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台灣制憲運動之研究
    (2012) 陳炳楠; Ping-Nan Chen
    台灣制憲運動為民主轉型之一環,它在促進台灣憲法變遷與憲政發展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與貢獻;尤其從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進展觀察,台灣的制憲運動,同時也是「全球憲政主義」(world constitutionalism)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台灣制憲運動的興起,與台灣人「國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變遷有關,更與海外台獨運動密不可分,他們不僅最早從事新憲法草案的研擬,且結合台灣內部的反對運動,帶動台灣1980年代末期,一股制憲運動的高潮,因而形成台灣難得一見的「憲法時刻」(constitutional moment),進而促成執政當局的憲政改革工程,使台灣成為「自由國家」(Free Country)的一員。但制憲運動本身卻未成功,因為從Ackerman「憲法時刻」的五階段理論分析,它雖然經歷了:發出憲法改革訊號(signal)的第一個階段,且社會上當時也公布了幾部新的憲法草案;但因為民進黨在1990年的「國是會議」,與1991年的「第二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連續遭到挫敗,使其提出的憲法草案,未被接受,因此僅停滯在「提出憲法改革方案」(proposal)的第二個階段;而沒有機會進一步發展到:「決定程序」的階段(triggering);「批准」(ratification)以及「鞏固」(consolidation)的階段,終至功虧一簣。 2003年隨著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當時的陳水扁總統又號召「新憲法運動」,而且從2005年起結合民間團體,致力於新憲法的研擬與宣揚,因此帶動台灣另一波「憲法政治」(constitutional politics)高昂的時期;但這種「以總統為領導」的模式(model of presidential leadership),最終卻因總統本人之家人與親信,涉及貪腐弊案,激起人民與在野黨的不滿,進而引發嚴重的抗議,以致損及新憲法運動的「正當性」(legitimacy),其發展動能也隨之逐漸減弱。2008年的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以及隨後的總統大選,執政的民進黨接連兩次的失敗,使新憲法運動也漸漸進入消沈時期。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由於新的執政者,有其不同的憲政思維;故目前的台灣可以說正是「憲法政治」沈寂的時刻。 然而本論文的最後結論,認為從台灣制憲運動的發展歷史觀察,它同時也是一種和平運動,正如台灣的民主轉型過程,被國際社會肯定為一場「寧靜革命」(quiet revolution)一樣,它在推展過程中,並沒有演變成群眾暴力,也未造成社會上尖銳的對立;故而對民眾持續的啟蒙、溝通與說服,進而爭取廣大的支持力量,將是制憲運動未來的努力方向;尤其如果能廣泛藉由「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途徑,以凝聚社會共識,或許終有成功之日。
  • Item
    台灣與南韓民主轉型之比較研究:過程與結果分析
    (2014) 孫詩淳; Shi-Chun Sun
    從二次戰後的威權時代,至1980年代紛紛踏入了民主國家之列,台灣與南韓都曾經歷了長達40年的威權統治,並在其後卓越的經濟表現上,獲得了「亞洲四小龍」的稱號,然這股帶動亞洲民主化的浪潮從何而來?是否就如Huntington對民主化的研究相同,都是來自第三波民主化的影響呢?又或者在這個儒家文化圈下,有屬於東亞獨特的轉型因素呢?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透過對民主化概念的了解,並套用在台灣與南韓的民主轉型過程之觀察,探究其中異同之處,希冀能將兩國民主化成功之經驗,作為亞洲地區其他尚未民主化國家之參考。尤其經濟日漸起飛的中國,儘管在國際間的影響力已不容忽視,但人民對民主的渴望與日俱增,民主化的議題勢必將是未來領導者必須面對的難題。 是以本論文除了透過Huntington的第三波民主化研究外,也將運用其他民主化理論來檢視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過程,以求找出更貼近亞洲發展模式的關鍵因素。除了對國際局勢的觀察外,更將聚焦於國內局勢的變動,以及政府對反對勢力的回應等,來判別兩國轉型的模式與異同,從而發現更適用東亞地區民主轉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