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5

創立緣起

中國早自漢唐時代與外國有所接觸時便已有譯書的工作開始進行,尤其至清末民初,列強入侵,國事艱困之際,有識之士體認借助西學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重要,不少人士毅然投入西書中譯工作,其結果對我國政治社會文化都產生劇烈的衝擊。直至今日,隨著傳播通訊之發達,舉世已成為聲息相關的地球村,如何透過翻譯慎重採擷外國之優點,促進我國之文化科技進步;又如何透過翻譯將我國人民的多方成就傳揚海外,提昇我國之國際地位;都是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慎重其事的問題。

本所為國內第一所公立之翻譯研究所,歷時四年餘籌劃,於八十五年八月正式開辦。設立之目標,一為配合當前社會所需,兼顧科技整合,培養各領域專業口筆譯人才;另一方面則強調翻譯之學術及理論研究,以配合國家發展政策,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昇學術研究水準。

良師益友

本所師資陣容強,除積極延聘專任教師,並禮聘國內各大學教授或專家任教。筆譯組教授多為著作等身之名家,如延聘自香港中文大學之劉宓慶客座教授、中研院李奭學研究員等,口譯組教授多為具有從事高層國際會議口譯多年經驗之專家,如陳子瑋、吳敏嘉、周滿華、黃勝美等,都是我國多年來在WTO、APEC等重要經貿談判中協助政府首長折衝樽俎的幕後英雄。此外,為充實學生在文學、語言學、法政、經貿、科技、藝術各方面之素養,更敦請如彭鏡禧、李振清、羅青、席慕德等教授執教。

本所自成立之初,便深受學生之嚮往重視,第一屆招生時即創下近五百人報名,競逐十個入學名額的盛況,現在仍要求TOEFL或IELTS測驗極高成績作為參與入學考試之基本資格。所有學生來自多樣化的大學主修背景,包含文學、教育、新聞、企管、理工、醫學等,又都有優異的中英文造詣;同窗研讀,互相砥礪,自然能精益求精,不斷精進。

淬礪精煉

在課程方面,本所之口筆譯兩組,一年級多為必修科目。全所共同必修科目包括中國翻譯史、翻譯概論研究、初級筆譯練習。筆譯組的必修科目還有比較文體論、筆譯研究方法、進階筆譯練習。口譯組的必修科目包括口譯研究方法、視譯、逐步口譯、同步口譯習。以上的必修科目以外,所有學生都必須修習系列專題講座,從美術、音樂、體育、經貿、工業科技、物理等專題中獲取豐富的背景知識,以利譯事的進行。

一年級結束時,筆譯及口譯組學生均應通過資格考試,以確定其有繼續二年級課程之能力,如不能通過,則不准續修二年級課程。自二年級起,口筆譯兩組課程均分為理論及實務兩個取向。學生可擇一方向努力,分別加強理論研究或實務訓練。修畢相關科目後,學生仍必須接受學科考試及論文考試,始得畢業。在學科考試方面,理論取向學生應以筆試就「口筆譯理論」與「翻譯史」應考,實務取向學生則應就筆譯或口譯專長接受專業考試;論文部分,理論取向學生應提出三萬字以上的學術研究之論文,實務取向學生則可以筆譯作品或口譯實際表現,配合一萬字以上的自我評析報告作為論文。

由於翻譯工作需要深厚的語文基礎與豐富的專業知識,本所也鼓勵學生儘量爭取出國研習的機會,甚至規定除特殊情況外,所有學生在學期間應至國外研習三個月至六個月。本校與多所國外知名大學有合作協定,目前每年師大派往國外交換學生中,有一半是本所學生。

