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4

【沿 革】

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於民國35年6月5日成立時,即設置史地學系。首任系主任由院長李季谷先生兼任,37年由諶亞達先生承接為第二任,38年由沙學浚先生繼為第三任。51年史地學系擴成歷史與地理兩學系,56年7月1日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仍由文學院院長沙學浚先生兼任系主任。59年8月本系成立地理研究所,由劉衍淮先生出任所長。60年8月沙院長為專心推展院務,系主任一職由賀忠儒先生承接,62年8月劉鴻喜先生接任研究所所長,系所合一後歷任系主任為陳國章先生、石再添先生、陳國彥先生、楊萬先生、蔡文彩先生、徐勝一先生、黃朝恩先生、潘朝陽先生、陳國川先生、丘逸民先生、歐陽鍾玲女士,現為蘇淑娟女士。

本系於民國59年8月成立碩士班,77年8月獲准成立博士班,83年成立「區域研究中心」,94年成立「地理資訊研究中心」,95年成立「地理教育研究中心」、「環境監測與規劃研究中心」、「地理影像實驗室」。地理學系之下,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結構完備,充分發揮本系的師資與設備應有之功能。

為配合各級政府教育政策的需求,本系也開設各種進修課程,如「地理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地理系空間資訊碩士在職專班(週末班)」及其他各類不定期舉辦的短期進修班等,提供中學老師、空間資訊人員進修的機會,在該進修管道中則多專注於上述地理思維的教育和教學轉化。

【課 程】

本系的發展早期以培養中學地理師資為主,因應社會發展之需求,本系除了培養地理學研究專門人才,培育中學地理師資,亦訓練環境監測與防災、國土規劃、GIS設計與應用、觀光遊憩理論與實務專業人才。

本系的課程設計,是兼顧理論與實務,從地理學的空間、人地、區域、地球科學的四大傳統出發,涵蓋自然、人文、區域、地理學方法與應用四個面向來規劃。

1.師資培育

培養各級學校地理學師資,其目的在於明瞭地理學的各種理論與實際,使其具備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2.環境監測與防災學程

厚植學生基礎地理學素養及監測環境能力,培訓其對環境經營管理具有整合性發展的競爭力。最終目標在開拓本校理論與技術整合、教學與應用整合、校園與社會整合、學術與產業整合之進階性任務。

3.區域與觀光規劃學程

因應全球化趨勢與台灣發展變遷,以地理學為基礎,整合區域發展與創新及深度化觀光事業發展,培養學生具備回應理論與實踐知識,目的在訓練學生區域研究與觀光規劃的實務能力。

4.空間資訊學程

以空間資訊的理論與技術為訓練之基礎,結合人文社經、健康促進、環境資源及大地工程的應用,為社會培育空間研究、規劃、管理和決策的人才。

【師資陣容】

本系師資陣容完整(專任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助理教授3人、專案助理教授1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學有專精,研究成果豐碩。在教學方面,均能將各種先進的研究成果納入教材,涵蓋各種地理觀念及技術,使一般畢業學生擁有完整的地理知識,有能力利用各種地理觀念與技能,從事研究、教學或其他專業工作。

【圖書與設備】

本系圖書計有地理學專用書籍萬餘冊,中外文期刊三百餘種,大比例尺地形圖兩萬餘張、中外地圖集三百餘冊、航空照片圖三千餘張。「區域研究中心」為配合鄉土地理的研究與教學,先後蒐集甚多台灣、中國大陸、亞洲鄰近國家,乃至於全球各地相關之地理研究成果與地理資訊,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地名、地圖以及各種方志、文獻及公私典藏文書等,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 (GIS)技術,將蒐集到的各項資料加以分類整理、建檔、研究,以充實區域地理學術研究,奠定區域研究基礎。 系裡之實驗室及教室頗具規模,如地形實驗室、水文實驗室、氣候實驗室、人文與區域地理實驗室、空間資訊實驗室、電腦教室等,這些實驗室對教學與研究均具有重大意義及指標。

【教學與研究】

地理學以生活環境空間的現象為研究範疇,研究各種現象的空間分佈、關係及區域特性,並聚焦於如此社會環境空間特性和自然與人文環境如何相互為用。藉由人文和自然地理的理論建構、理論驗證和空間技術的精熟使用,解釋和理解現象的空間與環境面向和意涵,進而從規劃與設計的理念,提供空間環境趨吉避凶的思維與規劃,目的在於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適切發展,並影響社會大眾守護生活環境。本系自民國59年成立碩士班及民國77年成立博士班以來,即秉承前述宗旨,從事精深的地理研究與教學,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碩士班一年級,著重地理學各種以論和方法的研討,二、三年級則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博士班一、二年級,著重地理學分科高階領域的專業素養,三、四年級著重專題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士班透過專題演講與相關課程安排,提供研究生肥沃的學術養份。學生之修課和論文寫作過程,指導教授和研究生緊密聯繫,形成活躍的學風。為積極促加強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本系安排每週三下午地理學專題演講,促進學術討論氛圍與研究風氣。

