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

本系大學部學士班,奉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取消分組招生,自99學年度起 ,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以培養社教機構、文化事業、非營利組織之專案管理、行銷公關、人力資源發展、方案規劃、導覽解說和社會倡議之人才為主。

這一年,我們一起探索社會教育……  

歷史沿革

社會教育學系成立於民國44年,是全國唯一以社會教育為名,培養社會教育專業人才的科系,曾分為新聞、圖書館(圖書資訊)、社會事業(社會工作)三組教學。

74學年度成立碩士班,基本目標是為培養社會教育與文化建設所需之行政人員、專業人才與研究人員,以及社會教育專業師資之養成。

84學年度成立博士班,宗旨為研究社會教育理論與實務,以培養社會教育學術研究及行政管理之高級人才。

此外,為滿足社會教育人員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之需求,於89學年度開辦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為因應時代變遷與學術分化,原新聞組、圖書資訊學組、社會工作組等三組,分別於民國86年成立「大眾傳播研究所」、民國91年成立「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民國94年成立「社會工作研究所」後,乃進行系所整合作業,並研擬計畫書,呈報教育部核定,自96學年度起大學部學士班不再分組招生教學。

研究所碩士班則自97學年度起分「成人與繼續教育組」及「社會與文化事業組」兩組招生,藉以深化社會教育研究。

目前設有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以及碩士學位在職專班,各班別形成統整一貫化發展。

自我定位

為配合本校從專門師資培育朝向綜合型大學演變之發展定位,社會教育學系已申請並奉教育部核准,自99學年度起調整為非中等學校師資培育學系,未來的發展將不再局限於正規學校體系。因此,乃綜合世界潮流與社會需求,將社會教育學系之發展定位為:「針對學習型社會及跨族群文化發展所需,進行有關規劃終身學習活動、經營社教文化事業之研究,並培養學生具備相關之能力。」同時兼顧理論研究與實務教學,加強與業界的合作,以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創新、生活充實、教育推廣」之理念的社會教育人才為目標。

教育目標

社會教育學系遵循校、院之教育目標,以及本系之自我定位,訂定本系之教育目標為:培養兼具「人文關懷、社會責任與文化使命」內涵,於社教文化事業或第三部門等領域,具備企劃、行銷、公關與經營等核心能力之人才。並以掌握社會脈動與全人理解、終身教育政策與行政、不同族群學習特性與方案設計、社教機構經營與行銷、研究方法與媒體製作、社區發展與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等等為學習核心。

核心能力
冀由培育學生核心能力,以達成前述教育目標。各班別之核心能力如下:

