劃有更進一步的思考。Item 台北市兒童資訊教育實施現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1998-07-01) 吳正己; 張啟中; 陳敏惠; 賴皇觀國民使用科技的能力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國教育的重視,我國也逐漸邁進已開發國家之列,資訊教育當然不容忽視。而兒童是未來的主導及希望,因此,其資訊教育實施現況就更值得我們進一步加以探究並瞭解。本文以台北市為範圍,針對兒童資訊教育的二大主流:國民小學、兒童電腦補習班進行現況調查,並以四個向度作為調查的重點:(1)師資,(2)課程,(3)軟硬體設備,(4)教學的情形。調查的方法則以資料蒐集、文獻分析、實地訪談以及教學觀察紀錄等方式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國民小學與兒童電腦補習班的資訊教師素質皆須進一步加以強化。(2)除少數美式連鎖兒童電腦補習班外,電腦課程內容多以軟體學習為主,宜適度加強電腦整合教學。(3)軟硬體設備以兒童電腦補習班較國民小學為佳。(4)學生人數與教學活動設計方式為影響師生互動的二大因素。Item 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台北縣政府教育局, 2002-03-01) 張國恩我國資訊教育的發展是從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起,經由電腦課程的實施,到九年一貫課程中的資訊融入教學。這種脈絡正符合現今學習科技(Learning Technology)的發展,也滿足學習觀點的改變。建構論者認為知識是經由學生自我觀察外在事物後探索、體會、與省思等思考活動(Thinking Activities)而建立的,強調以學生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學習環境。在建構論的主張下,老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蛻變到知識建立的協助者。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也由“從老師身上學(Learning from Teacher)”轉變成“和老師一起學(Learning with Teacher)”。正由於此種學習觀點的改變導致了現今學習科技的發展。早期學習科技發展者注重如何利用科技建立一個學習環境,此環境提供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可從中穫得知識,此種提供教學資源的方式依然採用知識是被傳授的觀念,而非知識是自我建構的觀點,其目的是要取代老師傳授知識的角色。然而受到建構論的影響,現今學習科技的發展注重如何把科技當作學習工具,學生利用這些工具發展知識,也就是學生將工具當作學習伙伴(Learning Partner)。學生與科技間的關係如同學生與老師間的關係,由“從科技學(Learning from Technology)”轉變成“用科技學(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近年來電腦與網際網路的發展已逐漸成熟到人們重新思考學習與資訊科技的關係。目前而言,資訊科技是學習科技最重要的應用,其發展趨勢始於電腦輔助教學,資訊素養與電腦技能的訓練,到資訊融入教學。Jonassen等學者 (2000)曾在所著的書中說明學習資訊科技有三階段的發展,分別是「從電腦學(Learning from Computer)」、「學電腦(Learning about Computer)」、與「用電腦學 (Learning with Computer)」。Jonassen的三階段發展對應到我國資訊教育發展分別是電腦輔助教學,電腦課程的實施,與資訊融入教學。雖然我國資訊教育發展呼應Jonassen的三階段發展,但每一階段的進展皆有基礎條件,而國內環境是否已具備?本文將以建構學習理論的觀點分別說明三階段的內涵,並就學校軟硬體環境,提出如何實行資訊融入教學。Item 國中教師電腦知能學習研究(I)---總計畫(2000-08-20) 邱貴發; 吳正己Item 資訊實習教師遠距輔導研究---學生管理知能成長研究(II)(1999-07-31) 邱貴發這個研究的重心在於探討線上討論社群對資訊實習教師之學生管理知能的影響。為達到研究目的,我們在STNet上組織了一個封閉型的討論社群。然為使現職教師的學生管理經驗可以提供給封閉型社群成員參考,我們又發展了CMNet。STNet部分的研究結果顯示,雖然發表及回應的文章不少,但大多偏重學生管理的技巧問題,理念性的議題很少。CMNet的研究結果顯示,多數人是沈默的閱讀者。我們只達到預設研究目的一部分,不過,從這個研究中,我們找到不少值得繼續研究的題目。我們認為線上討論系統及線上討論社群是具有遠景的研究方向。Item 資訊實習教師遠距輔導研究---總計畫(II)(1999-07-31) 邱貴發研究目的在於發展可給資訊實習教師使用的線上討論系統及建立可用來輔導資訊實習教師的線上討論模式。在討論系統部分,我們發展了STNet (Student Teacher Network);在討論模式部分,我們採取interns, facilitators,mentors三方合作的方式。研究結果顯示,討論系統雖然可以使用,但功能仍需重新規劃;線上討論模式沒有成型,需進一步研究;另外,我們也了解到我們需要研究出一套我們自己的線上分析工具,以協助分析討論系統中的討論內容。這個計畫兼具論文發表性(可發表論文)、實用性(可用在實習教師輔導)、及產品性(有一套系統),是個值得繼續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