本系研究風氣鼎盛,為了鼓勵研究活動,提高地理學術水準,每年均彙編出版各種期刊及叢書,目前已出版「地理學研究」、「地理研究」、「地理研究叢書」、「系友會刊」、「地友」、「地理教育」、「地理教育叢書」、「地理研究專刊」。此外,本系教師更廣泛獲得國科會、教育部、臺電公司、水資會、臺灣省民政廳、文獻委員會等單位的補助或委託,從事多項專門性的學術專題研究,成果豐碩。

本系學術活動頻繁,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另外,教師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外,為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研究風氣,並加強大家的研究能力,本系自七十七學年度時,將碩士班的地理論著評讀、博士班的地理學專題討論及老師的學術研討會集中於每週三下午舉行。有關師生將輪流評讀論文或報告研究心得,並作公開討論和意見交流。內容方面,碩一同學以評讀外文地理論著為主,題目自選或由指導教授決定;碩二同學以匯報個人碩士論文進度為主;博士班同學及本系老師,則自行決定內容。

【獲獎與認證】

本系經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95年度大學校院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101年度大學校院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系所評鑑認可審議委員會」通過認可(含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暑期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師生交流】

本系設有學生評鑑制度,隨時反映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讓學生意見能充分表達,在系所會議設置學生代表二名,可參與議案的討論與表決。此外,本系每學期舉辦師生座談會,建立師生交流的機制。對於凝聚師生對本校、本系的內聚力,效果良好。

