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研究所(105學年度起與東亞學系整併)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6

1.沿革與特色

本所前身為創立於1968年之『三民主義研究所』,後於2003年更名為『政治學研究所』,歸屬於「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為順應全球化趨勢,本所在「國家發展與比較政治」與「全球化與國際政治」兩大架構下,以國家發展、比較政治、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為主軸,以東亞區域研究為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教學,期以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2.任務與願景

1. 提昇教學品質,鼓勵研究風氣,以促進政治學及東亞區域研究學術之發展。

2. 進行課程之修訂,使本所教育之組織體系更趨嚴整。

3. 推動中型的整合研究計畫,奠定政治學研究的堅厚基礎, 並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主題。

3. 師資與課程

目前本所有7位專任教師,教師專長包括:海外華僑與華人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化與憲政主義、民主化理論、西洋政治思想、政黨與選舉、政治行為、國際公法、國際組織、中國大陸政治與經濟發展、兩岸關係、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

課程目標在於培養政治學領域之專業教學、研究與實務人才。

碩班畢業學分為32學分,博班為26學分。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地方派系對縣長選舉之影響--以第十五屆雲林縣長選舉為例
    (2006) 楊善淵; Yang Shan Yung
    國民黨靠地方派系長期執政雲林,並以縣長提名權做為制衡各派系的工具,因為縣長職位關係派系的興衰。歷屆擔任縣長者,有了豐富的行政資源作為奧援後,便會開始整合與收編各地山頭,然後自成一派,從早期的林恆生、許文志到廖泉裕以及最近的蘇文雄、張榮味,皆因選上縣長後,相繼成立自己的派系,可見縣長對派系的形成擁有一定的號召力與影響力,可是隨著國民黨威權體制的轉型與政黨輪替的影響,原有的政經資源逐漸喪失,已無法滿足地方派系的需求,地方派系的勢力慢慢凌駕於政黨之上,脫黨或違紀參選之事時有所聞,多次差點因派系分裂而喪失政權,終於在本屆縣長選舉因派系再次不團結,而將執政權拱手讓給民進黨籍的蘇治芬,雲林縣首次由藍天變綠地。從這次縣長選舉結果來看,傳統藍營大於綠營的基本盤已不再,國民黨喪失在雲林縣的優勢,從二00四年第十一屆總統大選、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到本屆的縣長選舉,民進黨三次選舉的得票率都超過國民黨,這對國民黨而言是一種警訊,因此雲林縣長選舉的失利算是國民黨嚴重的挫敗,至於民進黨則掌握最大的行政系統,將以豐富的行政資源收編地方派系來穩固執政基礎,預期會有更多派系成員投效民進黨,此舉將牽動另一波藍綠勢力的消長與地方派系的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