學士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培養學習方案與文化活動之企劃、設計、發展和評析能力。
2.傳播媒體策略運用能力。
培養影像媒體製作、書寫報導企劃,以及新聞媒體資源整合能力。
3.社會文化事業推展能力。
培養社會和文化現象研究,以及方案設計和整合傳播行銷能力。
4.組織永續經營發展能力。
培養組織優劣勢分析能力、學習型組織推展能力和跨組織策略聯盟能力。
碩博班核心能力:
1.成人創新學習規劃能力。
2.社教文化事業經營能力。
3.社會教育專題研究能力。
碩士在職專班核心能力:
1.社會教育理論應用能力。
2.社會教育實務創新能力。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終身學習機構方案規劃之研究─以松山社區大學為例
    (2012) 吳彥廷; Wu, Yen-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終身學習機構方案規劃之情形,其中社區大學是國內終身學習機構的重要代表,松山社區大學又是現今87 所社區大學中的標竿之一,故進一步以松山社區大學為個案進行研究。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了解終身學習機構方案規劃之內涵;(2)了解終身學習機構方案規劃之策略;(3)了解終身學習機構方案規劃之成功因素;(4)根據研究結果建構終身學習機構方案規劃之模式。為達上述研究目的,研究者以個案研究法並藉由深度訪談、文件分析及非參與觀察法對松山社區大學方案規劃進行探討,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終身學習機構方案規劃主要可涵蓋在行政管理、相關組織、內部計畫及主體業務、外部計畫及環境互動四個面向內涵中。 二、松山社區大學能掌握松山區歷史人文與都會型特性,以歷史方案為切入點凝聚地方情感與向心力,建立機構特色與價值。 三、松山社區大學以地方學角度統合社區各領域成為一個整體,進行社區經營與營造。 四、松山社區大學善用內外部資源與技術進行業務拓展、組織串連與資源整合,擴大方案效益。 五、松山社區大學內部從領導者到行政團隊有良好的行政基礎作為方案規劃有力的後盾。 六、松山社區大學擁有高品質的辦學及方案內涵,配合融入式教學手法提升方案層次與格局。 七、松山社區大學內部團隊能掌握機構宗旨與環境脈動,以六大主軸連結組織與社會。 八、以機構為層級的方案規劃整合模式,可協助機構在方案規劃上的檢視與參考。 對終身學習機構方案規劃之建議: 一、提升方案規劃者成人教育專業理論與知識,將有助方案的設計與執行。 二、相關主管機關協助方案規劃者財源與經費的穩定與充足,增加機構及方案自主的空間。 三、培養方案規劃者資源整合能力並建構完整的終身學習體系。 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一、對其它具典範的終身學習機構方案規劃情形進行研究。 二、對其它具典範的終身學習機構領導者之特質與規劃能力進行研究。
  • Item
    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之專業成長研究 -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
    (2012) 黃昀祺
    本論文欲探討社區大學教師,其就職前(未成為社大教師之前),及職後(成為教師之後)的自我導向學習方式,並且包含其教學的專業成長及反思歷程。以質性訪談的方式,經立意挑選,挑選了五位至少在社區大學授課超過三年以上之教師,研究對象以尋找本質學能以外、異質性高的講師為主。其所探討的主題,將焦點在這五位教師如何進行自我導向式的學習歷程,並且在此歷程中,自身的教學反思、專業成長的歷程與其展望。 其研究後發現,五位教師的自我導向學習皆有獨特之學習方式。其共同特質在於這五位教師的個人職前之學習歷程,皆有相當的自主性,並且有個人的一套學習方法,且參與了不同的專業協會會員團體。而教學專業成長上,其所教授內容皆為教師所有興趣鑽研之領域,故教學上能建立起教學典範;其次,師生之間的關係也是影響其改變教學內容及方案的關鍵,這五位老師以師生互信、教學中細心持續之關注,及隨著學生進行自我專業成長的歷程。在這歷程中,每個老師都有其轉換自我導向學習的歷程,透過課程與學生的對話,進而達到適性之教學。 透過訪談分析,社區大學教師所具備之特質為: (一)以民主、開放、創意的教學態度對待社區大學學員: 1. 須以耐心教導對待進度落後學員。2. 規劃協同合作又獨立競爭的表演模式。3. 以引導促進互信,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4. 積極參與社區營造活動 5. 具備創造力的實用獨特教學方式。二、具備多元性、廣泛性的專業成長歷程概念: 1. 從興趣培養轉變為教學領域,動機的覺醒成為關鍵 2. 多元學習的來源,提供社大教師全面性的學習。3. 同儕團體的贊同與肯定,奠定學習的根基。4. 從學習到教學歷程,持續維護其專業領域。5.教學之熱誠程度非為持續性,係隨著專業知能的發展與角色扮演產生變化。6. 專業知識是在自學脈絡下即可成就。7. 日常生活的問題都視為興趣,持續研究深入學習。 最後,研究者於最後章節中提出反思與建議,對社區大學成人教師所提出其反思,其反思共分為五點,包括參與社大自我成長課程、主體為學員的核心教學認知、柔性勸導替代權威式教學、需要更充足的備課時間。有關建議的部分,則是對社區大學相關單位的建議,最後針對未來相關研究給予建議。
  • Item
    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建構之研究
    (2009) 楊佳穎
    本研究主要在建構我國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透過文件分析法就社區大學的背景、社區參與的意涵與目前社區參與的相關測量等進行探討,接著依CIPP模式,採用德惠法彙整17位專家學者與臺北市社區大學經驗深厚人士的意見,歷經三回合問卷往返,彙整得到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 本研究根據文件分析法與德惠法問卷調查結果,而獲得以下的研究發現:社區大學社區參與指標主構面包含「社大理念與組織運作」、「課程與社區參與之連結」、「社大參與社區之行動」、「社大與社區的合作與經營」等四項;次構面包含「理念與目標」、「人力與財務」、「運作與管理」、「課程符合社區需求」、「課程培育社區發展人才」、「課程凝聚社區認同」、「課程展現社區文化特色」、「社區傳播與教育功能」、「社區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社會公共議題參與」、「社區資源整合與開發」、「社區人才的培訓與經營」、「社大與社區組織建構合作夥伴關係」等十四項;其內涵則共計有五十三項。 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歸納出四大結論:一、理念與目標的設定,是社區參與的首要任務;二、社區人才培育與經營的重要性;三、直接參與社區的重要性;四、社區內部合作與資源共享的重要性。
  • Item
    從個人學習到公共參與的轉化歷程--以永和社區大學公共性社團學員為例
    (2006) 周聖心
    決定以「公共參與」作為研究的主題,看似偶然卻又必然,其所表徵的正如我這一路行來的生命轉化歷程。尤其,從1990年參與社會運動到現在,公共事務的參與,更啟動了我生命中一扇重要的門扉。其中,最讓我感受深刻的,莫過於近身參與了許多人「努力成為具主體性(subjectivity)」的轉化歷程。 本研究即是建立在對「成為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及其超越」之根本關懷上,希望可以引發出更多「人」的可能性,以及對「人」的信心,匯聚出更多正向的力量。 在強調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的現代社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讓個人從自我成長需求的私領域,進入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和著力?社區大學作為一以「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為目標的成人學習機構,在社區大學運動近七年的實踐過程中,有沒有一些具體的作為,成功地引發了學習者從私領域進入公共領域? 永和社區大學自創校以來便設置了15個公共性社團,若干參與公共性社團的核心學員,在其參與過程中,經歷了從個人學習需求邁向公共參與的轉化歷程。本項研究將建構這項轉化的歷程階段,指出影響「轉化」發生的關鍵性因素,並進而提出對社區大學辦學的具體建議。 本研究的目的有三: 1. 建構從「個人學習」到「公共參與」的轉化歷程模式。 2. 指出影響「轉化」發生的因素。 3. 提出對社區大學辦學的具體建議。