【未來展望】

核心課程訓練廣博,讓學習者容易銜接各種專業或轉換跑道;因應就業市場的專業學程,讓你具備紮實的技能與專長。歡迎所有熱愛生命、關懷人類、勇於探索、樂於體驗的青年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在大地上播下地理的種子,讓我們共同營造永續而美麗的家園!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活現的廚房--現代廚房空間實踐與社會意涵的詮釋
    (2006) 陳弘岦
    活現的廚房—現代廚房空間實踐與社會意涵的詮釋 陳弘岦 摘要 本文的研究上,回到現代廚房空間的本身。第一、空間的表徵上,由於家電科技的運用,加上工業技術造成廚房空間擁有可變動的能力,促使商品化的概念介入廚房空間本身;第二、表面上,廚房的實踐者,是注重家人健康跟空間整潔的原則運作,但是說穿了這些行為依據的準則,卻是廚房實踐過渡為消費意識型態的架接,不知不覺中,廚房的實踐者儼然成為消費者的行為,用以因應消費社會的調節;最後,再現的廚房,成為最後再生產的結果,是一個資本社會的機制,善用社會資源的力量,以及新社會資本的權力關係,融合實踐者找到一個再生產的日常生活的節奏,同時也創造更龐大的資本累積的可能性。活現的廚房,最後討論現代廚房空間性的意涵,及扮演家庭與社會所存在的關鍵。是家庭與社會變動最具意義及時代關係的場域。 關鍵詞:廚房、空間、空間性、空間的表徵、實踐、消費、活現的廚房、資本積累、再生產、場域
  • Item
    都市郊山空間的轉變與意涵—以台北市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園為例
    (2007) 林詩瑜; Lin Shih-yu
    本文主要透過都市郊山空間的轉變,來闡述都市空間生產所呈現的空間性是歷史性與社會性交織的結果。主要藉由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來分析芝山岩自清代以來,歷經日治殖民統治,光復後國民政府遷台迄今景觀的疊置、空間的改造。不同時期的空間性展現是一連串動態過程的影響結果;相對地,空間記錄了不同時間、不同社會結構互動下所建構出的特色與風貌。空間的生產涉入了歷史的創造、以及社會關係或社會的組成。 清代時的芝山岩呈顯的「拓墾空間」至後期的「文教空間」,是清代歷史發展脈絡下的空間特色,而空間的表象乃地方菁英,地方菁英影響著空間實踐,表現了前現代社會的庶民的生活受到地方菁英的指揮之社會關係運作型態。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的國家力量進入,芝山岩雖成立第一所現代教育之學校,但此後的空間呈現濃厚的「殖民空間」特色。地方菁英們被收編入正式的地方行政組織內,國家奪取了對空間規劃支配的力量。光復後的芝山岩,空間仍然受到國家力量的支配,空間的實踐因空間表象的為與不為而有不同的呈顯。因此拔去殖民者所賦加的空間,因應保衛中樞的「軍事空間」出現;但外省軍民及城鄉移民陸續在芝山岩及其附近形成大量違建,直至民國69~70年,才予以搬遷拆除,違建戶所遺之房屋基座與「雨農化」之地名,仍然在空間實踐上可見。面積不大的芝山岩長久以來,就這樣不斷地被地方菁英、國家賦予新的空間實踐與意涵。 解嚴後的芝山岩的空間演變,在國家權力的下放,環境保育、古蹟保存風潮帶領下,市民社會興起、社區意識、民眾參與日漸熱絡的時代背景中,空間的表象與再現的空間等不同主體:國家、空間專業規劃者與不同角度取向的當地居民們密切而複雜的互動,促使了史蹟公園的成立與空間規劃方向。作者希望指出芝山岩史蹟公園的規劃與施工期間,雖然各種不同主體在不同層次,有著彼此合謀或鬥爭的複雜關係,但因為期間能有民眾不斷地加入,終能使芝山岩愈顯多元,符合更多使用者的期待,在空間生產中空間再現之民眾力量也終於得以顯現。芝山岩的空間既是這些歷史性與社會性的複雜互動下的結果,也是歷史的創造及社會結構與社會關係的工具。
  • Item
    清末北埔族群、家族分布之空間意涵
    (2013) 陳嘉旻; Jia-Min Chen
    透過釐清末北埔世居家族的原鄉祖籍地與空間分布,發現族群與家族在輾轉遷徙過程中,仍具有地緣性的關聯,原鄉祖籍集中於惠州府陸豐縣,佔總數53.9%,比例最高,第二為嘉應州鎮平縣,佔總數19.2%。而從二次移民的資料來看,來自竹東與芎林也佔一定比例,這種現象也表現在移民的方言屬性上,以海陸客家話比例最高,佔總數48%。受到相關自然與人文因素影響,在峨眉溪的河谷精華區,自然環境佳,人口、聚落集中,各籍移民混雜的現象最明顯,精華區以外漸趨單純,以勢力較大的惠州府籍移民為主。 北埔人數最多的彭姓一族,依不同開台祖至少可分為12個的派系,而各派系族人的世居地有空間區隔的現象。但從開台祖祭祖、跨派系的祭祀嘗會,到規模最大的彭氏大宗祠,由小而大的祭祖活動不斷整合彭姓一族,加強彼此的連結。此外也影響到祭祀活動,如慈天宮慶讚中元的輪祀體系,從祭祀圈範圍與爐主的身分來看,劃分方式考慮到各家族勢力分布,以及各祭祀圈的經濟生產條件,在兩者的交互作用下,得到一個合理的空間劃分,有助於祭祀活動的推行。 北埔是一個位於沿山地帶的隘墾區,由研究成果可知,透過地緣的連結、血緣與祭祀活動的整合,適度維持該區的社會穩定,有助於金廣福拓墾的成功。
  • Item
    築夢/逐夢咖啡館:論「溫師康」個性咖啡館的所在意涵
    (地理學系, 2014-11-??) 陳玟璇; 張峻嘉; Wen-Hsuan Chen; Chun-Chia Chang
    咖啡原為舶來品,如今卻逐漸攻佔臺灣城市的大街小巷。雖然面對跨國企業競爭,臺北街頭的「個性咖啡館」依舊如雨後春筍般湧出,藏身在城市的幽靜巷弄間。喝杯咖啡,或許已成為現代城市人的休閒方式之一;然而流連於個性咖啡館中的消費族群,是否單純僅以「喝杯咖啡」做為目的?個性咖啡館的客觀空間,對於經營者和消費者而言,又具何意涵?回顧前人研究,多藉由量化的問卷調查做為研究取徑,並以符號消費做為詮釋方式。本研究試圖以人本主義地理學的角度切入,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並選擇以個性咖啡館較多、且富人文歷史意涵的臺北「溫師康」作為研究區,透過流連此地咖啡館的人群作為訪談對象,了解其至咖啡館消費的行為動機與空間感受。此外,個性咖啡館有別於連鎖咖啡館之處在於店主試圖營造出自我特色,而FB 粉絲團現今逐漸成為論述與行銷的管道,故本研究以個性咖啡館在FB 粉絲團所傳達出的訊息做為分析對象,呈現店主所營造的咖啡館空間。本研究試圖以Yi-Fu Tuan 關於「空間」與「所在」的論述為對話對象,梳理出消費者與經營者如何透過空間的感知與營造,逐漸將客觀的物理性空間轉變為具親切經驗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