追求卓越

本所自成立之初,便深受學生之嚮往重視,第一屆招生時即創下近五百人報名,競逐十個入學名額的盛況;且採取從嚴教學的高標準原則,許多學生戲稱本所是全國入學最難、畢業更難的研究所,確非虛言。事實上,本所畢業最低學分,筆譯組理論取向學生為37學分,實務取向學生為37學分;口譯組理論取向學生為52學分,實務取向學生為69學分,應該也是全國各研究所少見的規定。但是,本所全體師生都有共識,唯有作最高的自我期許,才能達成超群的成就,因此,莫不兢兢業業,迎接挑戰。相信凡是通過考驗的畢業生,都能依個人志趣,或為國內領導翻譯研究的學者或教授,或為首屈一指的口筆譯專家;共同努力,達成建立翻譯實務專業尊嚴、與提昇翻譯研究學術地位的理想。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0
  • Item
    建立我國學術著作翻譯機制之研究
    (2006/05-2006/08) 賴慈芸; 賴守正; 李奭學; 李延輝; 陳宏淑; 卓加真; 張裕敏; 蘇正隆
    隨著學術範圍日益龐雜,且學術翻譯人才難求,本研究將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便政府有效整合民間資源,迅速翻譯、出版國際學界重要著作,刺激學術發展。本研究首先將調查國內民間及政府單位學術著作(含大專院校用書)翻譯與出版的現況(包括中書英譯),並進而了解出版業者取得國外圖書資訊的管道以及其選書的過程。計畫中也將深入了解國外(如日、韓、大陸等)政府單位對於學術著作翻譯的機制。 除此之外,本研究將針對政府學術著作翻譯機制,提出具體之建議,其中包括書單之收集、著作、譯者、審查人、出版社之選擇、以及翻譯品質之評估。研究中也將指出如何建立翻譯出版物之國內、外銷售通路,以及政府尋求民間合作所應採取的模式。最後,本研究將審視學術著作翻譯的報酬,不僅針對合理之稿酬提出建議,也會評估將翻譯著作視為翻譯者學術成就及著作升等之可行性。
  • Item
    十九世紀英美小說中譯品質研究(附評註書目)(II-II)
    (2011/08-2012/07) 賴慈芸
    本評註書目的研究對象,是台灣地區1945-1987之間出版的十九世紀英美小說全譯本共100種,包括英美作者27位,作品63部,平均每部作品被翻譯1.6次,其中43部作品只有一個譯本,其他20部則有兩種以上譯本,最多的作品有六種譯本。其中英國作家19位,譯出作品42部,譯本66種,以Thomas Hardy的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共6種中譯本居首;66種譯本中有半數是大陸譯本,初版地在大陸的33種,台灣31種,香港2種;美國作家8位,譯出作品21部,譯本34種,其中以Mark Twain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共6種中譯本居首;而34種譯作中,初版地在大陸的13種,台灣15種,香港6種。以翻譯品質而論,美國文學的佳譯比例較高,英國文學只有三分之一可稱為佳譯,美國文學的佳譯則超過一半。
  • Item
    十九世紀英美小說中譯品質研究(附評註書目)(II-I)
    (2010/08-2011/07) 賴慈芸
    本研究目的在於研究台灣地區出版(1949-2000)的英美十九世紀小說中譯本翻譯 品質,並附上評註書目,作為研究翻譯史的基礎。台灣的英美文學研究已有可觀 成績,但英美文學的翻譯品質仍缺乏有系統的全面性研究。研究上的一大困難就 是舊譯充斥:台灣於1949-2000 年間出版的文學翻譯,甚多為大陸1949 年以前 舊譯,但因為政治因素,出版資料混亂不實,許多出版社不署譯者姓名或托以假 名出版,造成翻譯史研究不易。已出版的數種翻譯書目資料往往有譯者不詳或初 版年代不詳的缺憾。因此本研究有四項目標:一)釐清舊譯譯者及初版年代;二) 描述翻譯策略;三)評價譯本品質;四)歸納時代翻譯規範。本研究擬附評註書目, 包括譯本最早出版年代及真實譯者;全譯、節譯、選譯;是否有序跋;是否為中 英文對照版;是否為青少年/兒童改寫版本;並根據翻譯批評原則,描述翻譯方 法及評價,便於查考翻譯規範的演變。未來可逐步將評註書目擴充到其他時期、 其他文類、其他語種的翻譯作品,以建構更完整全面的台灣翻譯史,並期對文學 接受史研究及翻譯研究有所貢獻。
  • Item
    咆哮山莊在台灣
    (2011/10/22-23) 賴慈芸
  • Item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ompetency Examination in Taiwan
    (2011/05/21-22) 賴慈芸; Sharon Tzu-yun Lai
  • Item
    三城記
    (2015/03/06-07) 賴慈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