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銀髮族的外向型人格特質、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與網路潛水行為關係之研究
    (2022) 郭惠敏; Kuo, Hui-Min
    在網路通訊時代,因移動裝置普遍和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促成了資訊豐富化的社交環境,促成網路社交多元性。當銀髮社會遇到資訊社會,銀髮族邁入退休階段、家庭空巢期、生理逐漸退化、社會角色變動、心理調適過程…等身心轉變時期,對網路數位環境的陌生,無所不在訊息接收的資訊社會,銀髮族從心理、生理反應性的角度來看,社會互動將導致社會焦慮的關鍵特徵。由於銀髮族在前半生未曾或甚少接觸網路虛擬環境,原本熟悉的實際社交環境,卻不能運用於陌生的社群媒體氛圍,在使用LINE的過程中,可能因為個人的外向型人特質、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等因素,影響在LINE群組中的網路潛水行為;另外,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與網路潛水行為之相關研究,大都集中在數位原民(1980年後出生)年輕族群為研究對象,很少聚焦在數位移民的銀髮族上,故引起研究者對此議題之研究動機。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為:一、瞭解不同背景銀髮族在使用社群媒體LINE時,其外向型人格特質、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與網路潛水行為之差異性二、探討銀髮族在社群媒體LINE環境互動下,其線上社會焦慮、資訊超載與網路潛水行為之間互相影響程度。本研究對象為台灣北部都會區(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年滿55歲使用社群媒體LINE的銀髮族,其研究方法採取橫斷式、網路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收集334份有效樣本,採取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迴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方式進行量化研究、統計資料。得到下列研究發現:一、銀髮族每天在LINE發布訊息量越多、擁有越多LINE群組數、越多LINE 好友數,其外向型人格特質越明顯。二、銀髮族外向型人格特質越高,則線上社會焦慮與網路潛水行為就愈低。三、銀髮族在LINE發布訊息量越少,線上社會焦慮越明顯;女性比男性之 線上社會焦慮高。四、銀髮族的線上社會焦慮與資訊超載越明顯,其網路潛水行為越高。五、銀髮族感知資訊超載越明顯時,其線上社會焦慮越高。六、銀髮族的網路潛水行為,家庭管理者比高階主管者明顯,教育程度越低 者,則網路潛水行為越明顯。七、銀髮族的外向型人格特質越明顯,其資訊超載越低。 八、銀髮族的網路潛水行為越明顯時,其線上社會焦慮程度越高。 九、銀髮族的資訊超載越高,網路潛水行為越明顯。 十、銀髮族的的線上社會焦慮越高,資訊超載越明顯。 十一、銀髮族的線上社會焦慮和資訊超載,能預測網路潛水行為。
  • Item
    老人長期照顧福利制度之研究
    (2012) 游鈞祥
    研究背景與動機-目前臺灣現況背景為高齡化、少子化、婦女勞動參與率偏低的情況,而觀察文獻後發覺婉如基金會所嚮往的北歐模式有以下特點:完善的老人照顧體系、完整的鼓勵生育方案、婦女勞動參與率高,故引發本文內在動機,此外,時至2012年總統大選,不同候選人對於長期照顧擁有不同的政見,故引發本文之外在動機。 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目的:探討老人長期照顧公共化之制度設計,以供政策參考;研究問題:政府老人長期照顧政策當中存在著什麼樣的現況問題?為什麼要推動老人長期照顧制度,社會保險與稅收制意識型態有何差異?不同意識型態下,在協商過程當中有著什麼樣的彈性空間?未來可以有什麼樣的發展方向? 研究設計-依據研究目的,主要採取文件檢視法及深度訪談法。 研究發現-本文發現老人長期照顧的需求比較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協助;社會關係的改變,特別在於治理的方面以確保需求的達成,本文發現到了社區式的長期照顧存在著都市和原鄉的差異,資源的不公平;透過資源的運用,本文發現到了服務需求的本質即是一種實物供給的概念。 結論與建議-本文的結論為目前應該就社會保險來進行規劃。建議為一、應該要透過政府來補助機構式照顧的規劃;二、應以社會保險作為推動長期照顧之財源;三、可以仿照北歐的精神和操作面,來進行長期照顧保險的規劃。
  • Item
    高齡者社會互動與寂寞感之研究:社會行銷觀點
    (2018) 謝欣潔; Hsieh, Hsin-Chieh
    在全球人口老化(global population aging)的浪潮下,臺灣也邁入高齡化的社會。面對人口老化的現象,是近年來許多研究開始關注高齡者的心理福祉及社交需求之相關研究議題。高齡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從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個方面逐漸改變的過程與現象,包含面臨身體機能衰退、疾病產生,和對於情緒壓力調適。以及個人在人際網絡與社會地位的改變等等,造成個人身心的壓力也隨之越變越大,因為環境壓力而使得身心束縛無法釋放,與他人(家人、朋友等)之間也愈顯疏離愈顯寂寞。 但是在過往研究當中,雖然有許多高齡者之相關研究,但關於其寂寞感卻是鮮少被重視的,因此本研究以此切入觀點。主要是藉由探討高齡者之間與社會的社交行為與寂寞感之間的影響,以「社會互動」為自變項;而「寂寞感」為依變項做探討,並且加入「性別」、「自覺健康」與「情感需求」等調節變項,運用問卷調查法,使用迴歸分析從中發現他們的社會互動行為與洞察他們的社交需求,最後本文依據研究結果,運用社會行銷的觀點提出相關策略來解決高齡者之需求,進一步提升整體社會福祉。
  • Item
    高齡者古蹟旅遊體驗之研究
    (2005) 吳竹湞; Wu Chu Chen
    摘要   本研究旨在從古蹟旅遊中分析高齡者的旅遊體驗,並探討高齡者旅遊動機,以及旅遊體驗對個人在生活不同層面所產生的影響。並根據研究發現結果,提出建議,期能將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單位作為實施老人休閒教育並規劃適宜的戶外休閒活動之參考。   本研究以立意抽樣法,選擇資訊豐富之五位個案,再透過深度訪談以蒐集其對研究問題之觀點。   從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參與古蹟旅遊的動機方面有以下三點,包括追求生活變化及擴大視野、達成生活的特定目標、對歷史文化的高度興趣及求知的需求。老年生活和退休生活對高齡者而言是生活型態的改變,但是也因為退休使得他們更有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嗜好及興趣,古蹟旅遊活動使得高齡者的視野更為遼闊,體驗不同的人事物,也可以多些時間與家人互動享受天倫之樂。   在高齡者古蹟旅遊體驗之內涵上,高齡者在古蹟旅遊的各項體驗上,有以下的功能:(一)生理健康方面雖在衰退之中,但心理的社會需求並無基本改變,高齡者仍然需要參與社會活動來適應角色轉變,參加古蹟旅遊讓他們的情緒和壓力得以釋放。(二)親人及朋友主動保持互動以尋求人際間的支持,增進自我肯定,生活層面得以擴張,以彌補生活上的空虛、減少心理的寂寞感,在活動中得到興趣與滿足感,也可以自我學習和成長,享受與社會互動的樂趣。(三)高齡者在累積了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後,更可藉由與他人分享的過程繼續傳承寶貴的經驗與智慧,不僅可藉此肯定老年人的價值,亦可達到另一層次的社會均衡狀態。另外,在古蹟旅遊體驗對生活不同層面的影響上,以心理層面的影響與學習層面的應用為主。   相關建議如本文的最後一章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